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32首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分析

2016-07-30 06:05章子雪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北方音乐 2016年10期
关键词:颤音织体曲式

章子雪(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贝多芬第32首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曲式分析

章子雪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贝多芬,这一伟大的音乐大师,一生的创作作品无论是音响、和声特点,还是曲式结构均具有极其高的质量,特别是晚期的作品。因此,本人预通过对其第32首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曲式进行分析,进而总结他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特点。

【关键字】贝多芬;曲式结构;钢琴奏鸣曲

这首作品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压轴之作,作曲家将所有奏鸣曲的精华凝结在了此首作品中,具有宁静、脱俗的精神境界,一共由两个乐章组成。第二乐章是极其幻想性的变奏曲式,也是贝多芬奏鸣曲中使用变奏次数最多的作品,将理性与感性发挥到极致。

一、曲式结构分析

这首作品是一部以变奏曲式为主的钢琴奏鸣曲,C大调,9/16。其曲式结构如下图:

?

主题:是四个声部构成的单二部曲式,以弱起小节开始,整体感觉节奏缓慢、旋律优美,在织体部分采用柱式和弦,这与贝多芬后期的创作风格极其贴切,是古典主义晚期走向浪漫主义的开端。第一部分(1-8小节)为一乐段,以属七和弦结束,为乐曲增加了一层朦胧感。第二部分(9-16小节)也为一乐段,在第9小节移调为a小调,持续了4个小节后又转为C大调,以主和弦构成完满终止,巩固了调性,也使得主题得到稳定。在a部分小节之间均使用了顶针,促使了音乐的有效衔接,且在后面的变奏中同样采用了顶针。主题b是前八个小节的假再现,每小节的节奏为三个附点八分音符,在主题结尾处由sf—p,这同时表现了贝多芬一生由活跃激情到后期宁静的心情。

第一变奏:节拍为9/16,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奏。首先在旋律上,整体以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切分音为主,且在23小节使用半音进行,增加了曲子的活跃性,织体上减少了和弦的使用,左手改为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增加了流动性与动力性。

第二变奏:节拍改为6/16,但是乐句仍为8+8结构,和声的进行也相对稳定。虽为变奏,作者将旋律改为以十六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的切分音为主,节奏缩短为原来的一半,但是在速度上标记为“L’istesso tempo”。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呈现对比,织体以厚重和弦为主、整体离调为主。

第三变奏:节拍改为12/32,但是乐句仍为8+8结构,整体改为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节奏缩短为原来的一半,但是在速度上仍标记为“L’istesso tempo”。力度以“f”开始,后在53小节改为“sf”。在49-56小节,织体改为琶音为主,具有流动性。第二部分力度强弱交替,显示出不稳定的音响效果,但是和声平稳,乐句规整。这体现了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第四变奏:节拍为9/16拍子,在第一部分,右手的十六分音符以巧妙的空拍和弦进行为主,左手的织体变为三十二分音符的三连音震音,后经过轻快活泼的一小节上行音阶连接部,力度由 pp—p—pp,使音乐进入了梦境,具有不安的因素。a4`与b4部分是主题的扩展,在a4部分的左手五度颤音改为八度颤音。第四变奏的整体由C大调开始,以C大调结束,中间不间断的含有转调移调,增加了乐曲的朦胧幻想感。

第五变奏:节拍为9/16拍子,力度强弱交替,显示出了不稳定的音响效果,体现了作者的思绪完全融入到了音乐的幻想之中。

尾声:9/16,以颤音开始,长达12小节,这与变奏五中的颤音有同工异曲之妙,在最后三个小节的力度由强变弱,这其中其实暗含了贝多芬一生的经历。

二、曲式特点分析

(一)颤音的使用

颤音是装饰音的一种,在历史上,很少有音乐家较长地使用颤音,而颤音却成了贝多芬心灵的象征。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特别是尾声中使用了大量的、超长的颤音,这使得乐曲有了一定的演奏难度,却增加了宏伟的效果,将听众与演奏者拉近了他的世界,共同体会他一生的经历。

(二)三度关系的使用

这首作品看似复杂多变,其实,仔细分开来分析,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简洁的三度,从曲式结构分析中不难看出,贝多芬以C大调开始,转到近关系小调a小调,中间不断地进行C—a—C的转调移调。这体现出,在贝多芬复杂多变的情绪下其实暗含着宁静的心境。

(三)节奏的变换

综上所述,此首乐曲音乐线条的宽广和情感细腻的表达,均给予了人以无尽的遐思。这种变奏曲式自由地发挥主题,不仅拓展了幻想空间,同时集中表现了贝多芬当时创作的思想倾向,预示着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李文韬.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与精神境界——以OP106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

[2]谢静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变奏乐章之探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3.

[3]查琼玉.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转调法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4]范凌悦.最后的幻想——贝多芬三首钢琴奏鸣曲创作及演奏诠释.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简介:章子雪(1990—),女,汉,山东省德州市,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科技与应用。

猜你喜欢
颤音织体曲式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简论中国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类型与文化意义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中颤音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