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设疑,拓展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2016-07-28 12:40李伟
求知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设疑初中化学思维能力

李伟

摘 要: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来于疑问,因此常有人说小的疑问会使人有小的进步,而大的疑问会使人产生大的进步。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注重设疑,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拓宽思维空间。

关键词:初中化学;设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07

1.设疑促进思考,调动思维意识

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以此来刺激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意识,使学生能够持久并且比较稳定地思考问题。

如在教学“氧气的制取与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软面包来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同学们经常吃的软面包,它的包装袋是鼓鼓的,很显然里面是有气体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袋子中的气体会是哪种呢?会不会装入的就是空气啊?那么它又是怎样装进去的呢?”

有了教师设置的问题,学生就会联系生活实际,顺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果里面装的是空气,软面包不能保存那么久,所以袋子中不可能是普通的空气。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最后弄清楚袋子中的气体就是把空气中的氧气去掉了,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楚空气中到底有哪些气体。这时教师接着提出问题:“既然空气中有氧气、氮气等很多种气体,那么如何用实验来进行实际检测呢?”有了这些问题作铺垫,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空气中都含有哪些气体。

问题的提出,来自于生活,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并且也很感兴趣,定会乐于并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这样学生就能全面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恰当地设疑,可以使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2.设疑促进探究,提高思维能力

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来引出问题,由于问题的真实性,因此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有好处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也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物质的溶解性”内容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借用了一个小实验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上课之前教师就拿来两瓶可乐,把一瓶放在了教室中并把瓶盖打开,这时教师就提示学生观察瓶子中的可乐是否溢出。接着把另一瓶放到了装有温水的罐子中,这时再将瓶盖打开,学生观察到溢出的可乐比前面那瓶多了许多。这时教师抛出问题:“第2个瓶子中的可乐为什么会溢出来呢?”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都知道可乐中含有气体,是气体的作用才使得可乐溢出来的。教师又提出:“为什么第二瓶可乐溢出来的多?”这时学生就能得出是因为将第二瓶放入了有一定温度的罐子中,所以溢出的自然也就多了,从而得出了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提高,从而能够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学习,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验现象的观察中,进而热衷于对现象的思考、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设疑促进感悟,掌握思维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化学问题,促使学生对化学课本中出现的物质、规律有一定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进一步发展。

如在教学“金属的性质及利用”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化学学科的思想来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课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对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猜想、探究方法,最终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教师:铁的物理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对课本研读学习金属的物理共性,就会下意识地把铁的物理性质和金属的物理共性进行比对,然后通过思考、分析,就会猜想出铁的相关物理性质,再让学生进行实物观察,真切地感受到猜想的答案正确与否。

教师:铁的化学性质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这时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思路,自然就会先找到金属的化学共性,按照金属的活泼情况,猜想铁的化学性质。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系统性、知识间的联系,从表象到内涵,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思维方法,这样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化学思想和学习方法,提高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在“静”界中发展化学思维能力[J].化学教与学,2014, (2):14-16.

[2]张 颖.培养学生化学情感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J].文理导航(上旬),2012,(3):34.

猜你喜欢
设疑初中化学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