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的基本内涵与国别特征研究

2016-08-08 01:38陈志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陈志伟

(德国哥廷根大学 社会学院,德国 哥廷根 37073)



应用型大学的基本内涵与国别特征研究

陈志伟

(德国哥廷根大学 社会学院,德国 哥廷根37073)

摘要: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科技产业水平,国家适时提出并推动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在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形成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更为深入的通过概念特征、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路径的分析,对应用型大学的基本内涵进行探究,同时根据欧洲应用型大学体系的不同模式导向,来获得相应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内涵界定;国别特征

当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城镇化水平、居民生活条件和产业结构都有较大进步时,工业技术领域将会从数量和质量上对高端应用型人才产生迫切需求,来满足社会现代化发展中所需要的智力支持和创新思维动力。而高端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转化,需要有专门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来进行教化和培养。因此,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洲部分发达国家,包括德国、荷兰、芬兰、英国、瑞士等,通过改造、升格和新建的形式,完成了最初一批应用科学大学的创立和兴建任务,并由此树立了以专业实践教育为特征、服务经济和科技发展为使命、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产业目标走向,国家适时提出并推动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通过对人才素质的应用型培养结构转型,来促进我国人才红利在经济实力提升和科技更新换代过程中所能发挥的贡献和作用。在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形成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应用型大学的基本内涵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且从欧洲应用型大学体系发展较为成熟的一些国家中,获得对于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国别启示。

一、应用型大学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辨析与界定

对于应用型大学的研究首先应基于对其概念和特性的辨析与明确。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一些较为突出的欧洲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通过将高级专业学校及工程师学校相互合并,或鼓励一批具有良好应用教学背景的院校成立,从而兴起“应用科学大学”的体系概念,并推动高等教育向纵深层次进行分类化和目标化改革[1]。就应用型大学的名称定性而言,无论是德语区的“专业高校”(Fachhochschulen),抑或是英文名称“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都表明应用型大学具备明确而天然的高等教育的属性,其理应归属高等教育体系,并具备和学术型大学同样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和地位。除欧洲典型的应用科学大学之外,包括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日本技术科学大学和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等,都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大学属性。应用型大学的主要教学专业集中在信息技术、制造业、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等与工业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和领域中。

其次,应突出应用型大学的应用技术功能和作用,以及在整个高教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与学术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的主要教学原则和培养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实习活动之间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更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导向中,“应用技术”的内涵不仅包括日常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巧,同时还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意识、经验和素质,这意味着其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有突出表现和高超实力,同时需要养成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创造思维。因此,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都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和认可,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双轨制中的重要一环,主要承担着应用人才培养任务,由于其结构特征稳定、办学定位准确、培养方向对口,因此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社会认可程度和学生参与热情都较为突出。目前德国共有应用科学大学247所,在校注册学生70余万人,约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2]。就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科研方向而言,其主要着眼于先进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协调。应用型大学对地方乃至国家经济的贡献,主要通过人才培养的具体成果来实现,即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在具备综合全面的职业、专业、知识、思维、实践等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后,投身于企业的具体生产相关部门中,开展应用操作和研发,以应用理论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创新,从而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先进而高端的技术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给予智力保障,为科技的长足进步注入新鲜活力和持久动力。

(二)人才培养的质量观

应用型大学教育成效的主要衡量标准在于其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质量,通过树立和践行人才培养要素和质量观念,实现应用型大学对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规划的意义,也是应用型大学内涵的主要表征和应有之义。因此在实际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应用型大学对人才质量的把控应主要按照以下四个特征来不断进行成果提升和效能完善。

首先,遵从职业的实践性。依照欧洲应用科学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应用型大学中人才的主要培养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实践研究则主要“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3]。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企业对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及实践水平逐渐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和期待,只有具备了充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转化的人才,才能在招聘市场和日常工作中获得企业和雇主的青睐及需要。同时,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不足以使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具备长足发展的实力和持久优势,因此,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提升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处理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更新自我知识储存,并形成实践型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其次,确保人才的学术与实践能力共同进步。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进步需要依赖学术水平和文化底蕴的支撑,因此,在强调以专业性实习为主要培养手段的同时,应用型大学仍要注重学生的理论体系的建设,以及对高深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评价。例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推行双师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尤为注意理论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知识储备,同时强调教学中要以理论引领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从而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彼此互为支撑和动力;在教育体制上也突出对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视,其表现之一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不仅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对于理论水平优秀且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还可以联合学术性大学对其进行博士阶段的培养[4]。因此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标准需要兼顾学生的学术和实践双重能力,并且实现两者的相互关联和有机融合。

第三,兼顾地方行业化的具体需求。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大学同样肩负服务社会的任务,其主要目标之一就在于将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输送并填补进各个相适宜的行业和技术领域,而地方企业较外地企业而言,由于校企合作的便利性和一定的地理优势,对于当地的应用型大学毕业生有更强的吸引力。但由于我国地域分布广泛,各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因此各地应用型大学在学科构建、教学内容、专业划分、实习设计、毕业选题以及实验室设立等方面,都应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地方行业特色和校企联合培养结构;同时大力拓展学生与地方优质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实习和实地参观等使学生充分了解地方行业的具体特色、意义和理念,增强学生对地方行业的认识及兴趣。从而使得本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行业针对性和区域优势,实现地方行业人才需求和应用型大学毕业生供给之间的对口和协调。

第四,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了应对社会各种现实挑战且满足企业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应用型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才需要具备较为全面且专业的素质和应用能力,其中包括在工作环境中的团队意识、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应用技艺,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和对新知的敏锐度等。在实际操作中,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和参考实习企业的意见,甚至评价指标需要借鉴企业对正式员工的评价标准,模拟实际的生产和服务的环境及状态,以职业标准中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等人才规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针对性考量。此外,设立应用型大学人才的培养标准,除了要以企业、地区、院校的各自发展要求和水平为主要要素之外,还需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本参照指标,以政、企、校、生四方面的培养合力来锻造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新常态下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随着科学事业的繁荣以及创新意识的进步,高端科技和先进知识对于社会经济、人类生活,甚至意识形态等都有深远影响。根据测算,我国2013年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即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1.7%,而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现已达到 80%左右,而我国国家创新指数目前得分为68.4,位列世界第19位,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5]。从数据可以看出,科技发展程度和工业创新水平对于国家经济事业的作用和意义巨大,因此,对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程度的追求,成为了国际诸多国家发展和进步中所表现出的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表征,即技术内化、研发应用和技术提升,其具体内容和相互关联如图1所示。

图1 新常态下的技术能力提升过程

技术内化过程强调企业自身需要在强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研发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在整个引用和优化的流程中,需要技术员工通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储备,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制造技术与企业自身现有生产水平相融合并作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企业所雇佣的技术人员不仅能够对现有知识和专业技术熟练运用,同时具备融会贯通、学为所用的能力,而这些素质要求也是应用型大学培养人才的重点方向,即不仅传授学生专业学术知识和锻造其实践应用水平,同时提升学生对于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转化能力和互动意识。因而应用型大学对于应用人才的专业培养,应更加注重其对于先进产业技术和核心创新工艺的钻研和掌握程度,同时应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工作心态、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磨练和养成。

作为企业的核心创新动力来源,研发应用过程要求企业人才按照技术标准并借鉴最新技术科研成果,通过反复实践和经验检验,创造并完成新的产业链、技术链的研发项目,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并增添创造性的不竭动力。应用型大学较为便利的研发培养条件在于,可以通过实验室、研究所或专业系科与企业的相关研发部门建立紧密关联,以研发需求为带动,企业研发技术专员为实践引导者,带动学生参与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针对现实产品和成果的技术问题,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转化为研发的项目成果,以实现传统产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实际上,企业研发部门与应用型大学之间关于人才培养的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会实现彼此双赢的局面,即一方面学校通过企业的技术协助和专业人员的经验培训,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术实践提供了相对丰富多样且功能完备的机会和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研发氛围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通过教师、学生、技工之间的相互互动和影响,最终实现技术研发和教学活动的相互关联和融合,从而增添自身的智力资源,强化创造来源的多样性。这同时也符合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和储备人才发展目标,为自身在研发领域的人才招揽和接收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对于学生而言,参与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研发培训将有助于其自身创新思维的养成,并完成自我对于研发类专业技术和自身思维意识之间的知识结构及交集共融。

根据技术内化和研发应用的内在要求,企业最终要实现自身的技术提升,即借助理论科学方法,提升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需求,实际上这也是企业技术能力拓展和增强的最终现实表现和具体运用。无论企业的实践培养或应用型大学的理论教学,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人才的技术和能力内化,来满足社会对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应用型大学更为注重对学生职业导向性与应用性的培养基础,从技术锻造为出发点,关注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从学科划分上,应用型大学更为注重专业布局与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之间的集群互动和产教支撑关系。而应用型大学自身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化、个性化和职业化的优势,只有通过产业集群化和企业技术的发展提升,才能从人才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资格的实现角度出发,在促进社会知识创新和技术变革中得以发挥。

二、应用型大学的国别特征

根据以上应然层面的结构研讨和概念辨析,可以看出应用型大学从体系设立到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相应的特点和内涵,对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具有较为突出的人才培育功能和知识转化价值。我国在教育顶层设计中,也充分强调了以应用型大学为特征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导向,根据2014 年 5 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职业本科教育”[6]。然而,考虑到应用型大学在我国从理论概念到体系建设都尚属发端阶段,因此有必要参考别国较为成熟的应用型大学发展模式,针对其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及院校类型特征进行更为深入的分类探讨和总结借鉴,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基本条件,提出相应的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和教育特征的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和体系结构,从而推动我国应用型大学的顺利创办和发展。

(一)德国模式:区域型导向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和结构性失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原始结构是有培养能力和专业设置较为理想的一批工程技术类学校进行相互合并和改革而组成的。德国在1976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总纲法》,为应用科学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7]。由于德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属于联邦制,有关各级各类教育管辖和资助权都有联邦州政府负责,因此,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设立之初就受到联邦州和各个城市及地区的企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共同影响。例如巴伐利亚州由于其经济和科技实力较为雄厚,因此其州内的应用科学大学,包括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等,都主要以技术科学和经济学等应用型科目作为院校的优势专业[8]。截至目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已经形成包括卫生、工程、科技、法律、生物、化学、经济、管理,以及部分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主的专业教学体系,并以门类众多、以应用性和技术性培养见长为主要培养特色。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和科技结构类似,荷兰和瑞士的应用科学大学体系也具有鲜明的地方产业特色。荷兰应用科学大学跟随地方经济结构,同时参考地区对于人才数量和素质能力的具体需要,从而根据就业环境、经济发展、专业类型和人才配比等,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技术产业和文化与艺术等第三产业培养一定数量的应用型人才。而瑞士应用科学大学主要由相对独立而专业特色多样的学院组成。根据瑞士26个州各自具体的地缘经济和自然条件,其地方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形成了适应地方发展和社会资源的一系列产业集群[9]。而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大量的同专业的应用型人力资源在对口的集群产业链中形成智力填充,从而使得瑞士应用科学大学最终形成了区域模块化、职业分类化和地方特色化的结构型教学模式。

因此,以德国为代表的应用科学大学结构模式强调地区经济和产业驱动对于应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和作用,而应用型大学在以区域为主导的管理和支撑条件下,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为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应用型人才支持。根据德国经验,在课程实际设置层面,应用型大学需要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地区的优势产业和龙头项目,以区域结构化和配套产业的合作化为教学实践的依托,形成“立足地方、服务区域、促进本地经济和人才发展”的教学原则性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型大学所设立的学科和专业应适度超前的适应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技术需求,在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和限制条件之后,对主要教学内容和规划作出相应调整,同时在大量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本地区乃至整个经济带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趋势进行科学和合理的预判,从而对院校的招生结构和教学导向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完善。同时,在对教师的选拔和聘用过程中,要侧重对地区行业结构中具有丰富实践和科研经验的人才的吸引和招揽,尤其可以通过对地方优质企业中研发和产业生产链的一线及实操人员的兼职聘任,实现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技术互通和产教关联,而在德国许多应用科学大学中,所聘任的兼职实践型教师在数量上远超理论型全职教师,这也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师资结构角度获得专业支撑的关键原因之一。同时,应用型大学在区域性因素影响下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中,还需充分遵循市场的人才选择机制,在每年的招生过程中,按照地区可接收和可利用的人才数量来对招生规模和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院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和行业中得到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避免由于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或经济状况变化而对毕业生就业产生负面的波动或影响。

(二)芬兰模式:国家型导向

芬兰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费和日常开支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负担,而政府对于芬兰应用科学大学的主要期待在于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经济战略。因而,从整体上,芬兰科技产业研发投入占 GDP 比例的 3.96%,投入强度居欧盟之首[10],也因此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进入应用科学大学进行以专业和实践为导向的学习和研究。目前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在校生占全部高等教育在校生的45%,这一数字也证明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对于高等教育生源的吸收和接收能力与普通学术型大学几乎一致[11]。芬兰应用科学大学主要依照国家整体规划和部署,从知识密集型产业着手,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根本培养宗旨,以协同发展、校企联合为主要合作手段,通过高校间联合兴办科技园、校企之间协作形成研发网络体系、产学研共同支撑创新科技等具体形式和举措,实现了以国家投入、地区引导、企业扶持和院校负责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结构。而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同样具有国家经济发展特色,其院校学科和专业主要依据国家产业结构发展阶段进行相应的转变和调整。目前,奥地利由于结构化整合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提升,其第三产业已经占据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因此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开设和培养优势也逐渐倾向于以艺术、经济、管理、医疗服务和社会科学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集群。

同时,芬兰灵活的教育结构特点也使得其应用科学大学教育体制更具有活力。根据图2所示(图2见下页),芬兰学生在完成初中阶段学习后,可以选择进入职业学习体系或学术学习体系,而在各个学习阶段,教育层次阶段是互通且可以自由转换的,即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业之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入本培养体系的下一层次的院校就读,或者转入另一培养体系中进修。这就从体制结构上弱化了应用型和学术型高等教育之间的地位区别,而强调了不同的教育体系对于人才的培养功能与结构侧重。由此而使得芬兰的应用科学大学的招生范围更为宽泛,其生源结构也更为丰富多样。同样在意大利和德国也有类似的互通型教育结构。这种灵活的教育体系主要有赖于国家对于学生教育选择权利的保障和对应用型与学术型教育模式的平等支持,从而体现出了国家层面对于应用型高等教育体制和地位的作用和影响。

就该类国家型导向下所建设的应用型大学而言,其主要的办学资金来源主体为国家机构,因此在应用型大学的创立、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都要与国家的宏观政策、培养导向、教育体系及社会需求等一系列因素息息相关,并通过大学自身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体现。因此,在国家型导向的前提和指引下,应用型大学需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和部署,结合自身具体校情和实力,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尤其要充分依据人才紧缺的行业对于院校培养出的高精技术技能型毕业生的需求标准和素质期望,来对本校教学大纲和教育目标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提升。就整体结构而言,在国家战略模式的引领下,应用型大学在高等教育范围内需要和学术型大学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为整体教育布局中的一体两翼。因此在国家宏观教育结构设计中,应当明确应用型大学的意义和地位,强化应用型大学在国家导向模式下,对于实践型人才和顶尖技术型精英的培育能力和教育功能。此外,以国家意志和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大学,更加需要社会和行业的支撑和扶持,既要符合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要充实办学基础,将国家宏观导向和行业具体人才标准及科研创新需求相结合,实现国、企、校、生相互促进和彼此推动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图2 芬兰教育体制结构图[12]

(三)英国模式:行业型导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通过对部分高级技术学院的整合和升格,形成了具备应用科学大学功能的30余所多科技术学院[13]。该类院校与英国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不同,其办学主旨完全侧重于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应用型和专业型人才,其专业和系科设置,主要根据地方企业和工厂的具体需求而设立,因此其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是灵活多变的,并按照地方企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转换而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同时,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每年招生规模也参照地方相关领域内的企业招聘和接纳能力来进行具体的增减,甚至对于某些人才过剩或过时产业的相关培养专业施行停止招生并进行专业撤并的方式,来保证应用型人才的结构合理化和利用率的最优化。而此类院校的培养形式也注重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进行接轨和联合,突出表现在课程结构上包含几乎等量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生产实习内容,即在校学生要按照工、学交替的“三明治”式学习模式来进行基础理论和职业技术之间的交替学习和训练[14]。同时,学生的毕业论文、课程论文等较为重要的作业和成果均与企业的生产项目相关联,以项目导向来确立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标准。

此外,企业对于多科技术学院的教学和实践负有一定的经验指导责任,即企业要选派相应数量的熟练技术专家或管理人员,给多科技术学院的学生开设训练和指导课程,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从技术、人员、知识、实践、理念、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在此模式下,通过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所培养出的学生基本都具备较为明确的求职方向和行业应用能力优势,因此其就业率也相对理想,许多多科技术学院就业率甚至达到90%及以上。

通过对英国行业型导向为指针的应用科学大学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避免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或教育资源的浪费,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将院校的培养内容和具体方针与行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和数量需求密切关联,具体可以通过将企业现实科研或实践项目融会到教学的内容和任务中,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教学支撑,使学生通过完成具有一定题目和内容要求的项目,来实现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对行业和企业的了解和认同程度。此外,在课外的作业和任务中,也同样可以通过具体的企业项目来实现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共同承担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而最终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同样可以在行业发展的框架结构内,以具体个别企业的相关技术关切或重点项目作为切入,使学生针对行业内热门的具体问题或现实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找到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主要兴趣点,同时提前在企业实践平台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能力施展和水平体现。此外,在专业设置和具体的招生过程中,并非要求应用型大学必须严格按照行业发展规模来进行精确的适应和变化,而是需要其根据行业运行趋势来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规划,对于部分人才数量过剩或产业结构过时的相关专业或门类项目,要进行及时的并转甚至裁撤。而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其自身具有充分培养实力的一个基本保障即此类高校与行业和企业的人才质量和数量需求息息相关,因此,对于行业和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应用型大学应该通过系统化设立相关专业和学科,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对所需人才按照数量规模要求进行对口化和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教育。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对应用型大学基本内涵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发现应用型大学从概念到特性都具有其自身特征和现实意义,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应与学术型大学等同或一致。同时应用型大学具备相应的应用技术拓展功能,在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过程中,应用型大学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以及对人才应用型能力的不断优化和培养,从而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供相应的人才红利和智力支持。这也是我国所强调通过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成果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源所在。而应用型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则需要具备相应的标准和规划,在遵从职业的实践性、兼顾地方行业需求的基础上,促进人才对于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之间的功能转化,并且强调学术性知识和应用性机能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共同增长的关系,同时要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才的综合素质。在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技术挑战的新常态下,应用型大学需要理顺自身专业化发展路径,根植于企业的实际需求,从技术内化、研发应用和技术提升等三方面来规划院校专业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

与此同时,参考欧洲诸国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以看到无论以区域型、国家型抑或行业型导向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大学发展模式,都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应用相关联、企业与学校相合作、基础与创新相协调的相关重点和原则,尤其注重院校的培养内容和规模与国家、地区和相关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及生产效能之间的配合与协同。而欧洲诸多应用科学大学的共同培养经验还包括灵活的学制提升了学生参与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积极性,招生结构的多元化和自由度则充分吸纳了学校和社会相应的人才资源,政府和企业对于经费支出和实习条件的投入和支持则从外部环境与办学资源上保证了应用型大学的正常运作。尤其通过对德国、芬兰和英国等应用科学大学发展程度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可以从国家、区域和行业等各个导向层面对应用型大学的现实构建和发展路径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设计,并结合我国实际,将这些较为成功的办学经验融入到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事业中。

虽然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创建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应用型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还有待深化和加强,然而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提速、产业升级调整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因而作为能够为社会科技和产业部门培养和输送高端应用人才的应用型大学,其发轫和快速发展正当其时。通过进一步的理论整合、实践探索和经验借鉴,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和培养特征将逐步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并不断满足社会科技行业、工业领域和创新经济体对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要求和数量需求。

参考文献:

[1]孟庆国,曹晔.发展应用技术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4-01-07(5).

[2]刘晓保.大学生态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审视[N].中国教育报,2013-11-11(6).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EB/OL]. [2015-12-27].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3/12/20.

[4]LOOS P, CLARNER R, HERMANN F, et al.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Programs at Universities and Fachhochschulen-Convergence or Differentiation?[J]. Business &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2013, 5(4): 281-286.

[5]WANG Q.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14, 65: 332-339.

[6]董少校.应用技术大学评价标准亟需重建[N].中国教育报,2014-05-09(2).

[7]SCHLULTHEIS F,VOGEL B,MAU K Im öffentlichen Dienst: kontrastive Stimmen aus einer Arbeitswelt im Wandel[M].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4.

[8]LIEPSCH D, POLL A, STEIN P D. Fachhochschule und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München[J]. Biomechanical Transport Processes, 2014, 193:165.

[9]VON LA ROCHE W, HOOFFACKER G, MEIER K. Einführung in den praktischen Journalismus: Mit genauer Beschreibung aller Ausbildungswege Deutschland· Öösterreich· Schweiz[M]. Berlin: Springer, 2013.

[10]REINHART C M, TREBESCH C. Sovereign debt-relief and its aftermath: The 1930s, the 1990s, the future?[J]. VoxEU. org, 2014, 21.

[11]MELIN G, ZUIJDAM F, GOOD B, et al. Towards a future proof system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Finland[J]. Publications of the Ministry on Education and Culture, Finland, 2015, 11.

[12]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Finish Educational Structure[EB/OL]. [2015-12-27]. http://www.minedu.fi/2014.

[13]SHATTOCK M. Making policy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 1945-2011[M].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2.

[1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EB/OL].(2013/12/20)[2015-12-27].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

责任编辑周莹洁英文审校孟俊一

收稿日期:2015-12-10

作者简介:陈志伟(1983-),男,河南郑州人,德国哥廷根大学社会学院教育系博士生,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学访学基地访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2016)01-0138-09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CHEN Zhi-w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oettingen University, Goettingen 361005, Germany)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Chines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government has put forward and is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form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through a more in-depth analysis of concept,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developing methods in this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At the same time,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can also b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modes of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system in Europe.

Key words: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definition of connotati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试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导向模式
面向应用能力
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