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含(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发展的居民收入响应强度与省际差异
孙毓含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对国内居民收入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区域间,国内旅游消费水平也呈现不同特点。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2002年——2012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和旅游消费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研究方法和线性分析等方法,测算了居民收入的响应系数并进行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不断上升,但是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差异显著,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同时,从整体来看,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发展的城镇居民收入响应强度与农村居民收入响应强度趋势相近;而且,居民收入响应强度水平空间分布呈随机状态,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观念、政府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居民收入响应强度主要因素。
关键词:居民收入;旅游消费;响应;面板数据;省际差异
D01:10.19329/j.cnki.1673-2928.2016.04.025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正逐步进入大众化消费旅游阶段,旅游成为中国国内居民重要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旅游消费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拉动相关行业。2012年,全年国内游客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97%;国内旅游收入为22706亿元,增长15.7%[1]。我国全国旅游总收入在国民生产比值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旅游胜地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不但可以刺激消费,还可引来投资,同时,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总的来说,国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城镇居民是刺激旅游消费的主要人群。我国幅员辽阔,国内旅游消费不仅存在数据上的变动,也会存在于不同地区上的变动差异。
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近年来成为众多学科的重要研究热点,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和关注。就现状分析,国外学者中,Li G W K F(2006)等对这方面的研究焦点集中于以时间序列模型进行的旅游需求预测[2];Athanasopoulus G、Hyndman RJ (2008)关于澳大利亚旅游消费需求模型和预测[3];Goh C、Law R.(2005)国际旅游需求与收入水平、价格、成本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以及旅游业对拉动经济的影响[4]。国内相较于国外,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理论成果较少。其研究的主要材料来源于历年的相关数据,主要对于国内的消费结构、市场、心理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上有了一定的进步,过去主要是进行定性的分析或者针对现实情况进行描述,现在一般是进行定量分析以及对未来进行预测,姚丽芬、龙如银(2010)对国内消费者收入与消费关系进行了研究[5];付春晓(2004)在国内旅游消费规模、消费水平[6]以及李一玮、夏林根对国内居民旅游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7];周文丽、李世平(2010)发表了基于ELES模型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变化规律[8]以及宁士敏(2000)研究了关于中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影响因素[9];杨牡丹(2012)对我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基本格局和区域差异的研究[10]。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分析,一方面是从时间序列角度,对国内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行为与居民收入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国内居民旅游消费能力的区域空间变化以及收入的区域空间差异。
结合以上两者,本文主要选择了大陆地区的31个省级行政区进行研究,其中选取的数据主要为2002年—2012年间的国内主要旅游消费人群的旅游消费和收入水平,按照时间序列对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和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优化国内旅游消费结构、提升旅游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建议;同时测度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和差异并分析原因,为促进国内旅游协调发展提供可行的理论支持,有利于进一步开拓旅游消费市场、优化旅游消费结构,为能够深入对国内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及对未来的预测和地区差异等进行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研究数据
为了验证我国国内居民的收入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程度,本文以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范围,以城镇地区居民的人均收入、农村地区的人均纯收入以及国内旅游花费,这三个指标作为研究焦点。研究的时间选取了2002—2012年。本文属性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2)、《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2—2012)、《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2—2012)。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搜集了许多研究国内旅游消费和居民收入的响应强度方面的文章,提炼了一些作者的观点作为本文的论据。在文献研究的同时从国家统计局收集了2002年到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借助eviews7.2分析工具对数据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
居民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有着一定关系,为了更为直接、方便的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旅游消费的居民收入响应系数”被用来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对旅游发展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响应强度测度模型可以依据两种方法来进行构建,一种为经济学传统计量方法中的脉冲响应等,另外一种为根据弹性系数构造响应强度。为了能够更简便直观的反应各个省份之间的响应强度,本文采用了根据弹性系数构造响应强度的方式,计算公式为:
在这个计算公式中,两个系数都是用来表示平均收入水平,In是期末阶段,I0是期初阶段(I包括CS和NC,分别代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0和Yn作为研究初期和末期在省内旅游消费的重要指标,简单来说,就是以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发展速率作为得出响应程度的重要工具。这个模型的研究,对经济发展存在重要意义,如果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国内人均收入水平极其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的关系,在一定时间内的特定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速与国内旅游消费发展的增速比值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带动作用就越大,反之带动作用则越小。为了更为直观的表述影响的大小,本文按照如下标准划分为两个等级。
E<2响应强度:低
E≥2响应强度:高
2.1单位根检验
数据平稳性的前提是数据进行有效的回归,在检验各变量的协整关系之前,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可以避免最后得到的回归结果可能出现的不显著或者“伪回归”现象,从而影响数据序列分析准确性。所以,首先要对序列平稳性的确定与验证,就现在的研究水平而言,面板单位根的检验方法主要有:LLC检验、IPS检验、Breintung、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等。
在分析过程中用人均旅游消费来代表我国的旅游消费发展水平,并在分析过程中用Y来代表,分别用城市居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作为居民收入的分析依据,并分别用CS和NC来表示,用NC0、CS0、Y0来表示0阶差分,用NC1、CS1、Y1来表示1阶差分,用NC2、CS2、Y2来表示2阶差分。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分别采用LLC检验、IPS检验、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四种方法对Y、CS、NC的对数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4种检验方法都表明某个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则认为此序列是平稳的。协整检验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5%显著水平下NC、CS、Y存在一阶单整,可以认为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分析。
表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2.2协整检验
目前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的方法主要有Kao和Pedroni两种检验法。其共同前提都是两种检验的原假设不存在协整关系,然后选择对应的数据和性质及研究方法进行最后的判断。第二种方法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模拟数据和性状,其结果显示如果本量超过100,而且其中7个统计量都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并且呈现出显著的测度效果,样本量也能够维持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Group ADF统计量此时最具说服力。Panel v和Panel rho紧接着排在后面。本文力求研究结果的准确与真实,在本文中用到的主要判断依据为Group。
通过单位根,可以知道,本文选择的31个研究地区,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着同阶单整关系。可以对各个地区的人均消费、农村地区平均每人的纯收入以及城镇地区在旅游消费上能够支配的收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1-2所示。从检验结果的表中可以得知,Kao检验在5%的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认为我国旅游消费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2 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图1 整体居民收入响应强度的差异
上文分析表明,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农村家庭纯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就全国层面来看,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对国内旅游消费有积极的影响,人均收入的增长可以带动国内旅游消费的增长,但是这种带动作用的大小根据城镇和农村而异,且存在空间分异。
3.1居民收入响应强度的整体演变
通过对2002年—2012年间的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发展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响应水平进行分析(参见图1),可以发现,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响应强度与农村居民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发展的响应强度相互起伏交错,趋势相似。其中,2002年城镇居民收入响应明显强于农村居民,2003年—2004年,城乡居民响应均明显增强,且农村居民收入响应略强于城镇居民收入,2006年—2007年,农村地区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响应强度明显高于城镇地区。
3.2居民收入响应强度的时间分异
通过分析研究了2002年—2012年间的中国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均收入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影响和响应强度的有关数据,发现国内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的人均收入绝对响应强度基本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响应强度看(参见表3),在整个2003年至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响应强度处于低响应强度的省份有北京、山西、吉林、云南、青海等共13个省市,大部分处于中西部地区,但随着经济发展,响应强度逐年增强。2010年起,天津、黑龙江、上海、河南、湖北、海南的城镇居民人均绝对响应强度进入强响应行列,安徽、江西、福建。山东、重庆、四川在2011年开始进入强响应行列,其中除了海南在后两年强度减弱、广东在2011年处于低响应强度以外,其余省市基本呈稳步增强趋势。2012年,陕西、新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响应强度为强响应强度。
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响应强度看(参见4),在整个2003年至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响应强度处于低响应强度的省份有北京、贵州、青海、宁夏等共13个省市,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响应强度分布相似,2009年,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进入强响应强度,2012年的响应强度是2003年的3.9倍,2010年,上海、河南、湖北、新疆成为响应强度较强的省市,并稳步增强。2011年,福建、江西成为强响应省市,而广东只在2010年、2012年响应强度较强。
表3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响应强度(以2002年为基准)
3.3居民收入响应强度的省际分异
居民收入的旅游消费响应程度与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消费增长幅度有着一定关系,旅游消费增长的相对幅度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响应高低。根据公式(1)可以知道,在作为研究对象的31个地区的响应程度,可以根据响应的高低划分出四种类型的响应弹性。分别是高位高响应型、高位低响应型、低位低响应型、低位高响应型。
从空间分布来看,与居民收入和旅游消费的增长幅度所呈现的分布情况不同,响应高低没有一个明显的规律,大多呈现随机分布的特点。从数量分布上来看(参见图2),低位高响应类型省(市)有8个,占全国的26.80%,说明居民收入对我国旅游消费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强。依据响应类型划分(参见表5),高位高响应型为上海、广东、天津、江苏、安徽、辽宁、福建、山东、重庆,这九个区域均大部分位于东部及东部沿海地区,是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且反应强度大的地区。高位低响应的城市分布较为分散,有内蒙古、北京、浙江、湖南、广西、云南,这些地区特征是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但响应强度较低。低位高响应型地区有黑龙江、江西、河南、河北、湖北、四川、陕西、新疆,这八个地区大部分位于中部及西部地区,是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但响应强度大的地区。低位低响应型地区有山西、吉林、甘肃、宁夏、海南、贵州、青海,这些地区的特征是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响应强度都较低。
表4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响应强度(以2002年为基准)
图2 人均收入的响应强度的省市划分
表5 响应强度分析表
4.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就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居民可支配收入也逐渐增多,生活质量大大改善,我国居民收入对居民的旅游消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过去主要寻求物质满足,逐渐走向精神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精神需求能得到满足。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既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也使人民的精神得到愉悦和提升,符合市场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城镇居民是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的主体,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城镇居民旅游花费呈现上升趋势,对旅游消费有明显带动作用。从区域划分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中看,东部遥遥领先,依次为中部和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是呈东到西部的比重次序,因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使得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同。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高于农村,和其他类型的消费比较而言,旅游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不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只有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人们才会考虑旅游消费的支出。故而农村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人均纯收入低对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
4.2居民消费价值观念的差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表现出不同变化。从我国地形特点和人文特征来看,西部地区以山居多,交通不便,因此受外界影响也较小,而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交通便利,受外界影响较大,经济高速发展使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这些地区消费者形成不同的消费文化观念,消费观念对消费行为又会产生一定影响。消费观念不仅受到经济发展影响,也与传统观念、生活习惯、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东部地区居民在日消费活动中更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地位,而且东部地区居民由于地处沿海发达地区,与流行思想和事物的接触较西部更快捷方便,对流行事物的反应更加迅速且适应更好,更具有购买或尝试新事物的能力。相对地,中西部地区则表现更为保守和欠缺。城镇居民相比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较好,消费观较为开放,更为注重精神追求。
4.3政府政策的地域差异
政策因素对国内旅游消费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区域旅游发展保持东强西弱的总体格局,中西部快速增长,国家战略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效应逐渐显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多以加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为主,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2007年国家旅游局制定和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政策。2008年,带薪休假制度正式实施,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旅游市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给区域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创新亮点频现,战略效应正逐步显现。区域旅游经济格局,在点线面的网络层级上也呈现出许多向好的变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东部优势、借助中部过渡、带领西部跨越,促进东中西旅游良性互动发展。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拉动投资,带动相关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产业,随着国内大众旅游迅速发展,为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减小区域消费差距,使我国国内旅游业更加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收入分配的结构,增加财政支出和居民收入,国家通过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刺激消费需求,增加消费的数量,提高消费质量。在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扩大内需作为重要政策的前提下,农村旅游市场成为最有潜力的旅游市场,对旅游消费水平提升及促进我国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农村居民来说,应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水平。对西部地区来说,改革支持政策,转变投资方式,增加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提高西部地区消费水平。
2)通过多种途径创新和拓宽居民旅游消费的渠道,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创新,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满足不同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模式,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导游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对旅游产品进行革新升级,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提高旅游消费水平。
3)培育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意识,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对出游意识淡薄的公众,加大宣传引导,促销推广。国家通过鼓励相关企业对农村居民旅游给出折扣和其他的优惠,增加投入,在农村加大宣传力度,国家通过宏观政策鼓励相关企业给予农村居民旅游一定折扣和优惠,加大投入,通过传统和现代媒体,比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增加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增加农民对旅游产品了解深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出游意识,逐步培养农村旅游市场。
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合理的休假制度,这是我国旅游消费顺利实现的前提保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收入增多,城镇和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针对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进行改革,有效减轻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负担,才能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对旅游消费的影响力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城乡居民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在休假制度方面,目前我国的带薪休假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家要保障休假,完善和创新休假制度及办法,鼓励绿色旅游,逐渐将“低碳旅游”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建设二氧化碳排放,注意并制定碳量排放的标准,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http://www.stats.gov.cn/ tjzs/tjsj/tjcb/zjxs/201304/t20130427_36650.html.
[2]Li G W K F.Tourism demand forecasting:A time varying parameter error correction model[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6.45:175-185.
[3]Athanasopoulus G,Hyndman RJ.Modelling and forestcasting Australian domestic tourism[J].2009(1):19-31.
[4]Goh C,Law R.Modelling and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for arrivals with stochastic nonstationary seasonality and interven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459-471.
[5]姚丽芬,龙如银,李庆辰.中国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J].地理与地理科学信息科学[J].2010(6):92-95.
[6]付春晓.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7]李一玮,夏林根.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旅游科学,2004(2):30-38.
[8]周文丽,李世平.基于ELES模型的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10(2):29-38.
[9]宁士敏.影响中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因素[J].旅游学刊,2000(3):75-76.
[10]杨牡丹,丁冬,许可双.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区域差异及变化[J].旅游论坛,2013,6(02):72-78.
(责任编辑:刘怀山)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4-0084-08
收稿日期:2016-04-07
作者简介:孙毓含(1991-),女,江苏靖江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遗产资源。
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and the Response Intensity of Residents'Income to the Development about China's Domestic Tourist Consumption
SUN Yuha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ourism,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growing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 has a positive role to domestic residents income,and between regions,the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 level also prese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Using the date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er capita income and consumption data from tourism in 2002-2012.Calculating the response coefficient of residents'income and reveal the spatial differences.The results show that:①Scale of urban residents in our country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 is rising,at the same time,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urban domestic tourism consumption,spatial pattern changes obviously,but rural residents is not significant.②On the whole,China urban residents'income and rural residents'income response intensity fluctuation cross each other,trend is similar and response intensity at the lowest in 2012. ③Residents income respons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space is random state with great randomness.④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resident's consumption concept,factors such as government polic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 income response strength.
Key words:income;tourism consumption;response;panel dates;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