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民益
老师,你“真备课”了吗?
吴民益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课《师恩难忘》中,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了自己四年级时教他语文的田老师。田老师上课喜欢讲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所讲内容的意思和其中蕴涵的道理。
在课文中,刘绍棠回忆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的过程。
田老师先出示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然后田老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串讲一遍,接着编一段故事,娓娓道来。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路过一个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家家炊烟袅袅。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正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手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她想摘一朵来戴在头上。妈妈拦住了她,说:“你摘一枝,他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后来,这儿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看了这个教学案例,我不得不佩服田老师的教学智慧。田老师通过这个故事让简短的二十个字产生了丰厚的教学价值,又让学生很轻松地对课文有了形象直观的理解,还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做人的道理。把要讲的内容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去吸引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这种教学手段不是田老师一堂课偶尔为之,而是每堂课都这样做。这需要老师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是一种“伤脑筋”的备课,更是一种高质量的“真备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导学生读课文、备课时,不是在教案上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类的空话,而是拿着书本,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指导学生写作文,不只是在教案上写“1.指导审题;2.指导选材……”之类的步骤,而是坐下来,自己写下水作文。
像这样“真备课”的例子不胜枚举。再看看我们一些老师的备课,要么网上下载,要么只是简单地写一些教学要求和步骤。这样的备课不要动太多的脑筋,但这样的备课又有什么效果呢?
所以,当你在教案上写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你首先要把课文背下来,上课时当众背给学生听,学生在佩服的同时,肯定会积极背诵;你在教案上写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你首先要能够有感情朗读,不能只是点评几句“读得再有感情些”“这里读重点,那里读轻点”之类的话,你的示范是最好的教学;你在教案上写着“指导学生造句”时,你首先得从内容、形式等方面造出各不相同的句子;你在教案上写着“指导学生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时,你首先得写几篇下水文,而不能只是上课空讲要求。
真备课是要真动脑筋的。但只有真备课,你的教学才会真正有效,你的教学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