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德国元素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2016-08-02 08:16许洪斌龚海峰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工科院校导师制

许洪斌,龚海峰,丁 军,宋 鲲,邓 明

(重庆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重庆 400054)



融合德国元素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许洪斌,龚海峰,丁军,宋鲲,邓明

(重庆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重庆400054)

摘要: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了迎合当下工业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深入融合德国元素,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导师团队建设和个性化培养环境构建4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

本文引用格式:许洪斌,龚海峰,丁军,等.融合德国元素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重庆与世界,2016(4):69-71.

Citation format:XU Hong-bing,GONG Hai-feng,DING Jun,et al.Cultivating on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 with Germany Elements: A Case Study of Mechanical Design,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major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The World and Chongqing,2016(4):69-71.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及其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然而,传统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工程技术轨道已有偏离,难以与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进程契合,难以与国际接轨,满足不了社会对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于是,为了迎合当下工业社会对高级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成了许多高校的目标,就是培养精干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科研能力,使其具有强大的择业、就业竞争力[1]。

在社会大环境背景下,结合工程人才的教育本质,努力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和刻不容缓的。无论从创新人才的储备、高等工程教育观念转变的角度,还是彰显学科发展特色,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都有迫切性和战略意义。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在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诸如采用“3+1”“2.5+1+0.5”和“1.5+1+1.5”三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等等。

随着高等教育培养力度的加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遍化教育阶段,各高校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使具有个人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成长需求得到满足[2]。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教育阶段高素质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培养一批专业综合能力强、学术及技能潜力大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社会所需求的多样化装备类人才,具有探究意识强、创新精神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三强”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在机制

1.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目标,采用“3+1”的特色培养模式。“3”是指利用3个阶段来完成普通本科4学年的教学和学习任务,研究每个阶段导师和培养对象的任务及目标。“1”是指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由导师针对不同学生量身制订一套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研究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及优化方法,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及预期成效作出评价。

2.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核心。结合培养对象的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制定个性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个性化课程比例,增加培养对象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3.个性化导师团队的打造

导师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路灯”,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效果。打造个性化的导师团队,主要研究解决优秀导师资源的引进问题、导师团队的梯队建设问题和优秀导师的国际化培养问题等。此外,还要研究解决导师团队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学术科研及人才培养竞争氛围。

4.个性化培养环境的构建

个性化人才培养环境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环境分为3个方面:一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包括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淘汰机制等;二是建立创新的管理机制,包括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制度;三是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建立多元化的有激励机制的考评体系等。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1.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采用“3+1”的特色培养模式。“3”是指利用3个阶段来完成普通本科4学年的教学和学习任务。具体来讲,第1阶段是指基础培养阶段,在此阶段主要针对学生英语、数学和物理等基础课程进行基础强化训练;第2阶段是指专业课程综合培养阶段,在此阶段针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同时将学生的专业技能本领学习穿插其中,寓教于学;第3阶段是指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阶段。“1”是指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导师结合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其制订一套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训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

2.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主要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方面,在对国家对机械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对机械创新人才的市场需求,对各种学科进行融合,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积极、及时地将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同时,引进国外高校优秀专业教材,开设双语教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结合前期的调研成果及研究报告,构建了个性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并加强了数理基础课程训练以及人文素质、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课程,部分专业课程选用了德国机械工程优秀外文版教材及专业著作(如图1)。把专业选修课学时提高到课程总学时的25%~30%,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图1 德国机械工程优秀教材及专业著作

3.导师团队建设方面

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个性指导。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深层次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涉猎到课堂和书本无法涵盖的领域,从而均衡、全面地发展[3]。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选择是双向选择,导师从选择创新型人才开始到学生毕业对学生进行全程培养。导师根据学生个人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前瞻性领域的研究,更多地发表一些学术论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比赛,在比赛中提升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在个性化导师团队建设中,积极开办科技知识讲座,使学生可以放眼世界,汲取新鲜的知识血液,更好地升华自身。导师团队的成员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导师团队不仅要求学历、学位高,而且还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送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做好团队梯队建设。

4.个性化培养氛围建设方面

一是构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淘汰、补充、激励制度,通过采用自愿报名、推荐和双向选拔选择优秀人才,采取笔试、面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通过淘汰补充制度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二是建立创新的管理、监督机制。由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对特殊性,因此对创新人才的教学管理将从统一协调转向多样化培养,这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常规教学管理模式的显著不同,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要在学生选课、学业考核、学籍档案管理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针对各个环节配备相对应的专业管理人员。尽最大可能给进入拔尖创新人才体系的学生提供参加科学研究和个人训练的机会,优先开放学校专业实验室,以及提供考研培训和各种国内外深造机会。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保证整个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综合性的人才考核机制[4]。建立综合性激励考核机制,要侧重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补充完善传统考试测评方法的不足,充分发挥新体系中不同角色的不同作用,从多个角度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语

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职责。要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专业教师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15.

[2]秦明君.省属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大学楚才学院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5(6):76-78,82.

[3]刘儒德,唐澈.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建议——基于对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的调查[J].高等理科教育,2011(6):106-110.

[4]张倩,张睿涵.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91-95.

(责任编辑张佑法)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1002)

作者简介:许洪斌(196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理论及自动化、 先进制造技术。

doi:【教育教学研究】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4.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111(2016)04-0069-03

Cultivating on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 with Germany Elements: A Case Study of Mechanical Design,Manufacturing and

XU Hong-bing,GONG Hai-feng,DING Jun,SONG Kun,DENG Mi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background,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contemporary industrial society for senior talent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taking the case of mechanical design,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xplored and practiced on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the training programs,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al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

Key words: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 engineering college;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tutorial system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工科院校导师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