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静,陆树程
(1.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2.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3.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苏苏州215123)
自媒体微传播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杨静1,2,陆树程3
(1.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2.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3.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苏苏州215123)
自媒体微传播的“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传播迅速、内容良莠不齐”等特点,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的新常态,更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抢占网上的先导权,将新的传播载体与传统的教育理论相结合,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自媒体;微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DOI编码:10.13782/j.cnki.2095-106X.2016.03.005
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到以“最大变量”为特征的全媒体、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形式的不断丰富和自媒体的盛行打破了传统的舆论区域壁垒,自媒体微传播的“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传播迅速、内容良莠不齐”等特点,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自媒体微传播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的新常态,更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抢占网上的先导权,将新的传播载体与传统的教育理论相结合,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一)自媒体微传播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随着手机用户的迅速增加,移动互联网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国家工信部中国信息研究院2015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86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为8.75亿人。随着信息传播载体的迷你化、便捷化以及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和突破,信源、传播者与媒介逐渐融合,自媒体与大众媒体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信息传播逐步由新媒体发展到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是互联网时代最具个人色彩的媒体形式,被认为是继E-mail、BBS、IM(即时通讯)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自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2003年7月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作者提出了自媒体的概念,并对自媒体进行了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较之新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表现出更大的自由度与个人主义精神,自媒体的出现开创了传播的个人主义时代。
2014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的微信用户已达6.49亿人,海外注册用户超过1亿人,微信已经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超过20种语言的版本,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人,其中,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个,并且保持了每天8 000个的增长速度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的微博用户达到2.81亿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率为45.5%。从微博活跃用户的调查情况来看,截至2013年11月,103家微博网站的注册用户总账号达到13亿个,其中,腾讯微博为5.4亿个,新浪微博为5.36亿个。从用户的年龄统计来看,20~29岁的微博用户为最多,总计8 178.8万人,占微博用户的比例为29.1%。微博用户的职业结构较为多元化,其中,学生有7 086.5万人,占比达到25.3%,是微博用户中的最大群体。微博用户的职业结构与网民的整体结构接近,我国的新媒体发展已逐步进入微传播时代。
图1 2013年微博用户的年龄结构[2]
图2 2013年微博用户的学历结构[2]
图3 2013年微博用户的职业结构[2]
(二)自媒体微传播的特征
微传播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具有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方式的“蝴蝶效应”、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特征。
1.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社交化的新媒体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文化,“微表达”迅速汇集成强能量,强关系的微信群、微博已经成为广大用户表达、沟通的主要渠道。以微博、微信为主的自媒体实现了社会成员对自我感受和见闻的分享,通过实时的交流,颠覆了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主流媒体对大众的“魔弹论”。无论是主流或非主流观点,甚至是一时有感而发的只言片语都可以通过各类数字化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人人皆为传播源已从展望变成现实,自媒体的出现真正开创了传播的个人主义时代,并深刻改变着传播领域的边界、话语方式和力量对比。
2.传播方式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于1963年提出的:“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作为一种混沌现象,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够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连锁反应,甚至导致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即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微妙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在自媒体微传播环境下,舆论传播的“蝴蝶效应”有别于主流媒介的舆论传播体系,它是指在虚拟的公共网络平台上,由于把关人作用的弱化,网民对公共事件进行公开、自由、平等的意见表达时形成的一种舆论效应[3]。初始小范围的意见表达一旦出现微小的变化和偏差,便会引致不可预料的舆论后果,甚至颠覆议程设置从而产生悖论表达,其传播特征呈现出非理性、非线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微博、微信等热议事件的舆论发酵过程中,自媒体对于主流媒体屏蔽的“民意碎片”形成了巨大的聚合作用,产生了强大的舆论效果,反过来又成为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源泉。
3.传播内容的碎片化。碎片化是描述当前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说法,其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碎成诸多零块。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传播途径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蜂拥,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构建了社会新的传播语境,舆论表达呈现出碎片化倾向。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高速流动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资讯传播的快速和便捷,催生了人们对快速阅读和便捷传播的需要,短小精炼的“微言微语”更受青睐。同时,随着手机持有量的快速增长,传播载体的迷你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播的精简化、碎片化。面对众多的信息,人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选择,碎片化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影响了人们的瞬时选择,使大众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即不用集中注意力,也可以得到信息、表达思想。这就使得本应完整的价值观体系变成千万个碎片,分散于网络。
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信息多元化的趋势下,自媒体实现了信息的交叉传播,多视角、多观点、多立场可以并存,从而开启了传播的个人主义时代。新媒体的繁盛虽然可以推动青年文化的发展,但由于信息开放、多元,真假、优劣、积极与消极、低俗与高雅都混杂在公众的视野中,信息的多样性和来源的模糊性,使得心智尚未完善的大学生变得困惑、迷茫,甚至沉迷而不可自拔。自媒体时代微传播的新常态,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一)核心价值认同的缺失与共识重塑的困境
2015年6月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58.4%的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60.1%的青少年网民相信互联网上的信息。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的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人,占网民总人数的42.7%。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网络的重要性就像“空气和海水”一样。网络跨越了物质世界,构建了一个流动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自媒体的微传播又将人们引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论在现实生活中无孔不入,价值多元化、资讯海量化、阅读碎片化等特征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青年群体的思维模式,在多元文化的糅杂、交织下,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自我意识超越群体意识。传统的权威认同逐步被消解,普遍的核心价值缺乏认同感,社会认同的缺失与共识塑造在自媒体微传播时代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发展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拥有相对独立的主流影响渠道:独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阵地为之提供方向指导,学生思想政治实践工作的管理主干为之提供教学保障,各类学生组织成为重要的补充,从而形成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局面。然而,强调自由开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校教育改革,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自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现象早已在校园出现,种类繁多的新媒体在带来生动、新鲜和积极的文化元素的同时,更是冲击了传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模式和方法。自媒体技术革新了传统文本信息的组合形式,呈现出新式的非线性网状结构。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频繁的点击在超文本数据之间、各种网页之间任意切换的电子文本阅读方式,交叉网状的传播与沟通方式使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出现“泛主体”现象。这一现实是后现代教育环境下无法忽略的,也是教育过程中应把握的关键点,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流于机械式认识和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自媒体微传播时代多元化的思想传输渠道,大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互动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在媒体环境的新常态下亟待革新。
(三)“两个舆论场”意见领袖价值通融的困境
在传统媒体盛行的时代,信息传播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导向都控制在主流媒体的把关人手里,官方舆论传递的是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舆论宣传采用的是“守门人”过滤和单维度的线性传播方式,受众的反馈效果较差。自媒体时代信源、传播者与媒介的融合,使得自媒体与大众媒体的界限日益模糊,人人都是信源,人人都是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互为主客体,且拥有更强大的参与能力。同时,自媒体的微传播和非线性传播特征具有把分散的意见重聚起来的巨大作用,形成超出预期的舆论影响力。两种舆论的形成模式逐渐分化成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主流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两个舆论场”。自媒体舆论场的意见领袖以青年为主体,而传统意见领袖多由政府人员、知识分子和媒体从业人员等精英分子担当[4]。自媒体青年意见领袖善于收集信息,能够敏锐地发掘社会信息,而且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由于该人群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身份阶层的多元化使他们善于利用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影响公众的行为。作为自媒体庞大的用户群体,大学生深受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他们会选择价值观与生活模式相近的意见领袖作为自身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并形成由意见领袖为主导的犹如“茧房”一般相对独立的舆论场,这无疑对凝聚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挑战。同时,“两个舆论场”意见领袖的价值互融困境,也影射了自媒体微传播时代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层次的工作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掌握新的网络技术,不断创新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和空间。
(一)适应微传播新格局,双向结合重构高校价值认同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和自媒体的盛行,网络通过改变生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了社会组织形式,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活动日益明显。在这个时代,个体对组织和集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弱,社会认同的缺失和共识重塑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自媒体庞大的用户群体,其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价值倾向日益彰显,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和加剧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危机,而网络时代微传播的新格局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要求教育者重新审视现代社会认同的新常态,结合其特点引导大学生在自媒体条件下建构一种全新的认同模式。自媒体的微传播形式可以催生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进而促进多元社会向更深的层次发展。社会发展可以看作是旧范式被打破、新范式得以建立的过程,而原有认同模式的打破,使人们产生了认同危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认同体系逐步形成并得以确立。社会价值共识的达成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结合的良性互动过程,单纯的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等强硬手段都是自上而下的思路,而通过预先假定一种先验的理论前提来演绎一整套运行规则和制度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5]。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中,价值观不仅需要自上而下进行灌输,更需要在充分尊重“合理的多元论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交流,自下而上逐步形成一种核心价值认同的结果,这是双向结合良性互动下的多元统一的价值认同机制。
(二)重视教育主体差异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6]。因此,在自媒体时代,深入细化和研究教育主体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关键所在。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一项针对吉林某高校大学生消费层次的调查中发现,经济差异对大学生的成长会产生巨大影响,不同背景的学生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调查结果还显示,目前大学生可以分为五大“部族”:大富之家、小康子弟、工薪阶层、困难生、特困生[7]。这种明显的主体差异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授课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卡尔·霍夫兰提出了个体差异论,认为受众的个人性格和态度是影响信息接收过程的最重要的因素。面对差异化的教育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以往对教育主体无差别化的假设,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大学生主体间的差异,从教育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仰、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出发,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个体的互动关系。高校要对大学生自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关注青年分化、分层的现实特征,采取分层、分类、分重点的教育策略,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三)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打造自媒体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骨干队伍
在新媒体中,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网络传播载体。很多重大事件都是通过自媒体散播后形成舆情,而后发酵成一种舆论,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事件性质的认知与判断。自媒体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力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媒体利用技术优势给大众创造了一个自由表达、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但拥有平等的话语机会不等于拥有话语权,自媒体的传播必须有“粉丝”参与才有存在的意义,“粉丝”要有回应才能形成交流[8]。要想在自媒体环境下有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高校必须占领网络的主阵地、主战场,建立一套规模性的自媒体传播系统,创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借微传播手段,用生动、活泼、平实和生活化的语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打通校方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两个舆论场”,促进主流声音与网络舆论的良性互动,重点培育一支掌握网络技术、传播正能量的网络舆论领袖队伍。
[1]潘祥辉.对自媒体革命的媒介社会学解读[J].当代传播,2011(6):25-27.
[2]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张冠文.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表达与引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90-95.
[4]倪邦文.中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构成、特征及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11(9):4-9.
[5]王成兵,吴玉军.虚拟社会与当代认同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8-6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彭冰.校园分裂[EB/OL].http://zqb.cyol.com/conten/2002-12/18/content_582317.htm,2002-12-18.
[8]邹理.微博与核心价值观的传播[N].光明日报,2013-08-24(10).
[责任编辑:高巍]
The Predicament and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Era of We-media and Micro-communication
YANG Jing1,2,LU Shu-cheng3
(1.Business Department,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Suzhou 215104;2.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3.Institute of Marxism,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We-media’some features has brought enormous impacts and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uch as“decentralization,strong interaction,rapid diffusion,spotty content,etc.”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dapt to network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renew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preempt immediate opportunities online,combine new communication media with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theory,create new patte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media;micro-communi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2095-106X(2016)03-0019-05
2016-08-07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研究”(2015SJD576)
杨静(1983-),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教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陆树程(1951-),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