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蓉 阚如良.2 黄 华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以宜昌市为例
张蓉1阚如良1.2黄华1
(1.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2.孟菲斯大学,田纳西州孟菲斯38111)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业在带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缩短地区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兼有经济性与文化性两种重要社会属性的旅游业在经济文化逐渐一体化的趋势之下,其文化属性愈发显现。宜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越来越吸引人们注意。宜昌市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及旅游扶贫等相结合,并通过重点项目试点运行,以点带面,促进宜昌民族文化旅游全面发展。从民族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理论入手,分析宜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案例,研究得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三位一体”模式。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开发模式
作为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与渗透的现代经济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诸多国家重点支持与扶持的产业,甚至上升为国家战略。基于全球范围及中国目前旅游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其一,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诸多国家的战略决策,得到高度重视及支持。其二,旅游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其三,旅游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突出,建立在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基础之上的旅游业态复合化的趋势更加显著。其四,随着大众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发展方式、旅游业新产品层出不穷。由于国家政策及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国民休闲旅游增长势头强劲,“全面休闲时代”即将来临。同时,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及国际交流,促进了旅游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从以前的不知旅游为何物到现在旅游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旅游者开始从简单的观光旅游向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转变,旅游者也愈发倾向于精神文化的满足,民族文化旅游逐渐发展起来。
国外关于民族文化研究相对于国内较早,而且与人类学研究结合紧密,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国外,民族文化旅游更多的被称为“文化旅游”。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1985年)合著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文化旅游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游客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1]。”Timothy等学者认为文化旅游需要新的技能,可以通过表演、艺术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2]。在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文献的查阅中发现,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也并没有权威的、统一的定义。吴必虎、余青(2000)认为主要分为“民族文化旅游”和“民俗旅游”两大术语群[3]。金毅(2004)提出所谓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而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4]。罗宇(2013)认为民族文化旅游业是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带动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行业配套发展的,以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集群[5]。可见,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关于民族文化旅游始终都没有统一权威的并为大众所认同的定义。
关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者行为研究、目的地影响研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Uysal,M,&OLeary(1989)认为黑人和白人在旅游动机、行为和旅游族群方面存在差异[6];Stebbins(1996)则认为可以根据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目的性强弱把民族旅游者分为大众旅游者和特殊旅游者两类[7]。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会带来积极影响,Evan(1976)在波多尔·瓦拉塔社区的研究中发现民族文化旅游对加速当地文化变迁、强化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8];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Connell(2003)研究发现,波利尼西亚岛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由于旅游业发展遭到了极大的破坏[9]。
我国研究学者在对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调查与分析后,提出了不同的开发模式。陆军(2005)提出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的概念,指出民族文化旅游共有四种主题式模式:原生型村寨、提高浓缩型人造景观、集市型、节庆型[10];张华明、滕健(2006)通过分析西双版纳勐景来村,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的“CCTV模式”(Conservancy、Company、Topic、Villager)[11];汪俊芳(2008)在研究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提出了五大发展模式:集约化经营开发模式、文化创意+旅游资源+项目市场化运营模式、民族文化旅游节庆与会展推广模式、文化旅游房地产模式、文化遗产品牌吸引模式[12]。对比国内外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大多是以具体个案来研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发展战略,缺乏系统性的论述。但是国内外学者都已经开始关注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及56个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使得中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民族文化旅游拥有极大地开发市场及开发前景。开发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转型及经济发展,将会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新态势。而对于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则显得非常重要。
(一)民族文化旅游
民族文化旅游已逐渐成长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在现有文献与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都将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混为一谈。在关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文献中,存在各种术语,包括“民族旅游”、“民俗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仍未达成一致。吴必虎,余青认为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某一地区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对其形式及内涵进行产品化体现从而形成的一种旅游吸引物[13]。本文将民族文化旅游定义为:以特有的民族文化为吸引物所引起的旅游活动的总和,其中的民族主要限制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在开发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二)二者互动关系
1、民族文化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
(1)旅游者观念转变,民族文化旅游潜力巨大
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20年,国际旅游产业总值将超过2万亿美元,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中国自加入WTO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旅游客源市场逐渐开放并扩大,旅游资本来源增加,旅游业逐渐壮大。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居民在满足自身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开始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文化旅游则是其重要形式之一。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及环境的污染,人们愈发重视生态文化旅游,新的旅游观念已经形成,民族文化旅游前景广阔。
(2)现有观光产品过于单一,缺乏新型旅游产品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南北的气象气候差异,东西的地质地貌差异,都是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是现有的大部分旅游产品都为观光型,旅游者缺乏参与性与互动性。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及旅游者思想观念的改变,他们已不仅仅只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而是开始追寻更加深层次的文化旅游,更想要融入旅游地居民的生活之中,感受其独具特色的生活、生产习俗及其特有的文化。因此,新的改变要求我们急需探寻旅游开发的新思路。而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便是开发关键点所在。
(3)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具有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集合。广泛来说,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不同国家的建筑、居民服饰及饮食等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仅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国一共56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2、旅游开发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民族文化丰富且极具特色,但是外来文化的融入,致使许多特色民族文化逐渐被同化甚至消失。民族文化保护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旅游开发在发现、保护及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旅游开发需要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引起关注
许多民族地区地处偏僻的山区,不易被人发现,加之现在各种外来文化的进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开始被同化,许多珍贵文化逐渐消失。旅游开发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对民族文化进行高度关注,并对相应的民族文化进行全面且严格的研究,从而使得许多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得到关注,为其以后的发展与保护提供了可能。
(2)旅游开发带来资本对民族文化进行外在形态的展示与保护
旅游开发引来的资本注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持。对于民族文化核心内涵进行深度研究与挖掘,及对于其外在形态上的展现与保护,都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发现与发扬。诸如特色景区的打造、居民楼房面貌的改建、博物馆的兴建、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再现,都属于一种外在形态的展现,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方式。
(3)旅游宣传是发扬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
民族文化的发展仅靠国家的大力传承是不够的,旅游开发则是一种更加有效且经济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形成自己特色的品牌形象,形成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现如今,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愈发喜欢通过旅游来了解未知的世界。旅游营销具有广阔的受众群,是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旅游者的感知与经验分享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旅游者对当地的民族文化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加之旅游结束后无偿的与朋友分享,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来说都是最具效益的方式。
3、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二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也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与未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与保障。同时,旅游开发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发扬与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持作用。旅游开发带来的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外在形态的展示与保护及旅游营销带来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是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重要形式。
(一)宜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赋存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828平方公里,号称“川鄂咽喉,西南门户”。宜昌旅游资源富集,种类繁多。自然景观优美、现代工程宏伟、巴楚文化悠久、土家风情独特、名人文化显著,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全市共有旅游资源747处,重点景区49处。旅游业发展势态良好,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宜昌是土家族聚集地之一,其中,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潘家湾土家族乡是北支土家族—毕兹卡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土家风情浓郁,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独特,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通过查阅资料,将其可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列表如下。
表1 宜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列表
(二)宜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旅游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和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的后天条件的结合,使得旅游业已成为宜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2014年全年共接待游客4085.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6.17亿元。2015年全年共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0亿,同比分别增长10%、34%。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预计2016年宜昌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00亿元,占全市GDP超过10%。
1、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在宜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势头之下,宜昌市民族文化旅游业也蓬勃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截至目前为止,已开发的旅游产品如表2所示。
表2 宜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列举
2、旅游开发成效
(1)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与旅游品牌
在宜昌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之下,加之政府的大力推进,目前已形成了土家民族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其中,长阳土家自治县“清江画廊风景区”、点军区“车溪民俗旅游区”已成为宜昌土家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宜昌旅游最具吸引力和最重要的特色品牌之一便是以“清江土家民风、民情、民俗”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
(2)宣传营销力度到位,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现代的旅游绝非仅仅只是游客的观光活动,旅游者更加注重学习异地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有着广泛的市场和发展前景。通过举办文化交流、传承活动、参加国家级别的赛事等,都使得土家文化开始走出宜昌,走出湖北,面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例如2014年4月的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土家女儿会”、“情满江城、魅力土家——武汉·五峰手拉手”文化交流活动等。
(3)民族文化旅游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愈加明显
宜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数量与质量逐渐提升,游客数量不断增长,经济效益愈发良好。五峰土家自治县2013年全县游客接待量达到1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4亿元,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面对游客需求的转变,车溪民俗旅游区挖掘土家文化内涵,将土家文化与自然山水风光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市场吸引力,实现了年接待游客60-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00-10000万元的目标。
(一)“政府+市场+社区”三位一体
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发展涉及到多个部门,具有显著的关联带动作用,其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包括政府、企业、居民及其他因素。首先,政府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起着主导作用,保证整个区域的有序开发及整体统一及对各市场主体进行监管。其次,传统的“有什么,提供什么”的运营方式早已经被淘汰,在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环境下,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以市场为中心,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分析其需求特点,开发不同的专项旅游产品,并进行精准营销。再次,社区居民是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最直接的受影响者,也是目的地形象及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因此,在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时,始终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居民参与”相结合。
(二)“资源+产品+产业”三位一体
资源、产品与产业三者呈现为逐层递进,但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三者都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一环。资源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没有丰富扎实且可供开发的资源,旅游开发无从入手;产品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物是有对游客形成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缺乏产品,旅游目的地便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旅游业的发展也会无疾而终;产业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保证,旅游业本身是关联性极强的行业,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可以带动一个地区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形成,又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反助推作用,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保护+传承”三位一体
民族文化旅游不同于其他观光型旅游,它是以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为基础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其核心吸引物是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时,由于民族文化本身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同时必须注意其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脆弱性等特征,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是该民族人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与其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具有不可复制性。同时,由于现在国际交流及国内各民族交流的频繁,民族文化的脆弱性表现的更加明显。民族文化的被同化趋势更加显著。少数相对汉族来说,所占比例相当小,在整个汉族环境中少数民族被同化相对比较严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四)“特色+品牌+品质”三位一体
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开发出自己的独特亮点,找到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最后加强旅游品质,打造出旅游精品。特色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最为基础的一个方面,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不尽相同,在可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品牌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支撑,只有特色无品牌的民族文化旅游注定不能长久,只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对旅游者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才能为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提供可能。在兼具特色与品牌的基础之上,更加值得注重的就是品质。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业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并提高品质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思考内容之一。
(五)“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事物发展的效益不仅仅只局限于经济效益方面,而是开始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效益,更多时候,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比经济效益更加重要。民族文化旅游本就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民族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旅游目的地财政收入,促进其经济发展。其次,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带动民族地区交通、住宿、餐饮等多种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收入;同时,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有利于引起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加大对其保护力度,旅游宣传及旅游者自身的宣传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涉及到景区建设、少数民族村落建设等,可以有效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对相关地区的环境整治等工作也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等工作的进行。
综述所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三位一体”模式如下:
图1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图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金托什,夏西肯特·格波特.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13.
[2]Dallen J.Timothy.Selling to tourists Indonesian street vendors[J]. Annals ofTourismResearch,1997,24(2):322.
[3]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86.
[4]金毅.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评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41-43.
[5]罗宇.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3.
[6]Uysal,M,&OLeary,J.Ethnic marketing-City trip[J].Tourism management,1989,10(2):169-173.
[7]Stebbins,D.Culture Tourism as Leisure[J].Annals of Tourism Reasearch,1996,(23).
[8]Evan,N.H.Tourism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J].Annals oftourismresearch,1976,3(4):189-198.
[9]Connell,J.Island dreaming:the contemplation of Polynesian Paradise[J].Journal ofhistorical geography.2003,29(4):554-581.
[10]陆军.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研究[D].广西示范大学,2005:4.
[11]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3):97-103.
[12]汪俊芳.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08:24-29.
[13]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0,4:85-94.
责任编校:薛兵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55(2016)01-001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2BMZ05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遗产廊道理论的中国近代铁路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747);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峡大学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张蓉(1993-),女,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阚如良(1970-),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孟菲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黄华(1978-),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地理。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Ethnic Cultural Tourism——Taking Yichang as a Study Case
ZHANG Rong1KAN Ru-liang1、2HUANG Hua1
(1.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Hubei,443002,China;
2.University of Memphis,Memphis,38111,US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people are more aware of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ourism industry o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adju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reducing regional gaps,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With the social trend ofintegration ofeconomyand culture,cultural attribute,one ofthe twosocial attributes oftourismbecomes more prominent-the other beingeconomic attribute.Yichanghas abundant tourismresources and colorful ethnic customs.In recent years,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ethnic culture tourism becomes more and more attractive.Yichangis makingefforts to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ethnic culture tourism by carrying out the key pilot projects of integrating the ethnic culture protection wit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thnic cultural tourism,the thesis constructs a Trinity Model of development ofethnic cultural tourismbased on the studyofthose typical projects ofethnic culture tourismofYichang.
Keywords:ethnic culture;cultural heritage;tourismdevelopment;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