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引入微课程的应用与研究

2016-07-26 07:56王东月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微课程实验教学

王 岚,吴 怡,王东月,张 忠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高校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引入微课程的应用与研究

王岚,吴怡,王东月,张忠*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实验教学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作为教学领域中新出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以其微、短、精等特点给课堂教学带来较多的变化。微课程视频短小精悍、生动形象、视觉和听觉协同互补,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微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优势,结合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和特征,介绍微课程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作用。

关键词:微课程;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

近年来,微课程概念备受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探讨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许多教师开始尝试使用微课程来辅助教学。病原生物学(Pathogenic biology)是医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不但是医学教育的主干学科,也是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本文主要介绍我们根据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特点与要求,制作微课程并将其用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体会。

1 微课程概述

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首次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以促进公众对化学的认知,包括概念引入、解释和结合生活举例三部分[1]。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2]。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3]。也就是在有限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将微课程详细定义为“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5~20分钟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是学生的学习资源,也解决了教师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的资源形式并不是固定的,有教案形式的、视频形式的、PPT课件形式的,还有音频形式,但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4]。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微课程的突出特征为“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视频呈现、网络传播;自成系统、开放扩充”。其核心属性应是资源性、系统性、开放性、传播性[5]。

2 微课程应用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优势

学生通过学习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主要仪器的操作,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检测方法。通过接受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预习、操作和实验报告。实验前要做好预习,明确目的、要求、原理、主要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因此,要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就必须在预习环节多下工夫,多想办法。

因此,我们将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点通过视频(动画)形式做成5~15分钟的微课程,通过微信或者QQ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不仅对学生的预习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验课后更好地巩固、消化实验内容,掌握实验技巧。

微课程辅助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资源,适应实验教学。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许多操作环节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例如无菌操作技术、染色法、细菌培养等。我们把基本操作技能、规范动作和实验要求采用录像、电脑动画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方便学生实验前熟悉操作,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2)有利于统一教学内容和要求。实验课因为仪器数量、实验场地的局限,常常要由多名教师辅导。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统一要求相关知识点,再制成微课程发给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的执行力,便于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3)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微课程具有网络传送的便捷与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学生可以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观看微课程,使用方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重复学习、随时学习,从而更好地回顾实验课的内容,巩固操作技巧。

3 微课程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微课程的设计流程

我们采取的是原创开发式,是指用录屏软件、摄像机等制作出微课程,微课程设计模式见图1[6]。

3.2病原生物学实验微课程的选题

首先,我们需要按照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挑选和梳理,把适合录制成5~20分钟微视频的知识点或技能点挑选出来,形成微课程的授课计划文档。其次,依据微课程授课计划,教师需要为每个微课程的教学单元制作PPT课件,以配合教学工作,并为后续工作做准备。再次,为每次课准备视频或者音频的微课程教学资源。

我们从2014年9月开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仍在不断补充与完善。目前已完成的选题包括革兰染色、细菌培养(包括细菌接种技术及不同培养基的细菌生长现象)及抗酸染色。

3.3病原生物学实验微课程的设计

以革兰染色为例,授课时长为7分40秒的微课程设计方案如下。

教学背景: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进而用以分类鉴定。

教学目标:掌握无菌操作及革兰染色方法。

教学内容:革兰染色。

重点难点:重点:无菌操作;革兰染色实验步骤。难点:脱色时间及程度的掌握。

教学切入点:细菌形态学检查法。教学方法:实验示教结合讲解。

教学过程:(1)革兰染色简介(20秒);(2)实验准备(30秒);(3)实验操作: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2分50秒),染色(3分钟),显微镜检查(20秒);(4)影响因素(40秒)。

教学总结:革兰染色在细菌形态学检查中非常重要,是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方法,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学习革兰染色操作,不仅能够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也能为临床微生物检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微课程实验教学成果

通过对沈阳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微课程实验教学,大部分学生认为微课程的视觉效果较好,知识结构清晰,长度适中,便于观看,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更好地掌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及操作技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同时本次作品“革兰染色”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4 结语

根据我们对微课程的制作及使用,认为以下几点需要重点把握:(1)选题要正确,这是微课程成功的前提,依赖于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2)课程设计方案是微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3)较好的视频、音频制作设备及后期制作技术是微课程制作的基本保证。

图1 微课程设计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程在医学教育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微课程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无论是对“教”与“学”,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参考文献:

[1]Mc Grew L A.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m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1993(7):543-544.

[2]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3]李章春,孙海波.医学高专院校病理学专业引入“微课程”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探讨[J].新校园,2014(9):31-32.

[4]沈继伟.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 (11):79.

[5]张中兴.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 (6):586-589.

[6]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46-52.

[7]杨志鸿,王燮,邹英鹰,等.微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120-121.

(*通讯作者:张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12-0004-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UPRP20140825);沈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268)的时间内制作一个PPT、课程教案或者视频,将教学知识信息最优化、最有效地传递,以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要求。

猜你喜欢
微课程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