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萌
摘 要:近年来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多次暴力恶性事件已经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它使我们意识到思想上的教育是如何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从必要性着手说明将此问题提到日程上来的紧迫感,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阐述了在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教育时所产生的问题和阻碍因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方法
1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是我党的一项长期的政策
党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长期工作之一,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一个普遍课程又是我黨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许多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一些主张,并且十分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利用本民族的文、语言等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在抗战时期如此,建国后更是如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对其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之后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大量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与要求。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烈要求高校辅导相关人员要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的长宽高问题,构建新型、立体型育人的新格局。国家在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视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少数民族学生是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要把他们建设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人才,提高其思想觉悟,增强分辨力,引领新风尚,在其步入社会的那一天通过自身的引导与示范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2、有利于稳定校内秩序
高校是社会上较为活跃的单元,是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的聚集地。校园内部生活的稳定与社会外界生活的稳定重要相连,同时由于高校对于招生条件的不断放宽,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内的比重也持续增加。他们大多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与行为方式与大多数同学都不太一样,所以在与其他学生在日常交往中也会有一些矛盾甚至是冲突。为了避免这种文化、交往的冲突所引起的校内生活秩序混乱、以及正常的学习生活的进行,从这一角度来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势在必行。
3、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给予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数量也是呈现一个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他们自小生活成长在少数民族地区,对自己所生活的家乡和民族有着深厚而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理所当然他们对与本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关注更加密切,并且对于这片土地有着十分详尽的了解,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对于他们有着非比寻常的责任与意义。可伴随着他们接触信息的不断增加,主流价值观会的影响是一方面,然社会上一些低俗的思想观念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是不容忽视的,由此导致的不愿回去为自己家乡作贡献而导致的人才流失等现象也不乏出现。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回报家乡、走进基层的意识,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2 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面临的问题
1、经济状况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不仅是经济改革的核心同时也是我党在对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方面深入了解、认知后做出的科学的决策。市场经济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还触及到其他领域相应的变化。在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起决定作用无疑是放大了市场经济潜在的威胁,人们的思想逐渐现代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抵制。随着国外的思想不断涌入我国内地,频繁的出现各种价值观念的思想碰撞,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强度的影响。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逐渐多元化,在各种思潮中尤以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最为突出,逐利意识在这个群体中不断生根发芽。
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都在西北,西南两个方向,这两个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较为封闭从古至今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东部地区,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向外运输比较困难所以较难转变为经济优势。近些年由于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西部大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前进到一个新的平台,但是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普遍落后这一现状。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会决定着教育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对思想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人们的注意力便不会集中到教育上面,所以对于高校教师的培训,学习以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材料便会受到忽视,从而会影响到学生对党和国家颁布的政策的忽视或者误解,这样既不利于国家建设也不利于民族团结。
2、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活在民族聚居地,受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熏陶,其行为方式一直遵循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同学在生活中会以本民族的视野和眼光去观察周边的事或物以及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并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些事进行评价与宣传,因此可能会产生偏激的思想,从而导致行为上的失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感情深厚,不仅自己对本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也希望他人能够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然而他们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较少,文化之间差异又比较大所以容易产生隔阂甚至是冲突。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少数民族的同学更是根据自身的状况及本民族的风俗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在行为方式上也会映射出宗教的影子。所以,无论是文化传统还是宗教信仰都需要引导,这种引导要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的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他们知道只有刻苦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跟着党走,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才能让自己的家庭生活富裕,让本民族得到发展,最终为整个中华的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3、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对思政教育产生的影响
思政教育这一学科倡导的是集体主义教育,是正面的,强调的是团结合作,更加注重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上总是充斥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等等这些与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从而让学生感到巨大的反差,认为这门课程没什么基础,是不现实的。反过来说,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它们研究的更多是自然和科技的相关东西,有着比之更多的、更加具体化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在现实社会中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更为普遍,更有说服力,更能为其阐述的理论提供现实有力的支撑,因而人们更乐意去学习自然科学而疏远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到大在我们各个阶段的考试过程中我们自身也是注重于所谓的主课语数英,以及偏向理科的物理化學,到了高中文理分班,身为文科生的我们也是注重于历史,地理多于政治,这与我们的日常学习与教师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通常在学习过程中大都抱着以考试为目的,以得高分为目的去进行学习。多数人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就是背诵,而殊不知这门课程的开设除了让我们从硬性了解这门学科,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行为上映射着这门学科所包含的精神。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功能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其表现出来的作用更加突出。
3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运用的方法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在教育中的平台作用
大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寄予着无限的希望,充满着抱负与思想追求,在校大学生都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支柱,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问题,高校所开设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光要继续以往课程的讲授把它们充分揉入到思政教育里去,并在讲授过程中加强理论教育和国家政策宣传,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帮助他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他们一心向党向着国家,要矢志不渝的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把这种理念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在实践中指导自身行为。要开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教育,在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精神这一方面下功夫,倾汗水。在新时期,更要给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赋予时代的色彩,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全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这种精神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关键时期要加强教育,与事件相结合,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以度过关键时期。充分让“三个离不开”(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2、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软实力
在这里我所指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软实力就是指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或者教师本身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从而获得更好地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类的课程可以说是大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不必执着于哪一种现有的模式。要多增加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多媒体设备放到教学过程中,运用影音资料,使讲授内容更加丰满,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考核过程中不光要注重纸质试卷,也要把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课堂反馈与课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更加公平,更能综合的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身应注重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不光要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还应该有坚定的科学信仰,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塑造学生思想的过程时自身也应该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多钻研自己的教学技术,对讲授的内容积极探索,调整,改革,使其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制度上的调整也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少数民族学生中较为优秀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让他们中的骨干参与到班级管理,采取这样的方法就会显得更具有说服力,在管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过程中更为轻松有效。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对物质方面上的投入
对于大学生来说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不光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修养,还有就是毕业后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这一点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更为明显。所以在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在物资上的关心。在这群学生中间也会有一些家庭生活较为困难的,校里老师领导应考虑到这一方面,给予他们政策上的相关照顾和日常生活中的帮助,使他们觉得生活在学校会像家一样温暖,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忱,更能激发他们对于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忱。另一方面也要在教育硬件上进行物质投入。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多媒体教学技术日益普及,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应让这一技术走到学生的课堂。而且还应该引进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来增强学习的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蒙古族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教室内应悬挂符合其民族文化的东西,如成吉思汗的画像。教室内增设书架摆设具有本民族文化的图书,以及关于少数民族政策的文献供学生阅读。
参考文献
[1]朱瑞海.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分析[B].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3)
[2]韩晓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A].陕西师范大学2010
[3]殷冀锋佟晓露.契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思政理论教学探析[A].201208(上旬刊)
[4]冯仁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B].西安交通大学
[5]韦国善.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A].201008-0102-04
[6]康胜利章德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性[A]江西中医学院.2012-10-08
[7]刘俊清.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研究[A].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2013-01-08
[8]张开全.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B].闽江学院学报.34(6)
[9]杨丽曹建萍.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B].教育与教学研究.(23)7
[10]彭建勇.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A].喀什师范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