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大学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比较研究

2016-08-02 07:58:05张明青王丽萍刘汉湖裴宗平
高等理科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环境科学比较研究课程设置

张明青 刘 颀 王丽萍 刘汉湖 裴宗平

(1.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 电力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中澳大学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比较研究

张明青1刘颀2王丽萍1刘汉湖1裴宗平1

(1.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电力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文章分析了澳大利亚“八校联盟”中四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特点,与我国的培养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我国该专业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建议整合同类课程,简化课程结构,增设或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和针对解决科学问题的工具类课程,指出了环境科学培养目标定位与澳大利亚大学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环境科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澳大利亚是一个教育大国,具有全球著名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一贯秉持“少而精”的理念,在仅有的39所大学中17所位列世界500强高校。同时,澳大利亚作为一个资源大国,在资源环境方面的高等教育成果显著,同样值得作为资源大国、环境问题突出的我国借鉴。

笔者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对该国环境科学本科培养体系做了调查研究。本文选取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roup of Eight,Go8)中的四所学校: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UQ)、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Sydney,UNSY)、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tity,ANU)、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UofMELB)与我国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澳洲大学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培养体系

(一)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

四所样本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似,均定位于环境规划管理、影响评价、问题决策方面。其所培养的学生可从事污染修复、化学品管理、环境咨询、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决策等工作[1-4]。但各学校又各具特色,如 UQ所在的昆士兰州是澳洲的资源重镇,环境科学专业下设的4个方向包括:地球资源、生态保护、环境毒理学和自然资源科学[1]。这种设置也反映了该校的特色和优势。UNSY设有自然资源、农业生态方向[2]。ANU的方向设置则更偏重于社会科学方面,包括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人类生态学[3]。

(二)培养方法和课程设置

澳洲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制为3年,攻读honours学位需要4年。其课程结构比较简洁,一般每生每学期限选4门课。课程学时多为64左右,贯穿整个学期始末。虽然总学时较国内少,但由于课程内容均高度整合,每门课和每节课信息量相当庞大,所以学生课余自主学习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

同我国相似,澳大利亚高校要求先修基础课,之后根据所选方向学习专业课。以UQ为例,如表1所示,环境科学honours本科学位总学分要求为64个。课程分为4部分,part A相当于我国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必须修满18个学分,4个方向公共基础课相同;part B相当于专业基础课,要求学分为16个。只有修满以上两部分学分,才有资格注册part H 课程,这部分要求学分为14个。其余的自由选修学分可在part B部分选择,也可在更大选择范围的科学或农业科学相关课程内选择,实践教学包括其中[1]。

表1  昆士兰大学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地球资源方向课程设置情况(每门课为2学分)[1]

UNSY环境科学专业第一年需要完成的公共基础课包括:景观塑造、生物学基础或高等生物学二者选一、基础化学或者高等化学二者选一、统计学方法导论、农业和资源经济学、可持续景观学、农业和环境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2]。

综合4所学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可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1.课程结构明确,学生选择自由度大

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划分明确。首先保证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学习。各部分课程提供宽泛的备选量,充分体现了澳大利亚教育提倡的“兴趣教育”特点,甚至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都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选择自由度最大的是自由选修课,UQ科学领域下设38个专业,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众多领域,本专业学生可选择任何一个专业的任何一门课[1]。这种设置也反映了环境学科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2.重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环境政策方面的课程

在所调查的4所大学开设有大量这方面的课程,如表2所示。这类型课程不仅设置在自由选修课板块,为了确保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还在公共基础课中出现,如UofMELB的环境调控、ANU的人类生态学。

表2 澳大利亚4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文社科类课程举例[1-4 ]

3.与传统学科紧密联系,重视传统学科基础课程

表3是UQ环境科学专业四个方向课程中的传统学科基础课程举例,如环境毒理学,它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交叉分支方向,因此药理学、组织生物学等作为专业基础课,从基础上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1]。

表3 UQ环境科学专业各方向课程中传统学科基础课程举例[1]

4.重视能力培养的完整性,设置专业实践与基础理论衔接的工具类课程

澳大利亚环境科学专业普遍设置此类课程,如UNSY的统计学方法、科学方法和交流[2];UofMELB设立的环境科学问题解决[4];ANU的复杂环境问题的解决等[3];UQ的环境影响和分析工具、科学理论和实践等课程[1]。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在一些课程中,还会邀请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以案例分析形式给学生讲授相应科学方法的应用。

二、我国环境科学专业现状及思考

历经1987年和1998年两次专业调整,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等三级学科性质的专业合并,形成了我国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定位思考

我国高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创新和管理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评价、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其专业培养方向包括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等[5]。可以看出,我国环境科学培养目标定位与澳大利亚4所高校定位基本相同。但是,鉴于目前环境科学本科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面,在一些理工类学校,如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学生培养兼顾工程技术技能,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开设废水治理、工程原理与制图、固废控制工程学等方面的课程[6]。在澳洲4所学校中,UQ、UNSY和UofMELB的环境科学专业均设于科学学院下,ANU则设于艺术和社会学院下。在培养方向上偏重于人文、管理和科学,基本不涉及工程。当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兴趣涉足工程学科。

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指出: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不高、就业渠道不畅,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种现状与环境科学专业结构设置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密切相关[5]。学生培养目标应该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决定了其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环境管理、规划和决策。我国的环境科学多数偏重于理工方向,这种定位是否合理,是否是造成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之一,这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思考和论证。

(二)培养方法和课程设置思考

在我国2012版培养方案中,多数学校四年制本科生总学时数在2 400~2 800个,如清华大学[7]、哈尔滨工业大学[8]。授课方法多数依然沿用传统的“讲—听—读—记—练”教学模式。澳洲普通学位本科生总学时数约为1 500个,授课方式多数采用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模式。由于课堂时间多用于引导、讨论,新内容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所以在课时量大大缩减的同时,能够保证学习内容充实。关于中澳两国教学模式比较,笔者另有论述。

借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经验,笔者认为我国课程设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1.整合同类课程,粗化课程结构

以化学类课程为例,我国环境科学专业需修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5]。过多过细的课程分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很容易造成了学生在大学里只是忙于“被动听课”,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主学习”,影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UQ该专业公共基础课中化学类课只有一门化学1,其授课内容涵盖了以上几方面。当然,课时上的缩减并不意味着知识量的缩减,这一点主要通过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来提高效率和保证效果。所以在此建议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归并内容重复较多或密切相关的课程。

2.增加或加强人文社科、政策经济类课程比重

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政策、经济、市场等社会问题。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之一的环境教育,不仅需要培养科学家,而且也是培养思想家、政治家、社会学家、社会咨询家以及环境和政治决策的积极参与者和问题解决者[9]。

事实上,在我国环境问题往往容易被当做纯科学技术问题对待[10]。澳大利亚社会管理、政策决策部门不乏环境科学专业培养人才,其社会影响和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会逐渐增加,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这部分比重,如开设产业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和环境政策等课程。

3.开设有关环境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工具类课程

环境教育应该落脚于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而实际的环境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方法[11]。我国环境科学课程中多有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但缺少衔接二者的工具类课程,如ANU的复杂环境问题的解决、UNSY的科学方法和交流等。在此建议,开设针对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综合相关学科的工具类课程。

总之,随着我国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渐由培养“专家”和“专门人才”向“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式人才方向转变,很容易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泛而不深。学生看似学过很多,实则没有达到要求的深度。各学校可在课程设置面广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性质、优势和培养方向,在课程整合和课程内容的深度调整上突出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点。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of Queensland.Department of agribusiness,agriculture,environment and science,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EB/OL].[2015-07-28].http://uq.edu.au/courses/bachelor-of-environmental-systems.

[2]University of Sydney.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B/OL].[2015-07-28].http://sydney.edu.au/courses/bachelor-of-environmental-systems.

[3]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art and social science [EB/OL].[2015-07-28].http://programsandcourses.anu.

edu.au/2015/program/BENVS.

[4]University of Melbourn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EB/OL].[2015-07-28].http://coursesearch.unimelb.edu.au/

majors/17-environmental-science.

[5]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环境科学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及学生培养目标研究[EB/OL].(2005-11-07)[2015-06-18].http://www.eol.cn/20051107/3159255_1.shtml.

[6]凌婉婷,任丽丽,高彦征.中英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比较 [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92-95.

[7]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2012本科培养方案 [EB/OL].(2012-09-01)[2015-06-18].http://Wenku.baidu.com/view/b911a2390912a21614792979.html.

[8]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本科培养方案 [EB/OL].(2012-05-01)[2015-06-18].http://news.hit.edu.cn/articles/2013/01-10/01142411.htm.

[9 ]陆根法,尹大强,丁树荣.中美高等环境类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实施比较研究 [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6):617-624.

[10]宋豫秦,曹淑艳,杨殊影.关于我国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J].环境教育,2002(6):26-27.

[11] 张扬,易自力,李孟辉,等.课程综合化若干要素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9,155(5):11-14.

(责任编辑李世萍)

收稿日期2015-09-27资助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11-0729);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程(项目编号:201SFC07).

作者简介张明青(1975-)女,山西阳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 between Chinese and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ZHANGMing-qing1,LIUQi2,WangLi-ping1,LiuHan-hu1,PeiZong-ping1

(1.Schoo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Spatial Informatic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Xuzhou,221008,China;2.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Xuzhou,22100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from four universities as representatives which are chosen from the Australian Group of Eigh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in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jor,and makes a comparison on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system.Moreover,it also discuss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as follows:to integrate the similar courses;to simplify the courses structure,to add or enhance the courses of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and the tool courses to solve the scientific problems;to develop the courses concerning methods of science problems solving.Lastly,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 posi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sci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Keywords:environmental science;curriculum setting;training objective;comparative study

猜你喜欢
环境科学比较研究课程设置
国内外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比较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19:27:20
环境科学专业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9期)2016-12-26 15:42:48
环境科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方法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 17:28:25
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羽毛球课程设置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27:04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