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革古诗词教学 激活创造性思维

2016-08-10 07:15殷玉萍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

殷玉萍

【摘 要】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碰撞训练过程。古诗词是语言的精华,丰富的内涵对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结合古诗词教学案例,从3个方面探讨了厘革古诗词教学、激活创造性思维的一系列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1-0077-0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古诗词教学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唐诗与宋词,如双峰并峙,铸就了中华民族“诗词国度”的美名。优美的古诗词是汉语言文化和人文思想诗意的完美结合,它们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了学生的灵魂。然而,很多师生在急功近利和应试教育观念的驱动下,常将主要精力放在考分相对较高的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上,而把古诗词教学简单化甚至边缘化,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目标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的目标。我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绝佳法宝。

一、重初读借画面巧吟诵,培养想象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是何等重要。读懂文本是鉴赏一切诗词的起点。古代诗词时代久远,学生虽不能一眼就洞悉文意,但这不能成为教师以自己的解读来替代学生体验的理由。相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其思维的原生态,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 译句入境,激发想象

凝练性和跳跃性是诗词的重要特征,正因为如此,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心中想象力的萌芽茁壮成长。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不借助任何注释的前提下,充分展开联想,把词与词、句与句间的空白添加进去,写下初读的体验。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文本,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对小令中所涉及的人、景和物展开想象,采用一系列描写手法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课上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涨,一篇篇优秀的习作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诞生了。

2. 巧借画面,发挥想象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这样阐述画与诗的关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品评王维的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能成画之诗,必是诗中精品。遇到画面感强的诗歌,不妨放手让学生发挥想象,经由自我的心灵到达诗之意境。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绝佳素材。作者在诗中构建了一幅有声有色、绚丽生动的早春立体图景。有视觉上的白云、黄莺、嫩草、绿荫、白堤,听觉上的早莺的啼鸣、新燕的呢喃,有近景春水初平、早莺争春、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还有远景孤山。只要教师稍加提点,这幅洋溢着早春活力的美图就能映现于学生脑海,使人如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吟诵熟读,促进想象

吟诵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熟读,它是我国三千年来诗词文赋欣赏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吟诵的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教师可在介绍吟诵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在吟诵中体悟古诗文的意境。吟诵因人而异,是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大展现,也是创造性思维澎湃的好时机。例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组织学生欣赏同名歌曲,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想象中谈感悟,在吟诵中谈体验,在对话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二、扣词眼赏意象悟哲理,引导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质就是思维的发散性,即面对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分析,寻找答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无限循环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充分品尝到积极思维、探究成功的乐趣,在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1. 紧扣词眼,引领发散

古诗词语言精巧贴切,含蓄凝练。一首诗中,常有“画龙点睛”之妙笔,特别传神,这些字词被形象地称为“诗眼”。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中的“生”字,就可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还可用哪些词替代“生”字?哪个词最能传达意境,为什么?学生在比较、对照和想象中体会出“生”字的妙处。

2. 赏析意象,促进发散

古诗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其中常常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从文字到形象的转化是发散性思维,从形象的感受到情感的体验也是发散性思维。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可以紧抓“杨花”和“子规”这两个意象。“杨花”常常作为离散、漂泊的象征,而子归鸟叫声凄厉,被引申出“不如归去”之意,古人视其为悲情之鸟。李白以“子规啼”三字委婉地表示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流露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暮春时节哀伤、惆怅的气息。通过赏析意象,可让学生在拓展思维中迅速跨越从文字到形象到情感的三部曲。

3. 领悟哲理,鼓励发散

诗歌除了描摹景物、记叙事件以外,往往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使学生的答案有偏差,但只要是积极思考所得,教师就应多鼓励!多元解读,融入学生自我体悟的色彩,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开阔视野。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第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除了常见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外,学生还能解读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及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三、重仿写析异同创模式,激活创新思维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但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只要多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就可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潜力。

1. 模仿写作,体会创新

创新往往始于模仿。现在的中学生囿于生活空间的狭窄和知识面的局限,适当的模仿是必要的。由于诗词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要仿写到位绝非易事。然而古诗词的古典美、韵律美和艺术美的魅力,或许能点燃学生旺盛的语言创新之火,教师不应低估学生的创造潜力,而应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咬文嚼字、吟诗作对,由易而难,稳步前行,在模仿中挑战自我。例如,模仿《天净沙·秋思》写作的难度就不大。事实证明,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作品质量也颇高。代表作如“轻烟斜风疏雨,细草苍槐落蕊,驯鸽悲蝉寒鸦,芦花柳影,异乡人在江南”。较之原诗,实有差距,但其中意境就连学生自己也生出感动,相信这样坚持仿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大有裨益。

2. 分析异同,领会创新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苏教版初中语文的古诗词资源丰富,6本教科书中共有近七十首古诗词。教学中除了理解外,可将学过的诗词,包括小学的近百首,对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可比性的古诗文,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深化理解、开拓思维,领会创新。例如,比较《池鹤》与《秋词》,两者同样是写鹤,有何异同呢?

3. 创新模式,激发创新

模式化的教学能使教师得心应手,但也会带来弊端。初中生喜欢新奇特,若每首诗都中规中矩地教与学,缺少新意,学生的兴趣便不能持久。因此,有必要打破程式化、刻板的教学模式,根据诗词实情和学情,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中,处于积极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百花园方能四季如春。例如,常见的古诗教学模式是:解诗题——明诗意——抓诗眼——品诗情——诵诗韵。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会心生厌倦,故而应根据每首诗歌的不同情况,创新模式,让古诗词鉴赏课堂灵活多变,丰富多彩。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她从远古走来,却依然带着朝露,光彩熠熠。在古诗词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