王洁琼 赖展少
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88例慢性胃炎效果观察
王洁琼赖展少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口卫生服务站(佛山 528305)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选取的88例患者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4例,中药组给予自拟养胃汤加治疗,西药组给予胃乐宁、吗丁啉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4%,西药组为77.2%,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具有更加显著的实效,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高。
关键词:自拟养胃汤;加减法;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即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主要有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1]。现代医学指出,人体免疫功能直接影响了慢性胃炎的形成。慢性胃炎其患病机理较多,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在多种胃病中,慢性胃炎患病率最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当前在医学领域中,由于该病病情不稳定,无法一次性治愈,仅仅采取西药治疗临床效果不理想。我站主张采取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与常规西药治疗进行对比,其疗效更为显著,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从我站2014年1月—2014年12月接诊中选取44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中药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31.3±0.2)岁,病程0.3~26年,平均病程(11.3±2.4)年;同时抽取同期同症患者44例作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32.4±1.1)岁,病程0.2~27年,平均病程(10.5±3.3)年。两组将患者在年龄、病程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根据《消化内科》(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中的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经胃镜检查后确诊,所有患者一
1.2纳入准个月内均未接受过其他与慢性胃炎有关的治疗,排除合并其他脏器疾病与恶性病变者。
1.3方法西药组:温水服用吗丁啉(10 g/次)和胃乐宁(0. 54 g/次),一天3次。中药组:自拟养胃汤进行治疗,该汤药熬制过程为:首先取香附12 g进行煎煮,然后添加党参20 g,枳壳12 g,白芍12 g,炙甘草6 g,红花6 g,白术12 g,三七5 g,木香12 g,一天1剂,早晚服用,连续服用1个月[2]。加减法:如果患者出现胃阴不足的症状,需要在药方中再添加麦冬和石斛各15 g;如果患者出现肝胃不适的症状时,可在药方中添加柴胡9 g和郁金12 g;如果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可添加焦六曲15 g和鸡内金12 g。
1.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本文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治愈:临床不良症状全部消失或大致消失;通过胃镜检查,黏膜颜色主要是红色或鲜红色,结节已经全部消散,结合有关病理组织检查得知,萎缩症状已经没有,胃黏膜越来越厚,黏膜肌层越来越薄弱,肠上皮化生现象消失;好转:不良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减轻明显;通过胃镜检查得知,病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恢复情况较佳;结合相关病理知识得知病情逐渐改善,萎缩程度越来越低,肠上皮化症状大部分消失;无效:临床症状并未降低,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或胃镜和有关病理检查变化不明显,甚至越来越严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根据结果显示,中药组临床总有效42例(95.4%),西药组总有效34例(77.2%),两组比较中药组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慢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诱发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是医院常见疾病与多发疾病之一。该病治愈难度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并且很有可能恶化成胃溃疡、急性胃炎及胃癌,威胁到患者生命。随着我国对中医学研究的深入与重视程度的加深,中医治疗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根据我国中医理论得知,慢性胃炎是一种处于“胃痛”与“胃脘痛”之间的疾病,其发病部位在胃部。胃同脾脏、肝脏等重要器官紧密联系,所以,暴饮暴食、不规律饮食、情绪波动大、长时间疲劳及寒热交替等原因,均会导致慢性胃炎。中医学指出,胃脾共处于中焦中,两者互相配合,共司升降,肝脏则主疏泄,对脾胃的运转明显的促进作用,若脾胃虚弱,运行差,造成湿浊中阻,导致病情慢慢出现,久病成灾,便出现了严重的慢性胃炎疾病。
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两组,患病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病率不断升高的趋势。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其临床症状也不同,然而大部分患者都出现了层次不一的消化不良症状,有些患者可能症状并不明显,其体征也不明显。结合中医理论,慢性胃炎病因关键在于气虚血瘀,自拟养胃汤的配置便是遵循了补气行气、活血散瘀理念。该汤药中白芍具有疏通肝气,平和肝气之效,又不会伤害到脾胃,提高机体消化能力;白术、党参具有养护脾胃的作用。由于慢性胃炎患者缺乏脾胃正气,随着病情的恶化,其脾胃之气进一步损伤,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养护脾胃正气。炙甘草具有顺气消痰、脾胃和正之效,又配木香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红花和三七具有活血散瘀、止痛之效;枳壳和香附具有调整脾胃之气的作用。整个药方具有疏肝降逆、养胃行气的功效。临床应用过程中再结合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加减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袁观成,王麦霞.党参建中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480例[J].陕西中医,2010,31(9):1114-1115.
[2]李兆云.自拟益胃康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2):152.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1.028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1-0061-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张风华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