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调查

2016-08-05 07:06李培何朝峰
河池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民族地区

李培, 何朝峰

(1.亳州学院 教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 2.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调查

李培1, 何朝峰2

(1.亳州学院教育系,安徽亳州236800; 2.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摘要]为了解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现状,研究者采用成人希望特质量表对民族地区某高校550名贫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希望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在动力思维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文科生的希望感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大三、大四贫困生的希望感显著高于大一、大二贫困生,其他年级间希望感的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界开始关注“希望(hope)”这一概念。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希望”这一积极心理品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Snyder认为,希望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包括意愿和路径两个方面:意愿是一种目标指向的能量,是推动个体产生目标,并沿着实现目标的路径前进的动力系统;路径是指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1]。大量的研究表明希望能够促进人的免疫系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2-4]。近些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更大。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比一般大学生有更低的身心健康水平[5],更低的主观幸福感和更不合理的应对方式[6]。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现状如何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由于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数量较多,本研究以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希望感进行调查,探讨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抽取广西某高校贫困生550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9%。其中男生221人,女生257人;文科学生235人,理工科学生243人;大一学生138人,大二学生112人,大三学生120人,大四学生108人。

(二) 研究工具

1. 成人希望特质量表 (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ADHS):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Snyder等编制。该量表共12个项目,其中项目1、4、6、8 测量路径思维(即路径),项目2、9、10、12 测量动力思维(即意愿)。另外的项目3、5、7、11是关于目标的选择,用来转移被试注意,是干扰项,此4项不记分数。量表采用4点计分,其评分为:绝对错误=l,大部分情况下错误=2,大部分情况下正确=3,绝对正确=4。因此量表总分在 8至32 之间,总分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2. 个人基本信息表:包括被试的性别、专业、年级等信息。

(三)研究程序

由2名心理学教师担任主试,测试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来意及指导语。所有问卷当场收回,对未能完成全部题目和整份问卷明显呈规律性作答的问卷进行剔除。

(四)统计处理

采用PASW Statistics 18.0中的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基本状况

对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基本状况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项目平均分是2.51,由于量表采用4级计分,表明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希望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了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希望感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果见表2。

表2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性别差异

注:* P<0.05,以下均同。

由表2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在动力思维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p < 0.05),男生显著高于女生;总体希望感和路径思维维度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三)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专业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了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是否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专业差异

注:** P<0.01,以下均同。

由表3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总分和动力思维的专业差异显著(p < 0.01),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学生;不同专业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在路径思维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查了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是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结果见表4。

表4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年级差异

注: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P<0.001,以下均同。

由表4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在希望感总分和动力思维维度上呈现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p < 0.001)。LSD事后比较表明:在希望感总分上,大一贫困生的总体希望感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学生(p < 0.05),大二贫困生的总体希望水平显著低于大三学生(p < 0.05),大三、大四贫困生之间的总体希望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动力思维维度上,大一、大二贫困生的动力思维水平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学生(p < 0.05),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贫困生之间的动力思维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大一、大二低年级贫困生的希望水平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学生。

三、讨论

(一) 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基本状况分析

在本研究中,民族地区贫困生总体希望感的平均分是20.02±3.09,而在禹玉兰等人对广东省大学生希望感的研究中,总体希望感是22. 09±2. 94[7];在徐强对普通大学生的研究中,总体希望感是22. 49±3. 25[8]。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本研究中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希望感比普通大学生希望感稍微低一些。这可能是因为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同时感受到较低的社会支持,对未来感到更为迷茫,进而导致较低的希望感。因此,笔者建议将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希望感培养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

(二)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有关大学生希望感的性别差异,以往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何露等人的研究发现男大学生在希望总分和动力思维得分上明显高于女大学生[9];禹玉兰等人[7]和徐强[8]的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希望总分和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男贫困生的动力思维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与何露等人的研究更为一致。这可能跟社会期望的男女性别角色有关,社会期望男性比女性更坚强、勇敢、上进、尽责等。因此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成功,对达到目标的动力更强,渴望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

(三)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专业差异分析

在本研究中,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专业差异显著, 文科生的希望感显著高于理科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禹玉兰等人[7]和徐强[8]的研究发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希望感总分和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笔者认为,文科贫困生的希望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可能是因为文科专业的相关课程比理工科专业的相关课程相对容易掌握,文科生获得的成功体验较多,一般自我效能感较强,因此有比理工科学生更强的动力去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四)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希望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在本研究中,民族地区高校贫困生的希望感呈现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三、大四高年级贫困生的希望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大二学生。这与先前有些研究结果不太一致,禹玉兰等人[7]和徐强[8]的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希望总分和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笔者认为,高年级贫困生的希望水平比低年级学生高,可能是因为高年级的贫困生经过两三年的学习,大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将要面临的就业等问题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更加充满了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青方, 郑日昌. 希望理论:一个新的心理发展视角[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6(6): 430-433.

[2] 韩小琼, 严标宾, 郑雪. 希望的研究进展[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5): 105-110.

[3]陈燕飞, 苗元江, 王青华.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希望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2): 95-99.

[4]徐芸, 张静. 患者希望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4): 85-87.

[5]康育文, 陈青萍.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 510-512.

[6]孔德生, 张微. 贫困大学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 61- 65.

[7]禹玉兰, 罗军, 李俊娇. 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5): 784-786.

[8]徐强. 大学生希望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2): 178-180.

[9]何露, 朱翠英. 大学生希望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3(3): 77-79.

[责任编辑韦杨波]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21(2016)03-0096-04

[作者简介]李培(1983-),女,河南长葛人,亳州学院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儿童心理。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Y2015LX345)。

收稿日期2016-04-13

A Survey on the Sense of Hop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LI Pei1,HE Chao-fe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ozhou University, Bozhou, Anhui 236800, China;2.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 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ers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ense of hope of 550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of a univers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the Adult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sense of hope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above medium level; agency thoughts of mal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the sense of hope of senior and junior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reshmen and sophomores; the sense of hope of art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cience students; the sense of hope between other grades wasn'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Key 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s;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sense of hope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民族地区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