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大型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浅析

2016-08-13 14:13范婷黄春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行走感知反思

范婷 黄春华

摘 要:简单的行走会引起繁复的景观设计过程,可以感知空间、激发灵感以及组织相关信息,并且相互之间产生作用。因为感知行为、创造行为和反思行为会在行走的过程中出现,所以行走就成为设计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在行走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可以产生知识,交流思想,还可以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讨论他们的经验。

关键词:大型景观设计;感知;反思;行走

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得到灵感和想法,需要设计师探讨景观的潜在的可塑性、独特性以及相关风格等方面。如果采用乘车出行,可能会阻碍设计师近距离感受景观,难以发现景观的独特性,但是行走的过程可以与空间建立起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行走的方式探究景观。那么行走可以促进设计师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吗?行走可以引发灵感吗?

一、大型景观设计:感知、直觉和反思

景观设计是感知、直觉和反思反复出现的过程,为了实现理解景观、创造行的表达设计以及最后的营造过程,需要设计师必须融入到景观的演变过程中,并且成为它的一部分。笔者的论文阐述了行走是引起感知、直觉和反思的一个过程,也是研究一个区域、营造景观以及获得大型景观设计理念的最好办法。探索是一个未知的研究过程,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都会有一个框架或是提出问题指引着设计师往某个方向探索,但是探索却可以带来意外的收获。每一个新的发现将会开辟一条通往其他有用信息的道路[1],但是这只是第一步,设计过程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过只是简单的创造性分析,实际上探索就是感知、引发直觉以及反思的一个过程,所有看到的景观信息都在探索这一阶段进行整合交替。

那么出去探索我们做什么呢?通常顿悟超越事实的知识[2]。顿悟可以将地图、想象力、图片以及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是一个相当强大但不易被重视的获得知识的方法。景观研究是开放的、跨学科的,把握好绘制图像和行动中的反思的关系,可以为理解景观的复杂现状提供一个有效方法,所以说行走是探索大型景观的有效方法。

二、行走模式

行走是一种具有感知和创造性的行为,并且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历史中。人类是通过行走的方式建构周围的自然景观,在上个世纪,我们通过在周围行走的方式理解城市景观并且对其进行类别的区分。如今,景观设计师也可以借鉴其他专业领域的行走经验而进行绘图设计。例如艺术家鲍里斯·西弗茨(Boris Sieverts)①,在行走的时候将道路、周围情况和理念结合起来创建了一个有序列节奏感的图像,于是参与者在他的经验指导下开始体验新写的景观故事。在景观设计最初的创作过程中行走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因为行走者通过在景观中行走后,慢慢的他们对于景观的感知也发生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行走者不断地丰富着、改变着最初的片面观点。此外,简单的、有节奏的行走将发现(集中的感知空间)、心流(促使直觉的产生)以及反思(识别和交换观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因此行走可以为大规模户外景观的设计提供有效信息。为了理解行走过程与设计的关系,笔者定义了三种模式:“发现模式”“心流模式”以及“反思模式”。

(一)发现模式:体验景观

行走是感知的先决条件[3],通过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②的直接知觉理论,我们了解到感知只能在观察者移动的条件下产生。行走者在穿梭空间的时候感觉自己已成为景观的一部分,从而不断地定位自己。

大地艺术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③的作品可以理解为直接转化为雕塑的行走过程。例如1998年他在厄瓜多尔北部的科多帕希火山下用石头有序排列的一个圆圈(图 1)。理查德利用新的方式将现有的材料排列,将步行的运动感借鉴到作品中,使得作品也具有运动感,作品完美地融入到行走的景观之中。理查德·朗的研究表明两个方面:行走是不能离开精神意义去改造空间;并且只是用最淳朴的方式——通过画线或是重新安排现有的材料而进行设计。体验景观是大型景观设计的关键,因为只有通过行走才能最大限度地与景观建立起密切联系,感知和分析空间的特性。

(二)心流模式:激发直觉

当行走者进入到心流模式,行走和意识的相融逐渐促使行走者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心流是一种身体和思想达到的平衡状态[4]。当行走者的身心充分地参与到空间之时,他们的情绪是积极的、充满活力并且是自由的,处于心流模式的时候,行走者可以让他们自己与所处的周围环境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因此,心流促进直觉的产生,而且只有在心流模式下,行走才会引起直觉、身体以及空间各种元素的相互作用——灵感出现。

(三)反思模式:识别和交换观点和想法

反思模式重构了行走的距离,在这个模式之下行走者试着去理解他们在行走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他们需要通过反思以及将注意力集中在新的观点之上,将感知到的和看到的因素用文字和图像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思模式可以通过单独或是与其他人讨论的方式实现。与不同背景专业的人一起行走,可以随时交换观点和阐述对景观的不同感知。不断改变的视角和观点可以帮助设计师补充他们的知识,行走的同时也是促进与感兴趣的公众交流的一个绝佳机会。

(四)交替模式:行走时产生的知识和思想

在行走的过程中三种模式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去理解复杂的设计过程。鲍里斯?西弗茨的观点表明行走可以创造知识,通过与景观建立亲密联系、追随自己的直觉并且表达反映出他们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这种策略将设计元素提炼出来并将他们重新组合构建。行走不仅仅是一种替代性知識,更是认知的本质 [5]。走就是一个理解和创新的改造过程,在行走的过程中行走者可以通过将已经存在的因素和可以改变现实的因素在他们的脑海里构思或直接设计出来。行走有规律地将身体运动和思想内容合并起来,因此,行走可以带来知觉和心流的感受,通过创造性的相互作用产生更好的新的观点。

认知不应该离开行走,不能将知识与行走划分界限,因为行走本身就是由知识构成的 [6]。通过行走获得知识对于研究对象来说是有效的,因为获得的洞察力直接对总体布局、下一步计划的实施或是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产生直接作用。但是行走的知识不是通过看一个与行走相关的视频就能获得的,而必须直接通过自身行走才能获得。

三、行走方法:设置规则和框架、练习、转化

行走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去理解空间,可以生成知识、引发直觉、抓住空间元素以及识别交换视角和观点,最终成为设计过程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如何去设计?我们能学会运用行走的方式探索大型景观设计的任务吗?首先,行走的人必须对景观感兴趣。作为每一个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将心思完全放在设计任务中。此外,有三个关键方面:设置一定的行走规则、练习和转移。行走中建立规则和框架有利于目的实现,在实地考察中,应该从你所感兴趣的地方出发,然后证明自己的想象,最后进行反思,通过交谈的方法促进转化的过程,而不只是简单地浏览风景,并且将之记录下来,因为记录是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一种方法。

结语

在面对复杂的大型景观设计时,我们将行走这一实践活动作为设计研究的工具,可以获得其他方法无法得到的最为直观的见解。行走的三种模式(发现模式、心流模式以及反思模式)是从简单而频繁的人的行为中所发现的。通过在发现模式下去感知体验景观,在心流模式下促进直觉的产生以及通过反思模式识别交换观点,最终三种模式的交替作用产生知識,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行走与大型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行走的过程中不在乎行走了多远的距离,重要的是行走者在这个过程中知识都得到增长,通过自身的体验找到空间问题的所在,最终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或设计理念。因此把行走的三种模式组合成为一个框架加以实践应用,对于大型景观设计及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注释:

[1]鲍里斯·西弗茨(Boris Sieverts)在德国科隆组织了一个城市漫游项目——带领大家参观科隆的地下空间。

[2]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1904-1979),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专长知觉心理学研究。

[3]理查德·朗(Richard Long,1945-)是英国大地艺术的代表艺术家,他在全世界长途跋涉,在大地之中创作转瞬即逝的作品,在现场重新组织原始材料,形成简洁的轮廓和形状。采用和户外作品一样的形状和材料制作雕塑,把自然带到艺术界的展厅里。

参考文献

[1] Bernhard Lassus.‘ z wischen Schichtung und Tiefe. Eine Theorie der Risse_Für eine Poetik der Landschaft, in T. Koenigs (ed.). Vision offener Grünr?ume[M]. Grüngürtel Frankfurt. Frankfurt am Main/New York: Campus Verlag, 1991:127–144.

[2] Nowotny H, Scott P, and Gibbons M. Re-Thinking Science [M]//Knowledge and the Public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1:166.

[3]James Jerome Gibson.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79.

[4]Csikszentmihalyi, M. Das flow-Erlebnis. Jenseits von Angst und Langeweile im Tun aufgehen [M]. Stuttgart: Klett-Cotta, 1985.

[5]Jacks B. Walking and Reading in Landscape[J].Landscape Journal, 2007, 26:2–7.

[6]Ingold Tim. Being alive. Essays on movement, knowledge and descrip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1:177;46.

图片出处

图 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3bc2f0102v0q1.html

作者简介:

范婷,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

黄春华,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与人居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行走感知反思
精致策划 精美呈现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行走之思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偶像来了
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性庶谈
将能力培养植根于语段的阅读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