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华子》版本源流考

2016-08-02 03:26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版本

刘 硕

(东北师范大学 亚洲文明研究院,吉林 长春130024)



《子华子》版本源流考

刘硕

(东北师范大学 亚洲文明研究院,吉林 长春130024)

[摘要]《子华子》自南宋以来一直被视为伪书,没有得到重视。对于其书著录最早始于南宋,今未见宋元版流传。传世本始于明代。明代流传前期主要为十卷本,后期自嘉靖刊本合为二卷本,后世多从二卷本。清代流传亦主要为二卷本,偶见十卷本或是据明本而刊。《道藏》十卷本和《新刊五子书》十卷本应是同源而异流。后世参以《道藏》本的本子多是较好的本子,如《子汇》本、吉藩本、绵眇阁本等。

[关键词]《子华子》;程本;版本

“子华子程氏名本,字子华,晋人也”[1]。“子华子”与“程本”见于《庄子》《列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孔子家语》等书。《子华子》一书,旧题晋人程本撰,其思想大抵“以道德为指归,而经纪以仁义,存诚养操,不苟于售”[1]。可见,其思想不完全归属于一家,应是以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思想为主,兼具儒家思想。历代著录多归为杂家类,亦有归入道家类者。《子华子》一书历来有多家辨为伪书。朱熹认为刘向《书录》亦为伪作。《子华子书录》云:“其书编离简断,以是门人弟子共相缀随纪其所闻而无次叙,非子故所著之书也。”[1]据《书录》所说,《子华子》一书在当时即已亡佚,今本是其弟子追述之作。然《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及两《唐书》均不见著录,至《中兴馆阁书目》始见著录,因此历代学者多有辩难。

一、历代著录情况

《子华子》一书自南宋始见著录,或为十卷本,或为二卷本,多认定为伪书。晁氏《郡斋读书志》对其评价曰:“多用《字说》,谬误浅陋,殆元丰以后举子所为耳。”[2]511但四库馆臣认为,“诸子之书伪本不一,然此最有理致文彩。辨其为赝则可,以其赝而废之则不可。陈振孙谓其文不古而亦有可观,当出近世能言之流,实为公论。晁公武以谬误浅陋讥之,过矣。”[3]1565可见,诸家对其真伪问题争议不大,而对于其内容文字的优劣有不同的认识。

现将历代诸家著录列出:

(宋)《郡斋读书志》:“《子华子》十卷。”

(宋)《直斋书录解题》:“《子华子》十卷。称晋人程本,字子华,与孔子同时。考前世史志及诸家书目,并无此书,盖假托也。”

(元)《宋史·艺文志》:“《子华子》十卷。自言程氏名本,字子华,晋国人。《中兴书目》曰:‘近世依托。’朱熹曰:‘伪书也。’”

(元)《文献通考》:“《子华子》十卷。”

(明)《百川书志》:“《子华子》二卷。”

(明)《赵定宇书目》:“《子华子集》一本。”

(清)《绛云楼书目》:“《子华子》十卷,伪书也。然宋时有会稽官本。晁公武言《子华子》中多引《字说》,殆是元丰以后举子所为。”

(清)《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子华子》十卷。《述子华子》一卷。”

(清)《也是园藏书目》:“《子华子》十卷。”

(清)《四库全书总目》:“《子华子》二卷,旧本题晋人程本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秦以前原有《子华子》书,然《汉志》已不著录,则刘向时其书亡矣。”[3]现存的《子华子》中不见宋版。在明代的流传过程,有十卷本与二卷本两种分卷方式。宋代诸家著录皆为十卷本,不见二卷本。明时始见二卷本。然二者内容并无大差别,应是明人刊刻时将十卷本合为二卷而行于世。大致于嘉靖之后,所传《子华子》大都为二卷本。今所见《子华子》最早版本为正统十年的《道藏》本,之后是明弘治九年李翰刊《新刊五子书》本。二者差别亦不大,但相较之下,《道藏》本较精,《新刊五子书》本讹误、脱文较多。后代刊刻多循《新刊五子书》本一系。两系互有参校。后之较精审的本子,多是循《道藏》本一系。

二、明代的刊刻

《子华子》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正统十年(1445)刊刻的《道藏》本。明代有全本《子华子》十二种,并有众多的节选本及注本。全本兹列如下:

1.明正统十年(1445)《道藏》本——《道藏》十卷本

2.明弘治九年(1496)李翰刊《新刊五子书》本——《新刊五子书》十卷本

题晋人程本著。半叶九行,行十九字。四周双边。小黑口,双黑鱼尾。版心书“子华子”,下书页码。无《书录》无目。考此本与《道藏》本有字句差异,而后来诸本多本于《新刊五子书》本,间有用《道藏》本参校者。此本对后世诸本影响犹大。与《道藏》本不同处,处处可见。《道藏》本《阳城胥渠问》篇中“生生万物”,此本作“生育万物”。《道藏》本《孔子赠》篇中“我之所以行也”,此本作“我所以行之也”。《虎会问》篇“故曰残固之谓寇”之句前有“為冠冕之寇”句,此本脱。可知,两本同源而异流。

3.明嘉靖三十年(1551)刘禋刊本——刘刊十卷本

4.明嘉靖间刊本——嘉靖间刊二卷本

题晋人程本著。半叶十行,行十九字。四周单边。双黑鱼尾。版心书“子华子序”“子华子上”“子华子下”,下书页码。有《书录》。钤有“曾在周叔弢处”印。另有两方印模糊不可辨。考此两卷本实合十卷本而成,于内容并无大别。惟将十卷本之前五卷合为上卷,将后五卷合为下卷。而宋时诸家著录均为十卷本,不见二卷本,盖于此本时合。自此二卷本遂行于世。后世的本子,应大都以嘉靖刊本为源。

考此本与《新刊五子书》本皆为半叶九行,行十九字,并无内容差别。如前所举《阳城胥渠问》中作“生育万物”者,此本并《新刊五子书》本、刘刊本同。作“青黄黻黼”者,三本亦同,惟《道藏》本作“青黄黼黻”。而与《新刊五子书》本异处,如《孔子赠》中“庬洪芦符以相形也”之“庬”,此本作“庞”,《新刊五子书》本作“庬”。《北宫子仕》中“然且大伦斁败”之“大”,《新刊五子书》本作“大”,此本作“太”。惟字之写法与《新刊五子书》本和刘刊本小异。可见此本与《新刊五子书》本之关系密切。《大道》篇中“敢问□□之所以志”中无“夫子”二字,惟刘刊本补“夫子”二字,此本亦作“敢问夫子之所以志”,知曾参校刘刊本。

5.明万历四年(1576)南京国子监刊《子汇》本——《子汇》二卷本

题晋人程本著。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双黑鱼尾。象鼻书“万历四年刊”,版心书“子华子序”“子华子上”“子华子下”,下书页码,最下著刻工,计有葛夆、朱贵、黄明、吴晋、晏四、义、里、黄里、刘寿、付机、温志、裴魁、胡斈、邓秦、杨文丙、杨文亮、易玄、戴谷、邓渼等人。有《书录》。卷耑题“子华子卷上”,下书“杂家一”。考《子汇》本与嘉靖刊本多同,如《神气》中“其小人谨志之”之“其小人”三字,作“而小子”。又如《北宫子仕》中“人中虗圆不径寸”之“虗”字,于此本刊刻之时,惟有《子汇》本与嘉靖刊本同,盖《子汇》本以嘉靖刊本为底本。然又应参之以《道藏》本。于前所述,《阳城胥渠问》中“生生万物”,《孔子赠》中“我之所以行也”,《虎会问》中“故曰残固之谓寇”之句前有“为冠冕之寇”句,皆与《道藏》本同。

6.明万历六年(1578)吉藩崇德书院刊《二十家子书》本——吉藩二卷本

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双边。双黑鱼尾。象鼻书“崇德书院”,版心书“子华子序”“子华子上”“子华子下”,下书页码,最下书刻工,计有尧、名、象、登、秀等。天头处间有注释,或注字音、或注字义、或注人名,皆较简。此本为明人谢汝韶校。

谢汝韶字其盛,长乐人。嘉靖戊午乡荐,初授钱塘谕,端士习,正文体,弟子翕然称得师……以持正,多与时忤,左迁傅吉藩……挂冠归,年才四十余。杜门著书,凝尘满席,外事不问也。[4]1072-1073

可见谢氏精于校书,用功甚深。此本校刻相比于之前诸本较为精审,更正了多处讹误。郎兆玉对此本评价较高,云:“(吉藩本)乃其傅谢汝韶所校雠,无一字差讹,较旧刻自辨。”[5]吉藩本应是与《道藏》本和《子汇》本相参,故更正了之前的很多讹误。但又多有与其他本皆不同之处,如《阳城胥渠问》中“栖三阴之正气于风轮”,此本皆作“风转”;“夫是之谓万化”,此本作“万物”。《孔子赠》中“明旌善类”,惟此本作“明族善类”。《晏子》中“用能光融昭著以有立朝”,惟吉藩本与《子汇》本作“用能光融昭著以有立于朝”。《大道》中“五事官施其所宜”,除吉藩本与《子汇》本外,皆作“五事各施其所宜”。《晏子问党》中“婴则有罪矣”。惟吉藩本与《道藏》本同。应是参校《道藏》本。然此本中亦有与《道藏》本和《子汇》本皆有异者,如《道藏》本《神气》篇中“其小人其谨志之”,《子汇》本作“而小子其谨志之”,此本作“而小人其谨志之”,与《新刊五子书》本和刘刊本同,不知据何本改。

7.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五子书》欧阳清刊本——欧阳清刊二卷本

题晋人程本著。半叶八行,行十七字。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单鱼尾。有《书录》。版心书“子华子序”“子华子卷上”“子华子卷下”,下书页码。钤有“毛晋”“汲古主人”“毛氏子晋”印。此本于众本中最不精良,讹误较多。如序中“谨目录”,此本作“譁日录”。惟嘉靖刊本作“谨日录”,盖由其进一步讹误。诸本《阳城胥渠问》篇中皆作“通三而为一”,此本误作“通二而为一”。

8.明万历三十年(1602)绵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绵眇阁二卷本

半叶十行,行二十字。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单鱼尾。版心书“子华子序”“子华子上卷”“子华子下卷”,下书页码,最下书“绵眇阁”。有《书录》有目。钤有“双鉴楼珍藏印”“江安傅氏藏园鉴定书籍之记”印。

傅增湘对绵眇阁本评价甚高,云:

此即世所传绵眇阁子书也,余求之二十年不可得,即残篇散帙亦未经目覩,盖传世之稀如此……紫东为余收书十余年,不知余之求此,仅视为寻常明刻丛书等,故不以告余,其评价亦出子汇、中都、吴琯、程荣之下,岂知其罕秘乃如此哉!……书为黄寿收自江北,虫伤颇重,文子、亢仓子、公孙龙缺蚀甚多,当访友人中有藏此本者补完之。[6]529-530

9.明刊《且且庵初笺十六子》本——且且庵二卷本

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单边。双黑鱼尾与单白鱼尾间出。象鼻书“子华子”,版心书“上卷”“下卷”,次书页码,下书“堂策槛”。有书目、凡例及目录。卷耑书“子华子”,次行下书“武林郎兆玉完白点评”,次行下书“友石九鼎禹恭阅”,次行下书“男郎斗金公宣纠伪”。天头处有注,行间夹有小注。

郎兆玉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生卒年不详。其书可能刊刻于万历末至天启年间。书前标明“一本得之吉藩”,可知此本应与吉藩本关系甚大。文字多从吉藩本改,但又不完全和吉藩本同。考之与吉藩本不同者,则多与《十子》本同。如《子华子书录》中“目录”误作“日录”。然此本是批评本,因此还参考了多种节本和点评本,其于字句上亦可能参而改之。

10.明刊《诸子褒异》本——《诸子褒异》二卷本

此本与《且且庵初笺十六子》应为同一版。

11.明天启间刊《合诸名家批点诸子全书》本——诸子全书二卷本

单鱼尾。此本与《且且庵初笺十六子》本内容不同者,惟书前多郎兆玉《叙子华子》一篇,将原有错误者改。并钤有“郎兆玉印”“癸丑进士”“堂策槛印”印。此本与《诸子褒异》本都应是且且庵本的后印本。

12.明刊《十子》本——《十子》二卷本

题晋人程本著。半叶十行,行十九字。四周单边。双黑鱼尾。版心书“子华子序”“子华子卷上”“子华子卷下”,下书页码。有序。钤有“钱曾”“遵王”“江安傅沅叔考藏善本”印。考此本样貌、行款格式、字句与嘉靖刊本全同,盖同一版而来。傅增湘《明刊十子跋》云:

《子华子》二卷,前有刘向校上叙录……右十子明刊本,半叶十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栏,各种均无刻书序跋,不审为何时所梓,然以字体刊工风气观之,其镌刻当在正、嘉之间。且各卷于玄、殷、敬、贞、徵、完、慎、敦诸字皆阙末笔,则由天水旧刊覆梓传世可无疑矣……于厂肆又购得《子华子》一册,楮墨尤精……然余博稽簿录,初无明刊十子之说,惟《郘亭书目》注有明刊《十二子》之名,而其所列为何书,版刻为何式,均不可得而详……而余所获此十子当即郘亭所载之十二子,而逸其二耳……然则此十子者虽略有缺失,而雕镌既精,渊源复旧,且为世不经见之书,从此珍为罕秘,与宋椠同观,宁有愧哉。[7]卷六277-278

傅增湘在这里所说的《子华子》应该指的就是此本,但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傅氏通过字的缺笔来断定《十子》本为从宋本而来,进而“珍为罕秘,与宋椠同观”。但经笔者考察,《十子》本《子华子》为四周单边,而不是傅氏所著录的“左右双栏”;“贞”“玄”“完”“慎”“敬”“徴”诸字皆不见缺笔;《十子》本中的其他本避讳的标准也不一。可见,傅氏并没有将《十子》本细观一遍,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断定其源头。这样做是失察的。且宋代著录皆为十卷本,故傅氏认为此二卷本为覆宋本是值得商榷的。其次,傅氏认为他所收集的“十子”,应是《郘亭书目》所注的明刊《十二子》之一部分。但其实明代应该有两种《十二子》刊本:一个是正德、嘉靖间《十二子》本,另一个是明末叶方疑刊《十二子》本。二者面貌皆有较大区别。而傅氏所收的《十子》与正德、嘉靖间《十二子》本应是同一版而来。

三、清代的刊刻与传抄

清代《子华子》既有刻本流传也有抄本流传。刻本计有六种,抄本计有二种。兹列如下:

1.惠周惕抄十卷本

题晋人程本著。半叶九行,行十九字。有《书录》,脱“光禄大夫”上“护左都水使者”六字及“校雠子华”下“子书凡二(残为‘一’)”四字。考此抄本为十卷本,清朝所传之本多为两卷本。盖此本应据明本抄录而来。

书后有跋语云:

子华子圣人之徒也。其言数,则本于《易》;其言治,则崇尧舜;其言道,则折衷于孔子;至于黜符瑞、辨鼎湖二段,尤足破千古之惑。文之曲折遒逸,当在先秦以上。文中引中行氏,已是战国时人。《孔子赠》一章,当是因《家语》、《韩诗外传》而附会者。吴门惠周惕书于德州旅舍……又云:“赵真吾姓之所宗氏,则程与赵同一姓也。数典不忘其祖,君子哉!周惕又题。”[8]

考惠周惕生年不详,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9]763,生活于顺治康熙两朝。此本为十卷本与世之并行二卷本不同。考其格式、内容字句,此抄本与《新刊五子书》本同,应据此而抄。

2.清雍正年间金之俊评阅本——金评十卷本

书前有四序:《子华子九篇序》,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半叶八行,行十三字。版心方书“子华子九篇序”,下书页码,钤有“元纶”印;《雷鸣时序》,四周单边,半叶六行。版心书“序一”“序二”“序三”,下书页码。钤有“雷氏鸣时”、“蓬山主人”印;《刻子华子序》,四周单边,半叶五行,行九字。版心书“序”,下书页码,刻工为“方”。钤有“方之翰印”“崧生氏”印;《子华子序》,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双黑鱼尾。半叶九行,行二十字。象鼻书“子华子”,版心书“序”,下书页码。《子华子传》,四周单边,双黑鱼尾,半叶九行,行十八字。版心下书页码。有目,不仅将原目写出,而且自分细目。正文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双黑鱼尾,象鼻书“子华子”。版心书卷数,下书页码。卷耑题“子华子卷之一”,次行下题“春秋晋人程本子华子著”,次行题“明后学禾郡金之俊彦章甫评阅”,次行下题“阳羡陈景潞彦夫甫”,次行题“东鲁王复性未孩甫”,次行题“北海方之翰朝曦甫订正”,次行下题“清源赵秉衡平甫甫同订正”,次行题“川南雷鸣时君令甫督刻”,次行上题“阳城胥渠问”。天头间有小注。书后有明万历三十二年李应旌、明崇祯二年乔中和、康熙甲寅年吴琯跋尾。此本恢复了原来十卷本的分卷方式。

郑振铎《西谛书话》著录此本:

程本著。明金之俊评阅十卷二册。川南雷鸣时刊。子华子,伪书也,首有刘向序,亦伪作。然明单刊本则不多见。此书明代川中刻本,版片至清犹在,故附有康熙甲寅吴琯跋,及雍正五年李徽序。

金之俊所评,纯是明人习气,无足观。余于中国书店书堆中见之,以其罕觏,乃收之。[10]286

考之此本,其文句多从《新刊五子书》本一系,应承刘刊本而来,间参以《十子》本,并有自改,如《大道》中“流形于万有”,惟此本作“流其形于万有”。《北宫意问》中“畦圃之毓尔”,惟此本作“畦圃之蔬尔”。

3.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二卷本

题周程本著。半叶八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单黑鱼尾。象鼻书“钦定四库全书”,版心书“子华子”,下书页码。卷耑题“钦定四库全书”,下题“子部十”,次行题“子华子”,下书“杂家类一杂学之属”。书前有《提要》(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子华子原序》(《子华子书录》)。《四库全书》本为两江总督采进本。考之内容与欧阳清刊本极为相似,欧阳清刊本盖其源矣。如《大道》中《道藏》本与《新刊五子书》本“敢问□□之所志”一句应有两字脱文,而惟有欧阳清刊本补“吾子”二字。《四库全书》本承而录之,亦作“吾子”。经笔者观察,欧阳清刊本为众本之中较不精审者,其来源中没有如《子汇》本那样好的本子,因此原有脱文、讹误大都没有经过改正,讹误较多。而《四库全书》本直取欧阳清刊本,是《四库全书》收书择本之失察。

4.清嘉庆十四年(1809)刊《墨海金壶》本——《墨海金壶》二卷本

题失名著。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小黑口,无鱼尾。版心书“子华子原序”“子华子提要”“子华子卷上”“子华子卷下”,下书页码。卷耑题“子华子卷上”,下书“墨海金壶子部”,次行下题“失名”。有《书录》,并有子华子提要(即《四库全书提要》)。书后书“皇清嘉庆十有三年岁在著雍执徐阳月昭文张海鹏较梓”句。《墨海金壶》本与绵眇阁本多同,字的写法稍有小异,应是承之而来。

5.清道光十三年(1833)王氏堂荫馆刊《二十二子全书》本——《二十二子全书》二卷本

题晋程本撰。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双黑鱼尾。象鼻书“子华子序”“子华子”。版心书“卷上”“卷下”,下书页码。

后有跋语云:

按《子华子》书首载刘向校定序而《艺文志》乃无此目。《隋》、《唐》及《宋志》悉无。吴兢、李淑,二家书目亦不载,必后世文士依托也。朱子曰:“其理多取佛老医卜,其字多用《左传》、班、史,其粉饰涂泽,俯仰态度类近时。巧于模拟,变撰者所为,决非先秦古书也。原其所自,祗因《家语》有孔子与程子倾盖而语一事。意必当时贤者遂造为此书,以传合之。或云:“王铚性之、姚宽令威二人,皆居越多作赝书。然又恐非所及。”据此则书之假托审矣!然其文辞议论,时有可观,固词林之所必录也。丁丑夏日潜庵子志。[11]

此跋语认为“《隋》《唐》及《宋志》悉无”是失察,《宋史·艺文志》中已有著录。《二十二子全书》本与《子汇》本、绵眇阁本、《墨海金壶》本带有相同的特点,差别很小。然详考其字句,应多与《子汇》本同。如《子华子书录》中“以相校复重十有四篇”,绵眇阁本、《墨海金壶》本并作“以相校重十有四篇”,而惟《二十二子全书》本与《子汇》本作“以相校复重十有四篇”。此本应是承《子汇》本来。

6.清道光金山钱氏《珠丛别录》本——《珠丛别录》二卷本

题失名著。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上下单边,左右双边。小黑口,无鱼尾。版心书“子华子原序”“子华子提要”“子华子卷上”“子华子卷下”,下书页码。卷耑题“子华子卷上”,次行上题“失名”,下书“金山钱熙祚锡之校”。书前有序。并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此本是道光间金山钱氏据《墨海金壶》本而来。其内容板式一与《墨海金壶》本同,所小异者乃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置于原序之前。

7.清同治八年(1869)刘履芬抄二卷本

题失名著。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三字。书前有《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及序。卷耑题“子华子卷上”,下书“墨海金壶子部”,次行下题“失名”。钤有“彦精善本”印。书后有“同治己巳三月,从莫大令友芝借本传录江山刘履芬”。考之抄本内容、行款格式皆与《墨海金壶》本,并于卷首标明“墨海金壶子部”。此书源流明矣。提要据《珠丛别录》本改。

8.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刊《子书百家》本——《子书百家》二卷本

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四字。四周双边。小黑口,黑双鱼尾。版心书“子华子序”“卷上子华子”“卷下子华子”,下书页码。前有《子华子书录》,但内容次序有改,所改动字句与吉藩本全同。此本内容讹误较少,亦承吉藩本而来。

现将《子华子》版本源流绘出,如图1③。

图1 《子华子》版本源流图

[注释]

①《四库总目提要》云:“程本之名见于《家语》,子华子之名见于《列子》,本非一人。”刘建国认为,《庄子·则阳》和《庄子·让王》中所提到的“子华子”和“华子”同为一人,但都不是《子华子》一书的作者程本,“而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实则赵简子时的子华子和魏莹时期的子华子同时此三字,但为二人,一是程本字子华,一是华姓的魏国官员。”

②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朱熹云:“其前一篇托为刘向而殊不类向。”

③《道藏》本、《新刊五子书》本应是两个源头。后世校者多用《道藏》本一系与《新刊五子书》本一系互参,来形成较精的本子。其中后世分卷多从嘉靖刊本,形成二卷本。惟有少数抄本和评本为十卷本。实线代表直接影响,虚线代表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题刘向撰.子华子书录[M].明正统十年《道藏》本.

[2][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明]佚名.福州府志·循良[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5][明]郎兆玉.且且庵初笺十六子[M].明天启郎氏堂策槛刻本.

[6]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三册·子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清]惠周惕.《子华子》跋[M].抄本.

[9]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0]郑振铎.西谛书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5.

[11][清]《二十二子全书》本跋[A].二十二子全书[M].清道光十三年王氏堂荫馆刊本.

[收稿日期]2015-10-10

[作者简介]刘 硕(1990- ),男,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064-07

猜你喜欢
版本
傅察及其《忠肃集》成书版本与研究价值
《武林旧事》版本考略
《全宋文》所收陈师道《答张文潜书》校勘拾遗
古籍版本鉴定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历史溯源及其训练学比较研究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
《辞赋标义》的编者、版本及其赋学观
《经效产宝》考证
《文心雕龙》版本概述
论《罗氏会约医镜》的版本流传与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