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伟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云南 昆明 650032)
电针配合风市穴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研究
倪伟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采用电针配合风市穴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8.6%,优于对照组(25.7%,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6%,优于对照组(68.6%,P<0.05)。结论电针配合风市穴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耳鸣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关键词】耳鸣;电针;穴位疗法
神经性耳鸣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常见症状为患者在没有任何外界声音刺激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其感觉耳内有如蝉鸣声、潮水声或风吹声等单调或混杂的响声,声音或粗或细,音调有高有低,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些耳鸣为一过性,对患者影响不大,但长期耳鸣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而针灸治疗对本病有较好疗效。2011-06—2013-12,笔者采用电针配合风市穴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耳鸣70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7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140例均为我院中医针灸科门诊治疗的神经性耳鸣患者,均为单侧耳鸣,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16~70岁,平均(42±5)岁;病程1周~20年,平均(10.5±1.3)个月。对照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15~69岁,平均(43±5)岁;病程2周~20年,平均(10.3±1.4)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的相关标准,根据病史、常规检查及电测听、声阻抗检查等方法确诊为神经性耳鸣,且排除中耳、外耳疾患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耳鸣。并将耳鸣轻重分为3级:轻度:耳鸣间歇发作,或仅在夜间或安静环境下出现,且程度轻,不伴有听力障碍;中度:耳鸣持续发作,程度较重,在嘈杂环境中仍有耳鸣,或伴有轻度听力障碍;重度:耳鸣程度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睡眠,伴中度以上听力障碍。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予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
1.3.1.1电针治疗取穴:第1组:耳门(患)、翳风(患)、瘈脉(患)、颅息(患)、角孙(患)、外关(双)、后溪(双)、悬钟(双);第2组:听宫(患)、完骨(患)、头窍阴(患)、浮白(患)、率谷(患)、中渚(双)、阳陵泉(双)、太溪(双)。二组穴位交替,每日使用1组。操作:头面部穴位除耳门、听宫直刺外,其余均平刺,四肢穴位直刺。用28号1.0寸毫针刺入上述穴位,针刺得气后第1组选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第2组选取完骨、头窍阴、浮白、率谷,接G6805电针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的输出电极两端,连续波(频率30次/min)电刺激,刺激量由弱逐渐加强,以局部肌肉轻微抽动及患者耐受为度,留针40 min。每日1次。
1.3.1.2穴位注射电针治疗后,选取双侧风市穴进行穴位注射,用2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注射用灯盏花素(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0666)50 mg,风市穴直刺1~1.5寸,针刺得气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推注药液,边退针边推注,出针后按压约5 min,防止出血,每穴注射25 mg。每日1次。
1.3.2对照组取穴及针刺方法同治疗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每次留针40 min。每日1次。
1.3.3疗程2组均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共治疗2个疗程。
1.4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拟订。痊愈:耳鸣完全消失,听力恢复正常,随访1个月以上不复发者;显效:耳鸣由影响工作和睡眠转为仅在夜间或安静环境中出现,或持续性耳鸣减轻为偶发,无明显听力障碍;有效:耳鸣由影响工作和睡眠转为嘈杂环境中出现,或由嘈杂环境中出现转为安静环境下出现,或由持续发作转为间歇安静环境出现;无效:耳鸣无改善,甚至加重者。
2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性耳鸣发病因素很多,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营养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神经性耳鸣由原来的营养不良为主,变为因动脉血管硬化,头颈部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及耳蜗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听毛细胞缺血缺氧,使毛细胞变性和坏死,最终导致听神经受损,而出现耳鸣、听力改变。现代医学对于本病,多给予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提高细胞对氧的利用率,改善微循环,但疗效不甚满意。有一部分神经性耳鸣患者长期运用西医方法治疗无效后,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而听力一旦损伤就较难恢复。因此,有不少患者转而求治于中医,而中医针灸对神经性耳鸣有确切肯定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报道不少[2-4],大多取得不错的疗效。
中医学两千年前对耳鸣就有了详细的描述和认识,《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耳病证治》曰:“耳为听会,主纳五音……内关五脏,外合六淫。故风寒暑湿,使人聋聩耳鸣。”通过对古代医籍文献的了解,可知本病的发生分为内外2种因素。外因为风寒暑湿侵袭机体,阻遏清窍;内因多为七情所伤,肝胆火旺,风火上逆,闭阻少阳经气,或因肾精亏虚,气血不能上达于耳,清窍失养而成。因此,临床治疗时确立“活血开窍通络,补益肝肾精气”的治疗原则。针刺治疗时运用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其中耳门、翳风、瘈脉、颅息、角孙、听宫、完骨、头窍阴、浮白、率谷为局部取穴,它们分别属于循行于耳部的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诸穴同用可达到疏调耳部经络之气,加强局部血运的效果,对上述穴位进行电针治疗可使留针时的局部刺激量增加,具有类似持续运针的刺激效应。另外,在电脉冲刺激下,穴位的局部肌肉被动收缩,能加强耳部血液循环,促进耳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耳蜗神经元功能的修复,从而使耳鸣减轻或消失[5]。外关、后溪、悬钟、中渚、阳陵泉、太溪为循经取穴,其中外关为三焦经络穴,而且为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为主治耳鸣耳聋的要穴,《针灸资生经》述“外关、会宗,主耳浑浑淳淳,聋无所闻”。后溪为小肠经输穴,且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功能活血通阳,改善耳部的气血运行。悬钟为胆经穴位,足少阳胆经循于耳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而且该穴为八会穴之一的髓会,能补肝肾,壮脑髓,止耳鸣。中渚、阳陵泉亦为循经取穴,它们分别为手足少阳经穴位,两者结合,疏导少阳经气,通耳窍,息耳鸣。肾开窍于耳,取肾经原穴、输穴太溪能补益肝肾,滋阴填精,使精气上输耳窍。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共用,则远近共治,补泻分明,既开通耳窍,又补肾益精,使邪气得去,精气上注于耳,同奏止鸣复聪之效。
穴位注射疗法是用注射器将所选药液注入一定穴位,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既有穴位的治疗作用,又有药物的药理作用,是以中、西医药知识为理论基础,辨证与辨病同步施治的方法[6]。风市出自《肘后备急方》,在《针灸资生经》将其归入足少阳胆经。而耳鸣与胆经关系十分密切,首先胆经循行于耳部,《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次耳鸣多因肝胆邪火阻于耳部经络,致局部气血不通所致。风市为足少阳胆经的要穴,有清泄肝胆邪火、理气活血通络的作用,是治疗耳鸣的特效穴、经验穴。注射用灯盏花素是以从中药灯盏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灯盏乙素和甲素为原料制成的现代制剂,灯盏花又名灯盏细辛,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其中98%左右分布在云南,是云南特有的山地中药材,首载于《滇南本草》,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灯盏花提取物有扩张微细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脑血管的供氧供血能力,清除有害自由基,同时还能抗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7]。因此,笔者在风市穴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药物循着足少阳胆经到达耳部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可很好地改善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及耳蜗微循环障碍,使损伤的听毛细胞得到修复,耳鸣症状随之消失。
本研究结果表明,电针配合风市穴穴位注射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耳鸣有较好的疗效,并且优于单纯针刺组,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27-330.
[2]张翠彦,王寅.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8.
[3]李贞.针刺手足少阳经穴治疗耳鸣 [J].按摩与导引,2002,18(2):31.
[4]王欣.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589-590.
[5]王兵,刘家瑛.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7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68-69.
[6]侯天印.中国水针治疗学[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1-6.
[7]刘勤,张红宇,王璐.灯盏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2):61-64.
(本文编辑:李珊珊)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2.027
作者简介:倪伟(1974—),男,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针灸临床。
【中图分类号】R764.45;R24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2-0249-03
(收稿日期: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