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感染后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016-08-02 01:37赵正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计数血小板变化

郝 燕 赵正焱

(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内科,河南 鹤壁 458000)



·其他·

血液感染后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郝燕赵正焱1

(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内科,河南鹤壁458000)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感染(BSI)期间血小板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350例患者血培养阳性的临床资料,评价血小板指标的动态变化和BSI的临床特点,血小板指标检测分为5个时间段:发病前30~7 d(A期)、发病1 d内(B期)、发病后2~5 d(C期)、发病后6~10 d(D期)、发病后11~20 d(E期)。研究终点为30 d死亡率。结果BSI患者中,BSI期间的平均血小板数量减低(P<0.001);平均MPV水平增加(P<0.001)。A期和B期之间非生存患者(n=25)MPV升高程度低于生存患者(P=0.006),B期和C期之间,非生存患者的MPV升高程度高于生存患者(P=0.03)。BSI后MPV升高是BSI的不良预后因素(OR 1.82;95%CI:1.00~3.32;P=0.027)。结论BSI后的MPV水平变化可作为BSI的预后指标。

〔关键词〕平均血小板体积;血液感染

血液感染(BSI)是全身感染性疾病,可引发脓毒血症,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欧洲的一项研究显示〔1〕,BSI的发生率2004~2007年间由147/10万增加到168/10万(平均年增长4.4%)。医院BSI死亡率为24.5%〔2〕。BSI常常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包括造血系统在内。BSI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并非少见,尤其是重症病例〔3~5〕。相反,BSI康复后患者则多呈现血小板增多〔6〕。但是BSI患者血小板功能障碍可以血小板计数来确定〔7〕。BSI期间血小板功能障碍的程度及其机制仍然不清楚。血小板指标中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近似于血小板总体的变异系数。一些研究发现,MPV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8~10〕。MPV和脓毒血症预后之间的关系亦有研究〔11,12〕,但BSI期间血小板动态变化及其与BSI转归的资料较少。本研究分析BSI期间血小板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3年3月至2007年4月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住院年龄≥18岁的BSI患者350例,其中,男187例,女163例;年龄21~95〔平均(67.2±15.6)〕岁。137例为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未化疗),104例为非导管相关BSI的原发感染。分别于下列5个时期检测血小板指标:发病前30~7 d(A期)、发病1 d内(B期)、发病后2~5 d(C期)、发病后6~10 d(D期)、发病后11~20 d(E期)。BSI发生前存在血液病、慢性病毒性肝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肌梗死、糖尿病等患者予以排除。

1.2资料采集血小板检测采集2 ml静脉血应用血液分析仪(XE-5000;Sysmex Corporation,Kobe,Japan)分析。血液培养的标本接种于BacT/ALERT FA(bioMerieux),应用BacT/ALERT 3D 系统评估培养结果。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医学记录等,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见表1。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行χ2检验、t检验或U检验,相关性采用相关系数检验。

表1 BSI患者的一般资料〔n(%)〕

2结果

2.1BSI期间血小板变化趋势A和B期的平均血小板计数降低,此后逐步增加至基础水平。平均MPV水平自A~E期增加,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2=-0.327,-0.377,-0.446,-0.487,-0.460;P<0.001)。见表2。

2.2BSI生存与非生存患者的血小板指标变化350例BSI患者中,25例(7.2%)在BSI发生后30 d内死亡。非生存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7.5(5~30)d,非生存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生存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和非生存患者先前存在疾病比较结果相似。非生存患者的真菌和多种细菌感染率多于生存患者(P<0.01)。见表2。A期和B期中,生存和非生存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计数相似;C期与C期后,非生存患者平均血小板计数未见增加,而生存患者则呈逐步增加(P=0.04)。A期生存和非生存者MP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B期时,非生存者MPV水平低于生存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26)。相反,C期及C期以后,非生存者的MPV水平稍高于生存者水平(P=0.08)。表明非生存患者血小板指数与生存者相比存在差异的趋势,但这些指标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平。A期和B期时,非生存和生存者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期内MPV水平增加非生存者显著低于生存者(P=0.006)。相反,自B期至D期,非存在者的MPV水平增加显著高于生存者(P=0.03;P=0.01)。见表3。非生存患者血小板计数和MPV水平变化之间呈负相关(r2=-523,-0.721,-0.587,-0.104;P=0.007,P<0.001,P=0.004,P=0.72),生存者的血小板计数变化与MPV水平变化之间亦呈负相关(r2=-0.411,-0.579,-0.440,-0.308;P<0.001)。表明虽然血小板计数和MPV水平在生存和非生存患者同时存在,但是MPV水平变化是BSI预后的早期识别参数。

2.3BSI期间MPV水平与BSI的预后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阳性菌、BSI后MPV水平上升与BSI死亡率呈独立相关(表4)。BSI后预测生存的独立协变量包括:G-阴性菌、BSI后MPV水平上升。根据MPV水平变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P=0.04)(图1)。提示BSI后的MPV水平变化是BSI患者的预后指标。

表2 BSI患者血小板指标的变化

与A期比较:1)P<0.001

表3 不同时期BSI患者血小板变化趋势±s)

与同期生存者比较:1)P<0.01

表4 BSI 30 d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图1 BSI后平均MPV水平预测预后的ROC曲线

3讨论

血小板指标变化,如MPV水平等,在心血管疾病的急性期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曾有报道〔13〕。脓毒症患者常常伴发血小板减少。本研究中,血小板减少、MPV水平在BSI后患者亦发生变化。BSI后3~5 d平均MPV水平上升,而平均血小板计数则呈相反变化。就MPV水平变化而言,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14〕。其他研究观察脓毒症期间的MPV水平未证实有变化〔13〕。因此,BSI发生时MPV上升原因尚不清楚。大量血小板活化较小量血小板活化具有更强的止血功能〔9〕。感染动物研究中,凝血功能与上升的MPV相关〔15〕。另有研究显示,内毒素动物模型在发病后0.5 h MPV上升持续至24 h仍然上升,而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积变化相反〔11〕。来自脓毒症患者的血浆,致敏正常血小板呈超聚集性,并与培养内皮黏附。根据现有资料提示,BSI后血小板计数下降预示血小板消耗超过血小板生成,BSI后MPV水平上升预示血小板生成速率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感染诱发所致。BSI期间血小板指标变化趋势可反映血小板功能。本研究中,非生存患者呈现血小板指标呈现与生存者不同的变化趋势,特别是MPV变化。一项研究报道,非生存者的平均MPV水平上升,而生存者则下降〔13〕,而另一研究发现,感染第1周死亡患者均于MPV水平上升当天死亡〔15〕。这些结果与本次研究相似。本研究中,非生存者中平均MPV变化趋势自BSI起始,包括A和B期,A期无上升,B期MPV上升。由巨核细胞形成的血小板是血小板大小的重要决定因素,虽然本次研究未观察这一变化。血小板颗粒的释放是反映血小板大小的另一因素。可以推测,MPV水平变化与其他一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包括远端末梢组织血小板消耗、血小板生存减少、大量血小板脱颗粒,这些因素在BSI后非生存患者炎症对MPV升高影响较生存者更大。本研究发现,BSI期间的MPV变化有预后价值。有研究报道显示,MPV水平<9.7 fl患者的死亡危险增加3倍〔13〕。因此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MPV水平评价BSI临床状态的价值是必要的。

总之,BSI发生后血小板指标的变化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非生存患者MPV水平上升的程度低于生存患者;不过,MPV上升后,非生存者仍然高于生存者。BSI发生后MPV

水平上升可作为BSI的预后因素。在脓毒症的管理方面,建议对重症或是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使用人活性蛋白C或血小板输注。通过监测MPV水平评价患者的造血和血小板状态,可为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小板消耗和活化状态提供有用的信息。

4参考文献

1于海东,麻晓融,朱东,等.急性脑损伤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0):1197-8.

2Cheson BD,Bennett JM,Kopecky KJ,etal.Revise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for diagnosis,standardization of response criteria,treatment outcomes,and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therapeutic trial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J〕.Clin Oncol,2003;21(24):4642-9.

3刘万珍,卢怀民,程子英.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检查的临床意义〔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2(4):431-2.

4钟洪明,黄宇清,陈淑萍.急性白血病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分册,2005;26(7):466-7.

5Becchi C,Al Malyan M,Fabbri LP,etal.Mean platelet volume trend in sepsis:is it a useful parameter〔J〕?Minerva Anestesiol,2006;72(9):749-56.

6Kaneko T,Wada H.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aboratory tests fo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J〕.J Clin Exp Hematop,2011;51(1):67-76.

7Marshall JC.Endotoxi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epsis〔J〕.Contrib Nephrol,2010;167(1):1-13.

8Edul VK,Ferrara G,Dubin A.Microcirculatory dysfunction in sepsis〔J〕.Endocr Metab Immune Disord Drug Targets,2010;10(3):235-46.

9Lundy DJ,Trzeciak S.Microcirculatory dysfunction in sepsis〔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2011;23(1):67-77.

10Huczek Z,Kochman J,Filipiak KJ,etal.Mean platelet volume on admission predicts impaired reperfusion and long-term mortali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5;46(2):284-90.

11邢辉,胡丽华.血小板平均容积在疾病中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和临床康复,2007;11(7):1369-72.

12李裕昌.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防治窒息后出血的临床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16):41-2.

13Dellinger RP,Levy MM,Carlet JM,et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2008〔J〕.Crit Care Med,2008;36(1):296-327.

14Dastjerdi MS,Emami T,Najafian A,etal.Mean platelet volume measurement,EDTA or citrate〔J〕?Hematology,2006;11(5):317-9.

15Ikarashi K,Li B,Suwa M,etal.Bone marrow cells contribute to regeneration of damaged 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s〔J〕.Kidney Int,2005;67(5):1925-33.

〔2013-06-22修回〕

(编辑安冉冉/曹梦园)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12-2983-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2.076

1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内科

第一作者:郝燕(1978-),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内科疾病研究。

猜你喜欢
计数血小板变化
古人计数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从9到3的变化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五年的变化
结绳计数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鸟的变化系列
晚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分娩临床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