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 非,葛 珩,张海波(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宿迁学院校园交往空间认知与优化
侍非,葛珩,张海波
(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摘要:高校交往空间是育人功能为本、多元功能为辅、文化特色传承的复合空间,但其营造往往不尽人意。基于此,对宿迁学院校园交往空间进行认知,认为其校园交往空间分为“点型”“线型”“片状或面型”三种类型,校园交往空间基础优越、绿化条件充分、营造元素多样,但也存在功能适宜性不强、多元活力性不足、文化特色性缺失等问题,最后提出优化建议,为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往空间;空间认知;优化建议
D01:10.19329/j.cnki.1673-2928.2016.04.020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随着素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教学场所和形式不再局限于教室与课堂[1],而延伸至整个校园。此时,校园交往空间被赋予更多内涵,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研讨、创新、协作的“第二课堂[2-3]”,是休憩、交谈、娱乐、运动的场所,是情操陶冶、创造力提升、校园文化特色展示[4]的空间。但随着高校巨型化发展[5],尤其是新兴高校校园建设中,对交往空间认知不足,其营造往往不尽人意[6]。
宿迁学院创办于2002年,初期以“省市共建、八校联建”合作办学,设置7个系部,联建11个专业,招生945名,授予联建高校本一或本二文凭,校园占地231亩。2014年教育部批准宿迁学院系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校,办学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2015年宿迁学院设立二级学院,同时调整与优化专业设置;目前学校设有8个二级学院和1个部(体育部)、37个本科专业(其中自办专业9个),涵盖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农学等九大学科门类[7];在校学生13400人,除自办专业外,其他专业授予联建高校二级学院本三文凭,校园占地1458亩。短短13年,宿迁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占地面积、学生数量急剧扩展,办学定位逐步转型。此时,校园交往空间作为校园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培养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其营造如何契合校园整体环境氛围的变化,进一步提升校园育人功能,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宿迁学院校园交往空间进行认知,分析现状与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为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1.1现状类型
交往空间是交流与沟通活动的场所,是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场所[8]。校园交往空间是师生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认知视角不同对其类型划分也不同。从交往空间所在位置可以分建筑内部交往空间、建筑外部交往空间和校园周边环境空间[1];从交往空间所属领域可以分为个人、小群体和大、中型公共活动空间[2];从交往空间所容纳活动可以分为特定性活动空间和偶发性活动空间[6];有学者认为校园交往空间十分宽泛,包括一切可以交往和交流的地方[9]。本文侧重于建筑外部交往空间研究,主要是容纳偶发性活动的空间,按其空间形态将宿迁学院校园交往空间分为“点型”交往空间、“线型”交往空间、“片状或面型”交往空间。
1)“点型”交往空间。点型交往空间多为面积小、较为独立的公共空间,一般位于道路端部或相交处,作为校园景观节点,形状有方形、圆形、扇形等,长宽比例在1.5:1~1:1。如宿迁学院东门入口空间、西门入口空间、英才大道与古楚大道交叉节点空间、英才大道北端节点空间,如图1所示。
2)“线型”交往空间。线型交往空间多指道路空间,在校园中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导向性强,是容纳通行、交往、观景的复合空间,长宽比例不小于3:1。如宿迁学院英才大道、古楚大道、东坡路等,如图2所示。
图1“点型”交往空间
图2“线型”交往空间
3)“片状或面型”交往空间。片状交往空间通常指建筑旁附属绿地空间、建筑之间或建筑附近较为独立的公共空间,形状多样;面型交往空间多为面积较大、独立的公共空间,形状趋向规则,有矩形、梯形、椭圆形等,长宽比例在3:1~1.5:1。如校园广场、风雨操场、篮球场、校园游园等,如图3所示。
图3“片状或面状”交往空间
1.2现状条件
1)空间基础优越。宿迁学院校园占地面积97.2hm2,建筑面积近3.7×105m2,人工水面面积5.3× 104m2,建筑密度为38.1%。校园内有大量的户外空间,尤其拥有良好的公共开放空间,可以作为师生交往活动的场所。
2、绿化条件充分。校园绿化环境较好,绿化面积3.78×105m2,草坪、绿篱近3.1×105m2,种植乔木2.5万棵,绿化率53%[10]。校园植物种类较多,乔木多为落叶阔叶树种,灌木多为常绿树种[11],大面积草坪上丛植或群植,景观优美。
3)营造元素多样。校园交往空间需要一定营造元素进行组合,方能落实到物质空间上。除了一定量的人工水面、良好的绿化条件之外,校园中还布置了奇石、景亭、雕塑、石质和木质桌椅(凳)、景墙、喷泉等,如图4所示,加之适宜的地面铺装和高度落差,营造出具有丰富内容的校园交往空间。
图4 营造元素
1.3存在问题
虽然校园交往空间有优越的空间基础、充分的绿化条件、多样的营造元素,但在与校园整体环境契合上不协调。呈现出以下问题:
1)功能适宜性不强。校园交往空间是重要的“第二课堂”,是交流、研讨、创新、协作的育人场所。在校园中观察发现,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仍仅满足于园林化布置,并未考虑其实际作用与建筑主体功能的结合,往往造成交往空间感受相同、景观一致。如1号教学楼北面和图书馆西北侧两处“面型”交往空间,如图5、图6所示,其营造并未延展教学楼的教学与研讨功能、图书馆的阅读与交流功能,而表现为相同的园林式空间。交往空间未与建筑主体功能发生良好地契合,无法进一步提升环境育人功能。此时,所谓的交往空间是忽略了其实质的育人功能,而从属于美学观赏、休憩娱乐功能,看似适宜所有建筑,实际上是减弱了交往空间的适宜性。
图5 1号教学楼北面“面型”交往空间
图6:图书馆北侧“面型”交往空间
2)多元活力性不足。校园交往空间容纳各种交往活动,如交谈、娱乐、休憩、运动等。趣味性、吸引力强的交往空间,有利于激发交往活动,交往空间因人的多元交往活动,而充满活力。在校园中观察发现,部分交往空间缺乏人的停驻,缺少交往活动的发生,即活力性不足。特别是教学楼的“片状”交往空间、图书馆的“片状”交往空间、行政楼南侧“面型”交往空间,停驻交往频率不高,对于多元化的交往活动如教学楼附近的短暂研讨、图书馆附近长时讨论、行政楼附近的讨论交流很少看到。其次,有些交往空间名不副实,开放性很弱,学生只是从其边缘走过,看一看美丽的景色而无法进入其内。当然校园中也存在活力性很强的交往空间,如篮球场、小河边、小桥上、山坡上、廊亭中等,交往活动多为娱乐、休憩、观景等,访谈发现学生对以上交往空间有着偏爱,他们认为以上交往空间氛围自由,趣味性强;相反,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附近交往空间吸引力偏弱。
3)文化特色性缺失。高校校园交往空间不仅仅是休憩、交谈、娱乐、运动的场所,也是情操陶冶、创造力提升、文化特色展示的空间。校园景观大道或校园广场的主题雕塑、图书馆附近励志人物、校园游园中的大师铭志,甚至路牌、路名等,无不渗透着校园文化特色,象征着校园的集体记忆[12]。在校园中观察发现,交往空间中文化特色缺失,如“线型”交往空间——英才大道作为校园唯一的景观大道,仅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与路灯;1号教学楼南侧广场作为较大规模的“面型”交往空间,空旷平坦无任何主题;图书馆前的大片绿地无任何主题人物,甚至在校园中出现泗洪景区、宿豫景区等与校园文化氛围不相协调的主题。此外,校园交往空间尚未结合学校整体定位与专业特点,去营造特色校园区域,如应用技术型高校主题营造,凸显工科院系或文科院系特点的交往空间营造等。
基于宿迁学院校园交往空间营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一些优化建议,以供参考。
1)育人功能为本,提升适宜性。校园交往空间首要实质功能是育人功能,作为校园的“第二课堂”,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应充分考虑校园建筑的主体功能,作为其功能的延伸与拓展,营造出多样化的交往空间。教学楼附近“片状”交往空间应提升教学与讨论的氛围;图书馆附近“片状”交往空间需要延续阅读与交流的氛围;体育馆附近“片状”交往空间体现运动与休憩的氛围;较大的“面型”交往空间避免空旷单调,做到主题明确(历史人物、著名学者、励志铭文、纪念性小品等),通过空间营造起到激励奋进或激发创造的作用。
2)多元功能为辅,增强活力性。校园交往空间只有教育的主题,会显得单调。交往空间本身就具有休憩、交谈、娱乐、运动等多元功能,可结合教育主题,利用多样化的营造元素,通过空间的开敞与围合、空间的形状与大小变化、空间的高低错落、空间的肌理与界面变化来形成更具趣味性、更有吸引力的空间,增强校园交往空间的活力性。
3)文化特色贯穿,彰显传承性。校园交往空间也是文化弘扬的场所,其文化特色的展示与继承可以贯穿至交往空间,即物质空间的营造潜移默化地构筑文化特色传承。“点型”交往空间,在校园中具有明显的景观节点作用,是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最佳区域,如体现高校的办学定位去营造节点主题;“线型”交往空间可以通过路名、路牌的设计去营造校园的象征性空间或集体记忆空间。文化特色需要不断地挖掘,物质空间的营造可以记忆、传承这种特色,如宿迁学院虽然办学仅有13年,但也存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和事件,2002年的建校、2012年建校10年、2014年转型定位等,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与事件不仅仅记忆了历史,也在传承文化,形成宿迁学院校园文化特色。既然“面型”交往空间需要主题,那么可以选择文化特色主题,彰显校园文化传承。
高校交往空间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功能为本、多元功能为辅、文化特色传承的复合空间,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宿迁学院交往空间的认知,提出了育人功能为本,提升适宜性;多元功能为辅,增强活力型;文化特色贯穿,彰显传承性等优化建议,从而为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华昕若,沈叙元.对高校交往空间设计优化的建议:在嘉兴学院校园交往空间状况调查后的思考[J].华中建筑,2006(5):67-69.
[2]彭华.丘陵地区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初探[J].中外建筑,2011(7):44-45.
[3]牛斌惠,刘鑫,周建华.高校校园室外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8):71-79.
[4]刘波.高校校园文化特色下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
[5]吴正旺,王伯伟.大学校园规划100年[J].建筑学报.2005 (3):5-7.
[6]李文莉.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调查与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30(1):96-101.
[7]http://www.sqc.edu.cn/article-detail-972075.html
[8]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2-48.
[9]赵伟韬,李迪.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调查与分析[J].北方园艺,2008(6):141-143.
[10]杨杰,陈素云,刘宇.浅谈高校校园植物配置的方法和原则[J].安徽农业通报,2011,17(15):184-185.
[11]刘宇,李宗璞.宿迁学院校园植物群落结构及景观特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48-19251.
[12]侍非,毛梦如,唐文跃,等.仪式活动视角下的集体记忆和象征空间的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5,141(1):56-63.
(责任编辑:郝安林)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4-0068-05
收稿日期:2015-10-2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4SJD793)。
作者简介:侍非(1979-),男,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社会学与城规划。
Cogni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ampus Communication Space in Suqian College
SHI Fei,GE Heng,ZHANG Haib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College communication space is the composite space that can satisfy educational function,multiple functions,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But its construction is often unsatisfactory.Based on this,the cognition finds that the types of communication space in Suqian College can be divided into"point type","line type","flaky shape or surface type"three space layouts.And it has superior spatial basis,sufficient green condition,various landscape elements,but also has some problems,for example weak functional suitability,insufficient diverse vitality,miss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Finally,the author proposes optimizing suggestions about campus communication space in Suqian College for the reference of campus environment's construction.
Key words:communication space;cognition of communication space;optimizing sugg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