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秋玉
(广西科技大学 教务处,广西 柳州 545006)
从《中兴间气集》的定量分析看中唐前期诗歌风貌
付秋玉
(广西科技大学教务处,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采用定量分析法,探讨《中兴间气集》选录的诗歌在体裁、格律、内容方面的特点,认为中唐前期的诗坛擅长律诗,形式上有创新;以抒写赠别之情、生活之趣的生命活动为主;审美趣味上出现了向齐梁繁缛诗风回归的趋向。
[关键词]《中兴间气集》; 体裁; 格律; 定量分析
编于唐贞元初年的《中兴间气集》是高仲武以当事人及时人身份编选其所处时代的诗人诗作而成的一部诗歌选集,收录了至德元年至大历末年间26位诗人的作品,这部诗歌选集是大历诗风的反映,对研究中唐前期的诗人、诗风具有重要价值。学界对《中兴间气集》的研究,成果甚多,如王运熙《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述评》[1],孟二冬《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2]等。傅璇琮先生在《唐人选唐诗新编》一书中认为“在唐代,选录能代表一定诗风的作品,选者又具有一定诗歌史发展眼光的,应当说要算是《中兴间气集》和它的前行者《河岳英灵集》了。”[3]446《中兴间气集》与中唐前期诗风的关系目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从诗歌体裁、合律情况、内容归类3个方面对《中兴间气集》进行定量分析,以便对中唐前期诗歌风貌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体裁的定量分析
高仲武编选《中兴间气集》时深受《河岳英灵集》的影响,在选诗时间上,有继而选之之意。从其体例上分两卷,给诗人作评,评语中摘录诗人名句等做法上看,有意模仿殷璠《河岳英灵集》的体例。《中兴间气集》是大历诗风的反映,《河岳英灵集》则是盛唐时期的诗歌选本。诗歌的体裁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工具,它与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裁上的新变会引起风格上的新变。由此,本部分从体裁角度将《中兴间气集》与《河岳英灵集》进行对比定量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两个时期诗歌创作在体裁上的偏好变化。体裁的定量分析此前已有学者涉及,如蒋寅《从〈河岳英灵集〉到〈中兴间气集〉——关于大历诗风演变的抽样分析与假说》[4],卢燕新《殷璠<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心态》[5]等。本文对《中兴间气集》所选诗歌之体裁的划分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全唐诗分析系统为标准,划分标准不同于上述学者,所以统计结果有小异。
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序》中称自己编选诗歌在体裁方面的标准是“朝野通取,格律兼收”。“格”与“律”相对,“格”指古体诗,“律”指近体诗。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且看表1对此所做的统计:
《中兴间气集序》古体诗为42首,占诗集的比例不到30%;近体诗为100首,占了70%还多。可见高仲武对“格”“律”确是有所侧重的,其偏爱近体诗的倾向十分明显。从自序中言“起自至德元年首,终于大历十四年己未,……分为两卷,七言诗附之”来看,高仲武对五言诗、七言诗似有所偏重,先看表2的统计:
表2 《中兴间气集》各句式作品占比统计
《中兴间气集》编选五言诗124首,占诗集诗歌总数的87.32%。七言诗15首,仅占10.56%,依此看确实是“七言诗附之”。《文心雕龙·明诗篇》曰:“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初唐时五言诗已经取代四言诗成了雅正诗体的代表。“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靡浮,文繁而声易杂。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盖莫尚于五言。故两汉以还文人艺士平生精力咸萃斯道”[6]17。而所谓“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7]17,七言是绮靡的代表不占主流,只是附庸而已。初唐时期诗歌的主体是五言律诗,所以五言律诗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共有诗约2 196首*统计对象为《全唐诗》睿宗前唐朝诸帝作品,包括卷30-97的作品(张说父子及张九龄作品除外)。,其中四韵五律913首,五言长律391首,两项共计1 304首,占59.3% ,所以《中兴间气集》中五言诗入选数量最多,实为时势使然。
《河岳英灵集序》称“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新声”是与“古体”相对的近体诗,殷璠宣称古体、近体诗并重,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同样以统计数字作为认识判断的依据,见表3:
表3 《河岳英灵集序》作品体裁归属统计
《河岳英灵集》收录古体诗169首,占所录总数的73.48%;收录近体诗61首,占所录总数的26.52%。对比表1可知,就古体诗、近体诗数量在诗集中的比重而言,《中兴间气集》与《河岳英灵集》几乎是相反的。
我们认为,殷璠崇尚古体,尤喜五言古体,与当时的复古思潮有关。初盛唐时期的唐诗复古是反对“齐梁体”,为改变声律化、徘偶化、烯章绘句的绮靡诗风,在体裁上学习汉魏古体诗。初盛唐的复古,陈子昂、张九龄、李白一脉主要是恢复其感遇、咏怀的传统;而王昌龄、储光羲等人则用五言古体叙事写情、表现生活。相较而言,散句长于叙事、抒情,偶俪长于写景、咏物、隶事。杂言古体诗多散句,以富于叙述与抒情功能的散直句法来破徘偶之体,从而增强诗歌的情感与兴寄。《河岳英灵集》中五言、七言、杂言诗歌的数量见表4:
表4 《河岳英灵集》各句式作品占比统计
其中,李白的13首诗全为古体诗,有9首风格上恣意纵横,合乎殷璠在序中所言之“神来、气来、情来”。到了盛唐,古体诗的风格与体制确立,王维、崔颢、李颀、王昌龄、储光羲等人被视为盛唐古体诗的完成者。《河岳英灵集》收录上述诗人的古体诗甚多,正是这一现实的反映。及至开元年间,古体诗创作已经普及,近体诗也摆脱了齐梁初唐的绮靡诗风,因而殷璠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3]156。值得一提的是,殷璠偏重古体诗,并未与“声律风骨始备”相悖,《河岳英灵集》序曰:“夫能文者,匪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咸须避之,纵不粘缀,……故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殷璠对声律形式的态度是较通达的,这种态度也是初盛唐诗论的主流。
后人认为“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8]8,然细究之下唐诗各诗体在这“三百年”中的发展并不平衡,各诗体的发展、成熟、定型过程各有不同,而且在某个时期,不同诗体的区别很难确定,评判标准稍异,认知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唐五十家诗集》收录了《中兴间气集》里钱起、皇甫曾、李嘉祐、戴叔伦、皇甫冉、皇甫曾、韩翃、郎士元、刘长卿9位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11首被全唐诗分析系统定为五言古体,而《唐五十家诗集》则将这些作品归为五言排律诗。此11首五言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多对偶句。其中某些首不转韵,通篇用一韵,用韵、对仗很接近五言律诗的要求。初唐时期,这种长篇五言诗很常见,其中有一类缘一声律、讲究全面对偶、押平声韵,这一类就不是古体诗,而应归入近体诗。对此,陈贻焮先生认为“说五排是五律的延长,不如说是齐梁以来新体诗的入律,新体诗一般较长,其中几联皆须对仗,只要调调平仄,一律改押平韵,就是五排了[9]104。“排律之名,唐、宋、元人皆无之,旧集具存,可以覆案。至元末杨士宏所选《唐音》,始以排律标目。明初高棅选《唐诗品汇》,仍之不改,乃沿用至今。”[10]1538。高棅《唐诗品汇》的“五言排律叙目”条云:“排律之作,其源自颜谢诸人古诗之变,首尾排句,联对精密。梁陈以还,俪句尤切。唐兴,始专此体,与古诗差别”[8]618,从渊源来看,唐诗中的排律是从齐梁体中直接发展出来的。
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提到,在盛唐与中唐的过渡期,诗歌思想会出现小小回旋,在理论上则着眼于诗歌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的探讨。而中唐前期的诗人则是在诗歌上精雕细琢,力求使律诗更为精致化。《中兴间气集》收录的11首五言排律诗,也许正是中唐前期诗坛追求形式创新的表现之一。孟二冬在《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中认为:“追求新奇,力求创变,是这两个时代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大历诗人则一反盛唐之音,走回了齐梁旧路,在齐梁诗中寻求创新因素。”[2]125
《河岳英灵集》与《中兴间气集》在编选诗歌上的旨趣各异,正如胡震亨所评:“右唐人自选一代诗,其鉴裁亦往往不同,殷璠酷以声病为拘,独取风骨,高渤海力抵英华……似专主韵调”[6]322。与选编者所处时代诗风不同有密切关联。
二、合律情况定量分析
《中兴间气集》多收录近体诗,而这些近体诗合律程度如何?对于这一情况,我们通过声病分析工具加以了解。虽然拗救*本文的“拗救”是指出现原则性声病而进行的补救。是近体诗对出现失律情况的一种补救,不算是近体诗声病类型的一种,但它也能体现诗歌出现了怎样的失律情况,为了能直观体现选集中近体诗的合律程度,姑且将拗救视为一种“声病”对待。
表5 《中兴间气集》近体诗声病情况统计
注:1. 表中的声病、拗救判断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全唐诗分析系统显示的格律为标准;2. 表中的声病类型是指近体诗的原则性声病,即失对、失黏、孤平、下三连;3. 表格中“不止一种”是指一首近体诗犯了失对、失黏、孤平、下三连、偶数字失律的拗救这四种类型的声病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声病。
从统计上看,《中兴间气集》犯了声病和出现拗救的近体诗有46首,占总数的46%,完全合律的则有54首,占54%,可见此时期的律诗已显得更为“精细”,不仅严于声律,还注重对仗的工整、语言的炼饰和辞藻的华丽。高仲武在品评诗人时指出了这些特征,如说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李嘉祐“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丽婉媚,盖吴均、何逊之敌也”;皇甫冉“巧于文字,发调新奇”;李希仲“诗轻靡,华胜于实”;于良史“诗清雅,工于形似”;郑丹“剪刻婉密”;道人灵一“刻意精妙”;郑常“常诗婉靡,虽未弘远,已入文流”。而即使是古体诗,这种“精细”的雕琢也不少见。如于良史的《冬日野望寄李赞府》:
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登临思不已,何处可消忧。
全诗一韵到底,首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高仲武评之“攻于形似”“吟之未终,皎然在目”[3]466。再如刘长卿《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姪宴余干后溪》:
迹远亲鱼鸟,功成厌鼓鼙。林中阮家醉,池上谢公题。门径苍苔合,窗阴绿条低。夕阳山向背,春草水东西。旧架悬藤老,疎篱插槿齐。风烟不可到,谁羡武陵溪。
此诗取景繁多,色调冷,无玲珑兴象,缺乏完整意境;形式上,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对偶甚多,已现大历繁缛诗风之端倪。
为加强对问题的认识,下面再看与《中兴间气集》形成对照的《河岳英灵集》的合律情况,见表6:
表6 《河岳英灵集》近体诗声病情况统计
《河岳英灵集》61首近体诗,犯声病和出现拗救的有43首,占总数的70.49%;而完全合乎格律的仅有18首,占总数的29.51%,比之《中兴间气集》的54%占比要低不少。由此可见,较之盛唐,中唐前期的诗人对于声律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中兴间气集》所录诗作工于浣濯、雕琢绮丽,且入于巧,呈现出一种刻画纯熟的美,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诗作雕琢的痕迹较为明显。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境敛而实,语敛而精”,缺少一种天然浑圆之美,这表明至中唐前期,出现了盛唐时便已极力反对的向齐梁诗风靠拢的趋向。
三、诗歌内容归类定量分析
《中兴间气集》收录诗歌在体裁上有偏重近体诗的特点,而这种体裁选取上的偏好与诗歌的内容是否有某种关联?为此本文将《中兴间气集》所录近体诗、古体诗所涉内容大致归类,从量的分析窥探两者之间的关联。分类过程参考陈贻焮主编的《增订注释全唐诗》,周啸天主编的《唐诗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补编》,萧涤非撰的《唐诗鉴赏辞典》,陈增杰编著的《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清人乔亿著《大历诗略笺释辑评》,蒋寅校注的《戴叔伦诗集校注》等书籍的分类方法。
表7 《中兴间气集》古体诗内容分类
表8 《中兴间气集》近体诗内容分类
从统计结果上看,《中兴间气集》编选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古体诗以表现闲适隐逸之情,生活之趣和怨刺社会现实、感时伤乱这两类内容的最多。干谒诗、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表用世之情的古体诗次之。近体诗里赠友送别诗有35首之多,占了近体诗总数的35%。抒发闲适隐逸之情,生活之趣的诗作次之。
究其原因,这恐怕与高仲武对古体诗和近体诗认识不同有关,《<中兴间气集>序》言及“诗人之作,本诸于心。心有所感,而形于言,言合典谟,则列于风雅”,这表明高仲武意在承继儒家诗教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传统。而怨刺社会现实、感时伤乱和边塞题材的诗作显然符合“古之作者,因事造端,敷弘体要,立义以全其志,因文以寄其心,著王政之兴衰,表国风之善否”[3]451的要求,这两类作品数量占到古体诗总数的28.57%,所占比例不少。可见诗集中现实主义风格的怨刺诗主要是古体诗。
相形之下近体诗多抒发闲适隐逸之情,生活之趣,表现寂寞冷落之心境和清雅的情调而少了《河岳英灵集》时代诗歌积极、昂扬的风貌,《中兴间气集》近体诗的内容多为赠友送别,抒写闲适隐逸之情、生活之趣。由于咏怀哀叹、浅吟低唱的表达需要,诗人在创作中攫取长于写景、咏物、隶事的偶俪之句,体裁选取上偏向采用近体诗,尤其是五言律诗。
接下来,我们从总体上考察《中兴间气集》选录诗歌在内容表达上偏好问题。见表9:
表9 《中兴间气集》诗歌内容分类
结合表7和表8的统计可知,《中兴间气集》中赠友送别和思乡念亲、羁旅之愁题材的诗歌多达49首,占诗歌集诗歌总数的34.51%。与盛唐诗歌时期诸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类格调爽朗、精神昂扬的赠别诗不同,《中兴间气集》中的此类诗作普遍传达的是诗人对安史之乱后政局不稳、前途渺茫、仕途艰辛的惆怅与无奈,诗人建功立业激情的减退使得诗歌内容开始转向表现隐逸之情、生活之趣。《中兴间气集》抒发闲适隐逸之情、生活之趣和僧道方外题材的诗歌共有42首,占全集诗歌总数的29.57%。当是社会环境剧变之下诗歌创作的适应性反应。值得一提的是《中兴间气集》选录的4首边塞诗。众所周知,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常具盛大、豪迈之气象,相形之下《中兴间气集》此4首边塞诗,则多呈现疮痍满目的战争场面,虽有豪气之语,但字句里的悲愤、消极之情明显,成为“骨气顿衰”的中唐前期诗风的又一注脚。
通过对《中兴间气集》选录诗歌的体裁、合律、内容方面的定量分析,可以大致认为,中唐前期的诗人擅长创作字句凝练、藻丽韵远的律诗,尤其工于五律,其诗基调低沉忧郁,内容以表达送别应酬、闲情逸致为多,审美趣味上“体状风雅、理致清新”,表现出了向齐梁繁缛诗风回归的趋向。
参考文献:
[1]王运熙.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述评[J].学术研究,1990(4):65-69.
[2]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傅璇琮,陈尚君,徐俊.唐人选唐诗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蒋寅.戴叔伦诗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卢燕新.殷璠《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心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59-63.
[6]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孟棨.本事诗.[M].李学颖,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10]四库全书总目[G].北京:中华书局,1965.
[责任编辑韦杨波]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21(2016)03-0016-06
[作者简介]付秋玉(1988-),女(瑶族),广西桂林人,任职广西科技大学教务处,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收稿日期2016-01-28
The Poetry Style of the Seen from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Poems of Zhong Xing Jian Qi Ji
FU Qiu-yu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Nanning 545006, China)
[Abstract]The author appli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study the features of collected poems in the Zhong Xing Jian Qi Ji from their genre, rhythm and content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the poetry circle of the early Middle Tang Dynasty was good at regulated verses and creative in forms; poems focused on parting and fun of life; on the aesthetics taste, there was a tendency of coming back to the overelaborate style of the Qi and Liang Danysties.
[Key words]Zhong Xing Jian Qi Ji; genre; rhythm; quantitativ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