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6-08-08 11:38芦建生贾炜韬
统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山西服务

芦建生,贾炜韬

(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06)

山西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芦建生,贾炜韬

(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06)

通过梳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对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从国家宏观政策、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转型等层面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山西高校;经济与生活发展;高校转型

DOI编码:10.13782/j.cnki.2095-106X.2016.03.018

一、引言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实践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变化,因而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山西高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文化、教育、咨政、信息等资源的重要使命。

自1862年《莫里尔法案》颁布、1904年查尔斯· 范·海斯提出“威斯康星理念”[2]以来,高校与“服务”就产生了联系。在我国,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其改革路径与模式都展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日趋单一化与同质化,使得高校培养人才的现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是一种结构性矛盾[3],是高等教育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对高校转型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的服务职能论、服务属性论与教育经济一体化理论,揭示了教育具有服务经济社会这一本质属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突显[4]。随着智力因素与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不断扩大,我们需要通过高校的转型与发展、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以及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来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2009年4月29日,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做好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要求全国各地区调整结构、统筹资源、大力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5]。当前,全国各地高校已经组织并深入推进服务地方经济工作,利用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搭建共赢平台。在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我省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合作,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本文从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出发,重点阐述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程

(一)国外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程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适应、服务乃至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早在12世纪,高校在当时社会发展对教师、医生、牧师等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下应运而生,并设置了文学、神学、医学等学科[6]。直到18世纪中叶,高校也只是能够为产业工人提供一些相关的技术讲座。当时,高校的主要职能是研究纯学术问题与培养专业人才,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使得高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呈相互独立的状态。18世纪中叶以来,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高等教育受到冲击,极大地改变了它原有的教育功能,并补充了为技术和科学研究提供相应平台的新功能[7]。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19世纪中期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威廉·冯·洪堡在1809年筹建柏林大学时,提出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第二职能,此后科学技术研究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美国自1862年通过《赠地法案》开始,兴办了一批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赠地学院”,国会以赠地的形式鼓励举办农学院,培养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门人才。这样,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高校面向社会开放,形成了与当地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与地方经济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20世纪初,在高校人才、科技优势日益凸显的情势下,“威斯康星理念”应运而生。1912年,威斯康星州公共图书馆委员会的查尔斯·麦卡锡系统阐述了其核心思想,即从当地实际出发,在坚持大学原有职能的同时,建立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这一新模式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办学模式,成为高校开放办学的里程碑。

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来,知识、技术等无形资源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源动力。这为高等教育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使得高等教育具有了直接服务经济社会的新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依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发展起来的波士顿128公路高科技园区和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发展起来的硅谷带动了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高校成为知识经济的发动机[8]。在美国,从1862年颁布的《莫里尔法案》到“威斯康星理念”,再到128公路高科技园区与硅谷,高校与经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这与产学研用合作共赢的思想如出一辙。几乎与此同时,前苏联也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基本教育方针之一。另外,在德国企业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是走在了产学研用合作的前列,为二战后德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高校从社会发展的边缘走向中心,高等教育职能的扩大既为高校本身提供了发展机遇,也赋予现代高校与科学技术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内涵与新使命。

从区域创新角度分析,我们认为高校、企业和政府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本要素,在创新过程中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最终达到共赢。随着高校转型与发展,从单一教学到19世纪中期的教学与实践并行,至20世纪高校进一步承担起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1980年美国通过的《贝多法案》(Bayh-Dole Act),可被视作早期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为大学与产业界的协作及技术商业化构建了框架[9]。1998 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和劳动界密切联系,要将服务社会作为长期的目标和要求。近几年,国内出现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学术研究的热潮,作为山西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要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二)国内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程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高校的存在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发展必须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10],否则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产学研用合作尚处于萌芽阶段。随着对知识生产认识的逐步加深与“新增长理论”的出现,我们对知识溢出效应等新问题的研究、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探讨,不只局限于对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而是引入经济学的系统方法评估高校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及高校本身的社会文化价值,增加了对实际案例的剖析与总结。

1995年,我国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随即被确认为国家发展战略。1998年,国家科学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从此科学和教育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国高校开始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地位[11]。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末以来,地方高校迅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自1998年至2000年,教育部对全国252所普通高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199所本科院校中合并32所,划归教育部直属36所,划归地方管理127所[12]。改革后,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以地方政府统筹为主的新体制[13]。

2001年10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提出应当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灵活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调整与配置,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14]。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我国彻底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迈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由于市场机制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市场规划的作用进一步扩大,高校为适应市场需求也进一步自由化[15],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从“有书读”向“读好书”[16]、“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转化[17]。社会对高校的期望越来越高,高校参与的社会事务也越来越广泛。

2006年1月9日至11日,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国家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其中“自主创新”是这16字方针的主旨。2007年2月1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在新时期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与此同时,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献君教授首次提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概念,认为我国现有高等院校分类中缺少侧重社会服务类型的大学[18]。这个概念提出后,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2006年1月9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系统地提出了协同创新理念。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2011年11月,刘延东同志参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提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19]。

自2013年以来,教育部将高校转型列入议事日程,并对1999年以后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历程与实际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论证。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014年5月2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采取试点推动与示范引领的方式,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1]。2015年1月22日至2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特色与方式,加快转变办学思路,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过程进行回顾,可见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知名大学皆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理念,把主动为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定为使命和目标,从而引导地方乃至整个社会向着预定目标前进。

三、山西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资源现状

截至2013年12月,关于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状况,我们从九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校层次类别

山西70所普通高校中含本科院校21所、高职专科学院49所,其中“211建设高校”1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院校10所。民办普通高等院校7所,其中本科院校1所、高等职业学校6所。成人高校12所,其中职工高等教育7所、管理干部学院2所、教育学院2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22]。

(二)高校师资力量

山西高校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40 76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3 4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92%,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23 37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35%。截至2012年12月,有两院院士2人。另外,有教育部社科委委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人。全省高校共聘请两院院士43名、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207名、中青年骨干人才469名[23]。2014年5月19日,山西省教育厅为有效整合山西高校教师资源,成立了“山西高校教师教育联盟”。

(三)科技创新能力

山西省普通高校科技活动投入经费114 972万元。全省普通高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 069项,其中理工农医类5 476项、人文社科类3 593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 541项,项目经费1.49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项,项目经费79 765万元。高校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数、项目经费占全省的92%以上。科技成果方面,全省高校有9个项目获得了山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占全省总数的53%,申请发明专利979件,获发明专利授权429件[24]。

(四)人才培养能力

山西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3个,其中普通高校10个、科研机构3个。山西省高校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山西省重点学科41个,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70个,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30个。2014年,我省高校新获批15个国家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西高校有在校研究生27 473人,其中博士生2 315人、硕士生25 158人;在校本科生390 654人;高职专科生286 163人。2013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4%。

(五)学科特色

山西高校都具有特色学科,且互为补充,形成了优良的学科生态。太原理工大学具有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化学工艺、材料加工工程、采矿工程专业设置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产业需求相吻合,且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山西大学的量子光学、光量子器件以及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中北大学的特色是国防科技工业。山西医科大学以医为主,其中生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公共事业管理、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物制剂为特色学科。山西农业大学有完整的农学科专业体系,在服务“三农”、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专项服务行动中效果明显。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其中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特色专业。山西师范大学以戏曲文物研究为主的地方文化学科群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教育学在山西教育事业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太原科技大学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学科特色鲜明。山西中医学院在中医学、中药学及相关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山西高校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山西省重点学科41个,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70个,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7个,教育部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8个,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3个,山西省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3个。

(六)学科专业布局

我省高校根据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山西能源学院筹建工作,重点支持建设煤炭能源类特色专业,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现已确定太原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的采矿工程等6个专业为服务转型综改试验区专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七)教育合作与交流

山西教育厅先后与安徽、天津、北京、山东四个省市教育厅(教委)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实施了国家公派留学“地方合作项目”。山西大学与太原理工大学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院校,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与山西中医学院获准面向港澳台地区招生。

(八)设备与文献资源

全省普通高校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530 797.75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7 843元,高校藏书5 284.49万册,生均78.08册。

(九)教育综改创新试验

山西新建1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确定太原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的采矿工程等6个专业为服务转型综改试验区专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培育了20个高校创新基地。同时,山西省经信委、山西省教育厅在太原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实行“双导师”制度,除高校教师外,还将从共建企业选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带头人作为研究生导师。因此,高校研究生可直接参与生产一线的技术研究,参加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学生的发明专利、产品设计等是否达标可作为衡量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并授予学位的主要指标。另外,山西省高校与地方企业共建了7个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25],见表1。

四、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第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自1985年以来对高校“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出台过相关文件[26],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在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才被正式确认。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又提出了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但从国家层面看,还未形成与人才强国战略相适应且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人才教育法律体系,不少内容有空缺。有些具体规定操作性不强,比如当专利权人利益受到侵害时,所涉及的相关责任人具体应承担的责任很难界定。对此,我国应逐步加强对专利及其所有者权益进行保护,以期尽可能消除专利权人的不安全感。第二,国家高校评估标准存在缺陷,忽视创新能力。目前,国家将地方高校转型提到议事日程,指导思想与顶层设计均已出台,但真正实用性的相关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否则难以解决复杂问题。国家高校评估仅重视目标管理,涉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从历年的评估过程及结果来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方面的相关指标并没有被纳入评估管理中,可见国家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作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等考查不够,即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忽略规定要求,评估标准不够完善,缺乏相应激励政策。这样的评估结果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地方高校的办学能力与办学水平,势必会影响高校教师服务经济社会的积极性,甚至使高校的办学定位出现错误。第三,国家政策不配套,导致城乡政策不对称。我国各级政府长期采用“城市取向”的公共政策[27],造成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出现城乡政策不对称问题。这种资金投入不足的弊端已成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尤其是服务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外部阻力,导致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受阻。

表1  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2.政府层面。第一,政府放权有限,财政支持不足。地方高校转型的实质是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地方政府的价值理念与思维范式改变不够,放权有限,介入微观事务过多,地方高校转型仍习惯以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除过度干预高校转型外,政府对高校投入不足也是主要问题之一。当前,我省高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在教育成本中所占份额较小,山西高校除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外,其他高校得到的经费比较少,与沿海省份高校或重点大学相比更少。政府对高校财政支持的不足,会降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发挥。第二,政府缺乏产学研用的协同机制。地方政府对国家有关产学研用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有待改善。各级政府未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列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导向不清晰,对高校与经济、科技、文化的合作协同考虑较少,使高校的整体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风险保险机制,加快建设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产学研用放入大环境中,进一步加大开放性。同时,产学研用的协同应由政府营造制度环境、建立完善的协同机制,保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交流的通畅性。第三,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作用发挥不到位。教育体系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严重缺失,山西高校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可谓“智力源”、“科技库”、“人才库”。有效发挥山西高校自身优势,使人才、知识、科技等服务山西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对高校硬件如“新校区”、“大学城”等投资比较重视,在软件方面的投资略有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更制约了高校的转型发展。

3.行业层面。第一,行业系统与高校之间的沟通被削弱。高校改制后,学科结构形成“去行业化”趋势,使得高校与原行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变窄。高校不能及时得到原行业主管部门相应的指导和扶持,导致高校对行业的影响力下降。第二,高校来自原属部委的政策支持和投入锐减。行业特色高校[28]失去了以前可以依托行业的优势,行业与高校的产学研用尚未形成真正合力。由于原属部委对这些高校的支撑弱化,经费投入与政策倾斜减少或取消,致使行业优势消退,从而行业特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乏力。

4.企业层面。第一,企业对高校的了解与信任不够。山西高校正在转型过程中,高校与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与问题联系机制,致使企业对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状态缺乏了解,对其服务能力持怀疑态度。如部分山西高校有条件和能力为企业提供服务,可是有些企业宁愿花更多成本也要舍近求远,寻求外地名牌院校合作。第二,中小企业重视短期合作,不愿与学校进行长期合作。多数中小企业不能也不愿参与山西高校转型。有些中小企业在技术和人才方面都需要支持,由于自身实力所限,它们只愿意接受高校较成熟的技术成果,投资少、见效快。中小企业不愿意与高校进行长期合作,怕投资失败,哪怕是市场前景较好的新产品。

5.学校层面。第一,落后观念阻滞转型,服务意识不强。山西高校普遍不重视社会服务职能,找不到问题的着手点,表现为不愿做、不敢做、不知道怎么做。多数高校只注重科研创新和培养学术型人才,间接加速了山西高校与社会实际脱离。同时,科研成果的质量与适应性欠佳,导致高校自身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相应机制更加难以完善。第二,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山西部分高校建校较早,但转型没有跟上,专业设置比较陈旧。有些高校新增了一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但专业建设只有框架没有内容。第三,人才结构单一,培养模式僵化。单一专业毕业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发展潜力较差,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是因为高校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创新。学校培养过程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灌输式教学,对学生学业评价主要采用笔试方式。第四,教师知识结构有待拓展,“双师双能型”师资严重匮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加大,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山西高校教师队伍需要重构,既有教学能力又有职业资格的教师目前较少,能发挥骨干作用的更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致使部分毕业生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浪费人才资源。第五,缺乏专业特色与创新能力,产学研用教育虚化。我省高校特色专业比较少,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学研用合作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高校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可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山西高校的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启动较晚,且实际操作时找不到着力点,许多项目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更谈不上相应的评估层次。

(二)原因分析

1.国家宏观政策层面。为实现跨越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雨历程。今天,我国约有2 700所高等院校,3 000多万名在校生,毛入学率达26.9%[29]。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数量第一,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高等教育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二,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外因是高校的上级管理方式有问题,内因是高校自身有问题[30]。因此,从国家宏观政策而言,制定实施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既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又考验高校的改革能力。同时,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使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变得更加复杂与艰难[31]。

国家宏观政策是地方高校教育思想的主导因素,国家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企业投资地方高校。国家应出台高校教师服务地方行业与企业的政策措施,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高校以优质的服务和切实的贡献获取行业与企业的信任和支持,把握好协同创新政策,完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政策。

2.政府层面。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受政府行政管控,改革缺乏自主变革空间。政府以计划、指标、项目乃至指令的方式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与资源配给,忽视高校的自主性、复杂性和渐进性,使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政治属性。

当前,中央政府管控地方院校的力度和限度逐渐降低,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正在增强。国家注重数目管理,推崇可视化与简单化,忽视了地方自身的复杂性。这意味着,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执行与落实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主观意愿,即地方政府行政长官的改革意志。政府不仅要提供财政支持,更要有预见性、前沿性地出台保障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从制度上给予保障。目前,高校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地方政府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产学研用机制的创新寻求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让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合理价值诉求在高校转型中得到充分体现,也让三者利益在高校核心理念允许的情况下实现最大化[32]。与此同时,政府是制度创新的发动者,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人才培养的引导者、人才政策的制定者和环境氛围的营造者。因此,政府应做好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做到资金和政策组合投入,出台一些具有导向性、激励性的配套政策,促进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行业层面。行业市场环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政策相结合,又必须与行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区域内各行业对各自所需人才都有不同的标准,高校应依此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山西高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原则、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行业的广泛性、差异性等特征,为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及开展科研活动确定了方向。因此,高校所在区域的行业市场环境直接决定了其教学科研目标。但是,也有科技直接拉动行业市场需求的情况,如通讯行业巨头苹果与三星等,这是科技拉动市场需求的典型案例。

4.高校层面。从世界范围来讲,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就很有说服务力。高校服务经济社会起步较早的是美国,成效显著的也是美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威斯康星理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育服务推广计划已遍及美国各州,它们仅用30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33],为美国经济领跑全球打下了基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对服务社会的认识有偏差,职业规划不科学,观念比较落后。高校改革任务繁重,建设周期较长,与社会期盼形成强烈反差。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对教育资源的追求和非理性竞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高校应增大学校内部的改革张力,不断增强系统性,以专业性、特色性为原则,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借助地方产业优势,打造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思想库”、“科技库”的作用。在教师方面,高校应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职能观。高校及高校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并主动深入地方,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状况和需求积极培育社会服务能力,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山西省大部分高校对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缺乏深入调研,缺乏与地方进行合理流动与共享利用,未能形成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有机配合,也就无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因此,明确山西地方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构建产业集群、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在产业集群内的转化应被作为目前高校科研建设工作的首要目标[34]。

5.企业层面。在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较低,甚至不少企业对山西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持怀疑态度。从现实情况看,我省高校转型是为了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培养地方实际需要的人才。但是,有些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没有主动与企业联合并进行有效沟通,而且许多企业没有兴趣与高校进行合作,原因主要是某些企业在高校转型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首先,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企业参与高校转型不仅影响正常运营,还看不到实际收益,甚至倒贴成本;其次,国家缺乏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无利可图,没有积极性;再次,我省企业对创新驱动发展缺乏动力,欠缺战略眼光,缺乏人才战略意识。另外,我省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认为没有必要与地方高校合作。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如计算机行业的Microsoft和Intel,它们一直靠自身的产品研发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35]。

6.其他层面。第一,第三方评价缺位。目前,我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方针以及转型效果都由政府来制定和评价。但是,山西高校转型是否成功,应当根据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进行评判。第二,宣传媒体混乱。教育事业关乎国家发展以及千家万户。目前,有关高校转型的报道和评论比较杂乱,甚至有些大众传媒为吸引眼球不惜歪曲事实,严重损害了高校的社会形象。因此,做好宣传舆论的引导工作非常有必要,正确地引导以及专业、客观、公正地评价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高校转型工作应当作为当前主流媒体在教育领域宣传工作的重点。

五、山西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涵、关系与原则

(一)山西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

1.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需要内生性要素和外生性环境的共同支持。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做到三点。第一,政策要适应高校转型的实际需要,要着力解决高校在产学研用合作中面临的人与资源、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保障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持久性和循环性;第二,产业结构应适应高校转型需要,要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更好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第三,人才队伍建设须满足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优化人才结构。

2.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是山西高校的社会责任。山西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相关联的,经济发展需要高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同时,山西高校的发展也需要以山西经济实力为基础。“人才资本理论”认为[36],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投入正相关。但是,目前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高校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因为科技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是有溢出效应的,此种溢出效应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我国经济转型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的高素质,如此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都需要高层次技能人才的支撑,当然也包括数量、层次以及结构的多重支撑。因此,要想经济社会实现长期发展,必须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途径之一就是要让更多相关人员接受山西高校的教育和培训。

3.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山西高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高校要改革教育体制,就要以创新和素质教育为中心,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性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利用人力资源的溢出效应,倒逼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实现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山西高校可以直接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主要职能,这也是赢得生存基础、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保证。第一,我省高校办学经费由地方政府承担,那么地方政府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应有期许。第二,山西高校的办学经费、办学条件与人才储备难以与名牌院校相比,难以承担国家级或省级重大研究项目来解决国家重大问题。但是,高校有能力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地方特征,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成为山西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第三,山西高校缺乏与地方社会进行密切联系,甚至处于边缘地位。山西高校有效服务经济社会,不仅满足了我省经济、科技、文化等建设的需要,也会改变山西高校本身被边缘化的地位,提升高校价值。总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内涵,是让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二)山西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

高校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山西高校在面向经济和社会服务时应做好三项基本工作。

1.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人才的数量、层次及其协同创新能力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命脉。经济转型发展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服务经济社会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同时需要对现有人才进行知识更新。为优化整体人力资源结构,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地方急需人才;第二,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在人才培养需求方面,主动与所在地方合作,引导学生认识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第三,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为个人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有针对性、全方位地帮助地方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山西高校可以将自身的应用研究、技术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开发有关科学研究项目,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并推进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第一,深入地方调研,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积极促成科研机构的加盟并根据产业结构需要增设新专业,搭建以产业、项目为依托的人才培养载体;第二,积极主动地将科研内容向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将科研方法渗透进教学方法,将教学问题与科研问题进行双向延伸,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第三,高校应及时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依托区域产业平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四,要加强与所在区域的产学研用合作,协同创新。

3.文化辐射与引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形势需要一种宽松、开放与多元的社会环境。山西高校应在多方面辐射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文化建设。第一,利用高校的地位与影响力引领区域先进文化,积极创造并传播高品味、高层次的主流文化;第二,人才的培养根植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高校应有条件地开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以及实验室,传播文化与文明,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三)山西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国家治理体制的“行政化”和高校发展定位的“同质化”是影响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山西高校既需要响应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扶持与舆论导向,还须积极主动转型,以应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正确处理高校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互关系。高校校园文化与地方社会文化一直处于双向互动状态,二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仅繁荣和发展了当代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地方社会文化的传承。

3.正确处理服务经济社会的层次与重点的关系。我省高校的类型、层次不同,对服务经济社会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各取所长,服务领域要广泛,逐步提升服务质量。

4.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分为三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其中,理论研究是基础,应用研究是方向,开发研究是目的。山西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应加强基础研究,与企业结合把握好应用研究方向,与市场结合选好开发研究项目。否则,薄弱的基础研究会使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产生损失[37]。

5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的关系。山西高校要定位好办学方向,明确所培养的人才确是地方所需,选择好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传授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将产学研用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经济社会三者的关系。

(四)山西高校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则

1.政府引导、利益一致原则。政府引导原则是政府为达到地方经济建设目标,在与高校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及所辖职能部门运用高校基本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通过特定的形式(发展引导、平台搭建、项目带动、成果转化、经费支持等)将资源整合并生成新的资源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与高校协同发展。

2.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原则。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非只是高校单方面的愿望,而是高校与社会有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为相互协作、相互参与对方活动而拥有的共同需求。高校与地方社会间是一种协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山西高校在与企事业联合办学或向企事业转让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科技与生产实际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山西高校也得到了资金支持,为学校自身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利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山西高校的智力支持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源。企事业单位得到山西高校人力资源与科学技术的支持,可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人员素质,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双方遇到困难要携手解决,要有契约精神,按照合作协议共担风险,达到共嬴。

3.高校开放共享原则。在政府引导下,山西高校应自觉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学校战略行动计划,从战略高度科学谋划、精心布局、积极作为。山西高校要在认识上与地方政府高度一致,在行动上充分协调,在产学研用领域面向全社会开放和共享,从而整合资源,建立高效协作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山西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山西高校可以把自己的资源和设备优势向全社会辐射,即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电教中心、计算中心、体育馆等。这样既能增加学校的财政收入,提高资源设备利用率,也能更有效地为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课程建设原则。课程建设“实用”、“有效”、“先进”原则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实用性强调的是课程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校专业如何设置、学科怎样发展,关键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此种需要应当符合预见性、前沿性和未来性的特点。高校在确定专业学科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建设上。开设哪些课程,怎样保障课程质量,这些都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内涵所在。高校在专业论证、学科论证时可以采用请进或聘请政府人员、企业专家、教育与科技等领域专家共同参与。有效性强调开设课程必须保障学生的毕业出路,即“适销对路”。先进性指高校应当给学生开设有前瞻性的课程,构建有服务经济社会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

六、对策与建议

山西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知识传播以及知识创新三大功能,具有人才、科技与知识优势,是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期间颇具价值的倚重对象。前文基于对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的梳理,对教育资源现况、问题现状、服务工作内容、应当重点把握的关系以及必须坚持的原则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山西高校应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正视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加速转型的现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全面建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而努力。我们必须加快形成创新势能,充分调动高校、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利用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共同承担、合作共赢与协同共治的格局,助力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宏观政策层面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应当从国家层面制定有利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能有效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会刺激高校转型发展,规范、引导高校服务经济和社会。以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形式出台的,如美国在1862年制定的《莫里尔法案》、1887年制定的《哈奇法案》、1890年制定的《农学院法案》、1914年制定的《史密斯-利弗法案》和1935年制定的《班克黑德-琼斯法案》,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国家层面立法的还有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专利政策方面,美国于1980年通过的《专利和商标修正案》,为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8]。我国在高校参与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与科技发展过程中,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制定中央税收政策。国家应从宏观层面用税收政策扶持企业参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出台激励政策,切实把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给予企业,让企业有利可图。如上世纪90年代,日本出台的“小企业创新法”,对参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补贴。

(二)政府层面

1.由政府主导向宏观管理转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身份是管理者。但是,这种管理不应是单一主体的政府统治与管理[39],政府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合作管理。政府应当积极引导、保护并制定倾斜政策,鼓励高校与社会协同共赢,保障高校服务职能的顺利实施。同时,政府也要倡导服务意识,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实行政策聚焦,出台相关配套的新举措和新政策,对于专业设置、人才引进等事务减少干预。

2.强化政策保障力度,设立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政府要想根据经济转型需要强化相关政策的保障力度,就必须带头设立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政府要鼓励高校与所在地方积极合作,推动高校服务项目的落实,将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进行整合,保障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人才流动机制。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财政的积极支持。其一,中央政府要拨付专项资金;其二,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对高校的财政投入,设立面向高校的科技事业发展基金和创新基金,重点扶持高校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高校的科技研发。同时,各级政府要设立面向高校的人才发展基金,建立人才进出畅通机制,将人才流动管理权限下放给高校。另外,政府还要保证资金投入的精准性,提高整体投资效益,促进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行业层面

行业变化会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与行业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发挥好行业特色的作用;另一方面,行业职能部门要有大局意识,要有所作为,参与到产学研用合作的过程中来,各行业都应该是产学研用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如作为美国校企合作教育主要模式的“底特律契约”,参与行业有高校、州政府、银行、劳工组织、企业与各类社会团体,其中某单位一旦与某学生签约,该学生即可获得在该单位实习甚至就业的机会。

(四)企业层面

1.提高企业参与度。企业需要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树立校企育人意识,鼓励企业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去高校兼职,把行业需求信息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及时传递,实现企业的育人价值,达到校企共赢。

2.建立第三方评价。专业的第三方评价与普通的教育评价不同,它完全能够实现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有效监管,教育行政部门不能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监管要做到有效、公正、客观,这项工作要由政府引导下的中介组织即第三方机构来完成,积极介入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应有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与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政府、高校与企业也要将各自的质量保障机构有机结合,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允性和全面性。

(五)高校层面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高校要将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建立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转变观念。首先,要转变高校管理层的思想观念,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其次,积极引导教职工转变观念。高校应当时常组织员工学习经验,争取上下形成共识并提高认识,可邀请教育专家、政府官员及有关行业专家来校开展指导工作,以期顺利完成高校转型。

2.利用学科综合优势调整专业结构。首先,要尽力改造原有专业,使专业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次,开设新专业,邀请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及高级技术人员来论证新增专业的合理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高校自身应当积极构建开放式服务平台,全力支撑经济社会中关键领域的发展。高校要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为基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重构与西方发达国家前沿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职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与涉外经济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增补,以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最新要求,提高科研人员的国际竞争力。

3.加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队伍建设。队伍建设包括两个方面,服务社会科技队伍的建设和服务社会管理队伍的建设。服务社会科技队伍又分为两支队伍,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和自然科学研究队伍。这两支队伍的建设要并重,因为这两支队伍的建设水平决定了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层次、技术、水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加大山西高校内部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使高等教育与山西的经济、科技、文化建设需求相一致。

4.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人力资本。当今世界多数国家与地区在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并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深入实践,通过深入改革与不断创新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从而推动科技发展与文化进步,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40]。山西高校转型时间紧迫,需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树立服务意识,自觉投入到山西经济转型中来,重新审视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

5.做实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前身是合作教育,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高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不成正比。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学研用结合已被列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做实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已成为当前山西高校的现实选择。山西高校要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与所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并最终通过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总之,山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握好四个尺度,提升服务高度、挖掘服务深度、扩大服务广度、加大服务力度。

[1]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2]华长慧.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研究,2013(6):52-58.

[3]刘剑虹,熊和平.区域经济结构与区域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J].教育研究,2013(4):58-63.

[4]李忠华,冯卓.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局限性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2(6):147-148.

[5]李新荣,罗文.科技挂职: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重要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25-28.

[6]张胜利.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道”与“行”[J].湖南社会科学,2011(6):184-186.

[7]郑旭.产学研合作:高校服务区域社会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59-61.

[8]徐连福,李波.美国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87-88.

[9]宋懿琛.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模式与评估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9(4):64-68.

[10]周旭清,王思民.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1(1):44-45,55.

[11]肖汉银.浅析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之历史演进[J].理论月刊,2009(12):84-86.

[12]罗维东.新时期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3):8-11.

[13]陈晓阳,姜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2(z3):24-25.

[14]蔡飞,樊春梅,张建星.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以九江学院旅游学院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2009(6):124-126.

[15]熊勉.高校服务型管理的时代性[J].高教探索,2010(6):43-45.

[16]董圣足.民办高校破解招生困局须苦练内功[N].中国教育报,2009-12-27(c4).

[17]谈松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R].西安,2009.

[18]侯长林,罗静,叶丹.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4):61-69.

[19]王青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2(2):5-7.

[20]刘贵芹.深化综合改革,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2):48-57.

[21]杨光钦.行政管理与自主变革: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9-34.

[22]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201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山西分站,2014-02-24.

[23]山西省教育厅.张文栋厅长在201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山西省教育厅教育专题,2014-02-26.

[24]山西省科技厅.2013年山西科技年鉴高校科技综述[M].

[25]何宝国.本省六高校设立教育创新中心——高校教师、企业带头人“双导师”培养研究生[N].太原日报,2015-01-12 (5).

[26]魏翠玲,朱丽华,齐莉.河北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状况及问题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13-14.

[27]郭艳平,郭成立.地市高校服务区域与发展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2013(13):94-95.

[28]简世德,彭婷,周姝言.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15-16.

[29]李曜明,万玉凤,高靓.新征程新跨越新局面——写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闭幕之际[N].中国教育报,2012-03-27(C1).

[30]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8-10.

[31]钟秉林.加强综合改革平稳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J].教育研究,2013(7):4-9.

[32]成洪波.试论地方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4(11):12-18.

[33]张金学.区域高校:服务与定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0-52.

[34]张开洪.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09(1):52-54.

[35]廖璠,黄恩杰.珠三角地区高校企业的信息需求及其保障调查报告[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4):51-54.

[36]郭平.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使命、功能与推动策略[J].求实,2012(1):265-268.

[37]程肇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3(5):6-10.

[38]李玉香,王海明,于张红.美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聚焦[J].教育与职业,2013(5):100-101.

[39]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5(4):53-59.

[40]刘冠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天津地区为例[J].区域经济,2012(12):127-128.

[责任编辑:陈冬博]

Research on the Servi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xi Province

LU Jian-sheng,JIA Wei-tao
(Library,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By reviewing the cours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study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macro policies,government supports,industries,enterprises,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xi province,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xi province;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649.2;F127

A

2095-106X(2016)03-0075-12

2016-08-10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041040)

芦建生(1958-),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管理和信息开发;贾炜韬(1964-),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图书情报和信息技术。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山西服务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