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善 于庆生 潘晋方 张 琦 刘举达 王 振
(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安徽 合肥 230012)
临 床 研 究
中药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经文善于庆生△潘晋方1张琦1刘举达1王振1
(安徽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安徽合肥230012)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中转手术率及住院时间。方法将8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西医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治疗。若保守失败或出现手术指征则中转手术治疗。治疗5 d后比较2组疗效、中转手术率及住院时间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58.14%,中转手术率39.53%,治疗组总有效率83.72%,中转手术率13.9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转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2.06±2.78) d,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8.65±1.55) d,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中转手术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安全方便。
【关键词】肠梗阻;灌肠;中药疗法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肠梗阻患者的40%左右,多数是由于手术后腹腔内粘连引起的,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性顽固性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不排便、排气等,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肠坏死而危及生命[1]。由于手术治疗会增加患者痛苦,且有再次加重梗阻的可能,故多主张保守治疗,特别是对单纯性、不完全性及广泛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2]。据文献报道,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成功率约43%~76%,而中医药参与治疗后成功率可达到90%以上[3]。2011-01—2013-12,我们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43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保守治疗43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86例均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14~86岁,平均(57.68±17.72)岁;病程2~38个月,平均(14.3±2.1)个月;其中胃大部切除术后11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8例,脾切除术后7例,胆囊切除术后5例,肠粘连松解术后4例,阑尾切除术后5例,结肠癌术后3例。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16~87岁,平均(60.12±14.04)岁;病程2~36个月,平均(15.2±2.3)个月;其中胃大部切除术后12例,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9例,脾切除术后4例,胆囊切除术后6例,肠粘连松解术后4例,阑尾切除术后7例,结肠癌术后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中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中肠梗阻的诊断及分型标准拟订[5]:①腑实气滞、肠腑血瘀型(相当于肠梗阻早期或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②肠腑燥实、血瘀热结型(相当于肠梗阻发展到中期或单纯性完全性肠梗阻)。
1.2.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肠梗阻诊断标准,无绞窄性肠梗阻征象,依从性好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排除标准急性肠梗阻需急诊手术者;合并严重的心、脑、肺、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患有精神类疾病或重度抑郁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予西医常规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及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等,并且当患者出现下列指征时应中转手术治疗:①腹痛发作剧烈,并呕吐频繁;②有休克表现,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固定,有肠型,腹部扪及包块,腹部X线平片显示有孤立扩张肠袢;③保守治疗5 d后病情无缓解,B型超声探查腹水明显增多,并且腹腔穿刺有浑浊或血性液体;④出现肠扭转、不能复位的肠套叠、血运性肠梗阻;⑤老年病例腹痛频繁,压痛固定,出现腹水[6]。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分型加用中药灌肠治疗。①腑实气滞、肠腑血瘀型:予肠梗阻灌肠1号方,药物组成:生白术20 g,大黄(后下)10 g,芒硝10 g,枳实10 g,厚朴10 g,桃仁20 g,丹参10 g;②肠腑燥实、血瘀热结型:予肠梗阻灌肠2号方,药物组成:大黄(后下)20 g,芒硝20 g,枳实10 g,厚朴10 g,桃仁20 g,丹参10 g,黄芩10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上述中药水煎浓缩取汁200 mL,每次100 mL,分上午、下午2次灌肠。灌肠操作:患者取左侧卧位且臀部抬高15~20 cm,将100 mL中药倒入无菌输液瓶内,温度维持在37~39 ℃,连接一次性输液器,连接导尿管,自肛门插入20~30 cm,速度40~60滴/min,滴完后让患者右侧卧位,保留药液20~30 min。
1.4观察指标及方法2组患者均治疗5 d后比较疗效及中转手术治疗的情况,并比较2组住院时间情况。
1.5疗效标准治愈:腹胀、腹痛、呕吐消失,进食半流饮食后无复发,腹部X线平片或CT检查均显示肠梗阻征象消失;好转:肠梗阻症状表现和体征的缓解程度明显,胃肠功能部分恢复,腹部X线平片或CT检查显示气液平面消失,但肠管仍旧扩张;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腹部X线平片或CT检查提示腹部仍可见气液平面,以及中转手术治疗者[5]。
2结果
2.12组疗效及手术中转率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及手术中转率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中转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转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2组住院时间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中大部分是腹部手术后引起的,可能与手术过程中过分牵拉、暴露时间过长、引流管安放不当、手套滑石粉脱落等有关[7]。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手术伤及气血,气血不畅,运行失调,后因饮食不节、气血瘀阻、燥屎内结等多种因素,导致肠道通降功能失常,滞塞不通[8]。我们通过对多年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经验总结,并根据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发现患者多可归结为腑实气滞、肠腑血瘀型及肠腑燥实、血瘀热结型2个证型。肠梗阻早期或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多属腑实气滞、肠腑血瘀型,肠梗阻发展到中期或单纯性完全性肠梗阻多属肠腑燥实、血瘀热结型。
肠梗阻早期或不完全性肠梗阻主要有气血瘀阻,腑气不畅,肠道瘀滞等特点,故选用有泻下攻积、补气行气、活血祛瘀作用的肠梗阻1号方治疗,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为大承气汤,具有峻下热结之功,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桃仁、丹参活血祛瘀,润肠通便。至肠梗阻后期或完全性肠梗阻时,气血瘀阻,腑气不畅,肠道瘀滞更重,且有热毒内陷之象,故在肠梗阻1号方基础上去白术,加用黄芩、金银花、连翘,以增强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发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同时肠梗阻患者因呕吐和梗阻,上段肠管积液积气,口服或胃管用药药液难以保留,吸收不全,且有加重梗阻的风险,故我们采用中药灌肠从直肠给药,易于吸收且不会加重梗阻,诱导排便,尽快恢复肠蠕动。研究证明,经直肠给药时局部黏膜吸收血药浓度高于口服经胃、小肠吸收浓度,甚至可达到静脉注射浓度,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9]。大承气汤灌肠治疗能够直接增加肠管平滑肌细胞的电兴奋性,促进肠管收缩,增加肠道的蠕动功能,显著增加肠壁血流量,改善低灌注缺血缺氧状态,刺激直肠壁感受器,引发排便反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10-11]。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转手术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安全方便,痛苦小。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一般都有腹部手术史,再次行手术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不易于被患者接受,且有增加肠粘连的机会,加重梗阻的可能,因此早期保守治疗过程中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患者更容易接受,但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一旦保守治疗失败出现手术指征时还应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史建中,钱山青,王家兴.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118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4):264,269.
[2]孙淑明,吴丽娥.肠粘连防治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4):367-368.
[3]王艳,张恒.中西医预防腹部术后肠粘连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2007,23(6):63-65.
[4]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18-5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M].北京,1997:61-62.
[6]张金书.肠梗阻的临床诊治附268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41-42.
[7]宋易华,徐志峰,高朝霞.苦寒泻下方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3):26-27.
[8]赵尚华.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1-173.
[9]王明丽,蒋军,王莉英.直肠给药新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5):344-346.
[10]段洪彬.复方大承气汤灌肠配合西药治疗肠梗阻60例[J].陕西中医,2012,33(5):538-539.
[11]韩洁,赵德民.大承气汤高渗中药液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9):1579-1580.
(本文编辑:石康)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2.012
通讯作者:△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安徽合肥230031
作者简介:经文善(1990—),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中医药对普通外科疾病的防治。
【中图分类号】R244.9;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2-0201-03
(收稿日期:2014-06-18)
※ 项目来源:“十二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优势病种研究项目;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基金项目(编号:2010C-022A)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安徽合肥2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