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连涛,朱 宇,鲁 凯,牛 爽
(1.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012;2.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提升研究
——以吉林大学为例
丁连涛1,朱宇1,鲁凯1,牛爽2
(1.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012;2.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延吉133000)
以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例,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毕业去向、就业地域流向、就业单位流向、就业行业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特点,并从完善就业市场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就业观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就业质量
DOI编码:10.13782/j.cnki.2095-106X.2016.03.002
就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稳定,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学生切身利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面临许多新压力、新挑战和新问题[1]。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统计分析2015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深入研究新常态下就业工作的新对策,对于进一步完善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吉林大学是我国学校规模最大、学生人数最多的高等学府之一,以吉林大学为例对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本文数据来自于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共有16 972人,其中,研究生有6 581人(博士生为1 020人,硕士生为5 561人),本科生有9 832人,专科生有559人。毕业生来自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人数较多的学科为工学(38.85%)、理学(13.87%)和医学(12.60%),三者比例合计超过65%,其他学科毕业生人数所占的比例较低。毕业生生源分布广泛,来自于全国34个省区(含港澳台),其中,吉林本省的生源人数最多,黑龙江、山东、辽宁、河南等省份的生源数量则排在外省生源地前列。毕业生中男生较多,共有9 13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3.78%;女生有7 84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6.22%。少数民族毕业生共有1 683人(不含留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92%。
(二)毕业去向统计
截至2015年8月31日,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的初次总就业率为93.31%,其中,本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3.72%,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2.66%。本专科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单位就业(37.85%)和国内升学(33.39%),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单位就业(47.30%)。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毕业去向统计
(三)就业地域统计及分析
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的单位就业人数为7 863人,其在东北地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就业的比例达到39.06%,其中,在吉林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多达2 265人,占比为28.81%,这与毕业生生源结构相吻合,也与学校近年来注重为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密切相关。其他就业地域流向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和天津,占比为22.46%)、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占比为11.34%)、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和海南,占比为11.19%),以上区域就业人数占单位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4.99%。具体的就业地域流向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
(续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受生源结构的影响,吉林、黑龙江、山东、辽宁、河南等省份的毕业生返乡就业人数较多,其他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省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的省份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明显偏弱,因此,引导毕业生到偏远、艰苦地区就业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统计及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流向是:国有企业(32.02%)、其他企业(28.09%)、三资企业(11.11%)、医疗卫生单位(7.58%)、高等教育单位(7.48%)、机关(3.79%)、科研设计单位(3.78%)、部队(3.06%)、其他事业单位(1.81%)、中初教育单位及其他(1.30%)。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到各类企业就业,占比达到71.22%,这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我们的统计调查显示,吉林大学毕业研究生到各类事业单位(如教育、医疗、卫生和科研等)就业的人数大大多于本专科毕业生,这与吉林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相吻合,也反映出研究生求职时更偏好收入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岗位。
图1 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统计
(五)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统计及分析
从图2的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来看,传统的支柱产业行业仍占据主要地位,与往年一致,制造业的就业比例仍然为最高(26.00%),教育、信息和科技等行业的就业比例也超过10%,再加上卫生和社会工作(7.38%)、金融业(7.01%),以上这些行业的就业比例接近80%。与过去不同的是,2015届毕业生的制造业就业比例有所下降,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比例有所提升,这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和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密切关系,也说明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各行业人才的需求已有所调整。
图2 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统计
(一)升学比例不断提升,灵活就业更需关注
随着国家研究生招生录取政策的不断改革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高校生中特别是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的比例不断提高,吉林大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人数比例达到41.16%。在选择升学的毕业生中,出国(境)留学的比例逐年上升,2015届本科毕业生出国(境)留学人数为595人,比例达到6.05%。从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的情况来看,每年均有80%左右的学生选择在“985”重点院校继续深造,前往中国科学院读研的学生比例也趋于稳定,而去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数较少。
从毕业去向统计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各种新业态、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孕育出许多新兴职业和工作岗位,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比例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互联网+”的金融大背景下,国内出现了网上开店、网络兼职等由互联网经济衍生出的非稳定就业类型,不少毕业生在没有找到自己希望长期从事的“固定职业”之前,都倾向于选择一些“临时性”“灵活性”的工作作为过渡,这在结构性产业转型调整的大背景下不失为一种“权宜之策”[2]。
(二)地域分布仍需调整,单位行业更趋优化
总体来看,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几乎覆盖了全国,但就业地域比例仍有较大差距。从就业地域比例与生源结构比例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北京、广东、上海、天津、江苏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更多的毕业生,在这些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都超过生源比例的两倍以上,其中,北上广地区就业毕业生人数比例与本地生源比例之比高达10倍以上。黑龙江、河南、河北、内蒙古、山西、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区的毕业生人才外流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引导毕业生返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生源地区以及西部偏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将是高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从行业分布来看,超过70%的毕业生在制造业、教育、科研与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五大行业就业,就业单位的行业分布较广,结构逐渐合理。从单位流向来看,毕业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就业的状况已有较大改善,其中,到政府机关工作的人数为424人(比2014年增加158人),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为1 995人(与2014年基本持平),到科研院所工作的人数为425人(比2014年增加186人)。研究生就业的行业优势更为明显,在“体制内”就业的人数较多,比例高达41.80%(同比增长约6个百分点),主要分布在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和科研院所等。
(三)市场需求压力不减,基层就业仍需重视
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增大,自2010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而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毕业生就业的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从用人单位来看,其对大学生的整体需求大幅下滑,虽然校园招聘数量相对稳定,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岗位日益减少。以国内某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为例,“十二五”时期,该企业的毕业生需求总量从2011年的3 000余人减至2015年的1 300余人,并且短期内需求量不会有较大改善,2016年预计需求情况将进一步减少至1 200人左右。因此,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大就业市场的拓展力度,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至关重要。
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毕业生应征入伍、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情况有所改善。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参加基层就业项目和应征入伍的总人数达到479人,与过去相比基本保持了稳定,但在毕业生整体就业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如何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使其积极投身基层建功立业,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兴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高校要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积极创新工作理念,不断研究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新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体系,为毕业生提供、拓展就业渠道
高校要坚持“以基地带动市场、以市场促进就业”的工作战略,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在巩固原有市场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根据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统计,高校应对毕业生就业地域比例偏低的地区定期派出工作组进行市场开发,与当地的人社部门、重点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为毕业生返回生源地区、西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要发挥“校校”“校地”协作优势,实现跨区域校校联动,共同开拓高端就业市场,通过加强就业协作体的品牌建设,拓展以行业和地域为主导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实现高层次和高质量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为毕业生提供全程化、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就业创业通识教育水平。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精品化”“项目化”的方式丰富内容和载体。要强化对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分层次、有重点地对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系列专题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各院系的资源优势,实现学生入学后从职业生涯规划到毕业职前就业指导的全程化。要根据不同就业群体的就业需求,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展不同行业的专题就业指导讲座,以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就业观念引导,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
1.加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宣传引导。基层是毕业生成长、成才的起步舞台和重要平台,作为国家培养的优秀人才,高校毕业生应该在西部振兴计划、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行动规划中有所作为[1]。高校要在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进一步搞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基层就业项目,扎实做好毕业生应征入伍工作,广泛运用网络新媒体等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国家政策,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鼓励毕业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统一起来,唱响到基层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校园就业主旋律。
2.加强毕业生就业择业期望的引导。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毕业生市场需求已有所调整,但一些毕业生仍对未来就业期望过高,一心想要去沿海地区、发达城市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希望在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优秀”的单位就职,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有业不就”“有业难就”的局面[3]。对此,高校应引导毕业生调整择业期望值,重塑就业新观念,理性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努力适应形势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好“互联网+”行动规划的良好机遇,逐步接受灵活就业、网络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等新兴就业方式。
(四)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高等学校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连续作出新的部署,包括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等。中央有号召,高校要行动,要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建设创业预孵化平台,如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创客咖啡和创业苗圃等创业预孵化载体,为学生提供创意、创新、创业、创造的空间。要充分调动社会、政府的资源并形成合力,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吸引校企合作企业和校友创业企业提供创业见习岗位,凝聚企业家和投资人回校担任创业和创投导师,利用天使基金、种子资金和风险资本设立创业苗圃和孵化基金,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复杂严峻。高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1]荆德刚.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37-40.
[2]高文兵.灵活就业:市场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新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18-19.
[3]李向晟,杨建群.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应对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6(9):46-47.
[责任编辑:高巍]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Status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 of College Graduates----Taking Jil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ING Lian-tao1,ZHU Yu1,LU Kai1,NIU Shuang2
(1.Students’Career and Entrepreneurship Guide Center,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2.College of Marxism,Yanbian University,Yanji 133000,China)
Taking 2015th graduates’employment status of Jilin University for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the placement of graduates,the regional flow of employment,the unit flow of employment,the industry distribution of employment and so on,sums up the new features of 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 in the new normal,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market system,broaden the employment channels,strengthen the employment guidance,guide graduates’employment concept,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promote self-employment.
the new normal;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quality of employment
G646
A
2095-106X(2016)03-0005-05
2016-08-09
吉林大学2016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及就业质量提升对策研究”(XGY201616)
丁连涛(1975-),男,河北唐山人,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教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教管理、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朱宇(通讯作者)(1988-),男,四川成都人,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鲁凯(1981-),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就业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