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留守妇女心理研究及防御机制建构

2016-07-25 09:51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关键词:防御机制新农村建设心理问题

张 悦(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留守妇女心理研究及防御机制建构

张悦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流至城市,我国农村逐渐衍生出一类全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妇女,她们作为社会弱势力量,其心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影响留守妇女身心健康发展的三大掣肘主要是:心理压力倍增、安全感缺失及负面情绪疏导乏力。为研究留守妇女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家庭个人三层维度进行深入梳理。留守妇女心理问题防御机制的构建,亦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巩固留守妇女家庭稳定性等多角度出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留守妇女;心理问题;防御机制

一、相关研究述评

自改革开放以降,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推行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大量农村适龄男性劳动力涌入城市,追寻广阔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农村出现一批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她们是丈夫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务工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且外出时间超过半年或一年内累计时间超过半年,而留居家中肩负起家庭抚养和赡养义务的农村已婚妇女[1]。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我国农村目前约有8700万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妇女所占比重为54.02%,数量已超过农村留守人口一半。农村留守妇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是文明乡风和基层民主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她们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对我国农村事业发展的贡献不容小觑。然而留守妇女家庭通畅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即原本可以由家庭合力共同化解的问题,由于丈夫的外出、家庭核心结构的松动,往往被迫独自承受家庭负担。她们不仅要忍受着情感上的孤独,还要饱受各种生活压力,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双向重压直接影响到她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厘清留守妇女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建构心理防御机制一直也是学术界近年来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之一。

目前,国内学者对留守妇女的心理研究主要采取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关于定量研究,苗春霞(2016)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农村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论显示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妇女。她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文化程度低、劳动时间长、空闲时间短、婆媳关系差等[2]。顾红霞(2015)对河南省留守妇女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社会支持度越低,留守妇女心理状况越差。关于定性研究,相关文献主要将留守妇女心理问题表现、缘由、解决途径视为研究切入点[3]。许传新(2009)通过回顾国内近10年关于留守妇女的心理压力研究文献,发现农村留守妇女压力源研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03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60603.1336.008.html究起步较迟、成果匮乏,他提出应立足我国实际国情对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的本土化进行探讨,加快留守妇女心理问题防御机制建立[4];陈利(2006)阐述留守妇女坚守故土,维护家庭稳定面临诸多的生存与心理压力,加之与外出务工丈夫缺乏沟通,因此家庭矛盾重重,留守妇女负面情绪难以疏导[5]。朱桂琴(2006)指出,农村留守妇女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心里极度的压抑与苦闷,加之缺乏正常的疏解渠道,大部分留守妇女易患上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疾病[6]。黄敏、孙琼如(2007)认为留守妇女在生产劳作与家庭日常生活中扮演多重社会角色(母亲、媳妇、生产者),这容易导致角色之间产生紊乱与冲突,留守妇女若无法娴熟处理家庭内部矛盾或外在经济压力,则容易增添其心理负担[7]。叶敬忠、吴惠芳(2008)在《阡陌独舞:中国留守妇女》一书中运用大量的定量统计数据和丰富翔实的定性调查资料从家庭经济、家庭关系、社会网路、自我感受等多方面深入细腻地展现留守妇女的心理问题,并以行动者视角对留守妇女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详述[8]。窦存芳、曹琪(2010)指出,家庭压力是导致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缘由,而且它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极易造成严重创伤[9]。

在此需要突出强调的是,留守妇女阶层是我国在城乡历史发展脉络中多方因素(城乡二元分割、城乡户籍制度壁垒、城乡区域发展失衡等)盘根错节后所催生的特有民众群体,被标记上鲜明的中国特色属性。国外众多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较高、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同步,加之国家拥有严格的立法保护妇女群体利益,因而并没有出现类似于中国的留守妇女。是以,留守妇女的研究应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进程。本文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结合关于留守妇女的负面社会实例,力争全面剖析留守妇女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留守妇女心理问题防御的建构。

二、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问题之“三座大山”现状阐述

留守妇女群体经历自萌芽到形成再到如今的群体基数庞大的发展历程,展现出的群体属性趋于明朗,当前留守妇女阶层的三大心理问题也曝光于公众视野之下(见图1):

图1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问题表现情况

(一)心理压力倍增,社会越轨事件频发

压力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作用,按照心理学界较为公认的说法是:个人感受到的压力既不完全来自于客观,也不完全来自于主观,而是在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中交汇产生[10]。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男性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务工,留守妇女独自承担着家庭重任。一方面,家中农活基本以留守妇女劳作为主、老人幼儿帮扶为辅,而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对女性农民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求她们熟知农耕,更要注重生产技术与文化素养的提升,面临现代社会的变迁,留守妇女倍感压力;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留守妇女既要赡养家中老人,又要监管孩子健康成长。但留守妇女作为媳妇与公婆之间相处存在代沟,家庭矛盾频发,婆媳关系僵化。同时她们受自身文化水平局限,与孩子沟通存在障碍,家庭教育难免缺失,有待改善。在面临诸多压力时,留守妇女的孤立无援、束手无策,不堪重负的生活重担对她们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据社会新闻调查报道,2012年3月27日,四川省27岁留守妈妈唐成芳因无法忍受生活重担,先后给自己的三个孩子和自己灌下农药以求解脱;2012年4月,重庆市梁平县留守妇女郑秀伟砍杀双子,大儿因流血过多不治身亡,小儿身中百刀在院治疗。[11]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立足社会冲突论的基础上提出“安全阀”理论,他认为各种社会中都必须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可以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积蓄已久的敌对、不满情绪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12]。安全阀实际上就是为人们发泄自我不满提供一种虚拟空间,在此空间中舒缓人们的心理压力。而留守妇女携子自杀事件频频发生的背后,恰恰深刻折射出留守妇女这一弱势群体缺乏类似于“社会安全阀”的空间去释放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些触目惊心的社会事件背后更是反映出国家与社会对留守妇女的关心与爱护严重缺位。

(二)基本安全感匮缺,身心创伤恶化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指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这些层次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提高,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3]。具体来说,安全需要指的是对个人身体的有效维护,对生命财产的有力保障,以及对稳定秩序促进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农村家庭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多为俗称的“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这些势单力薄的生活群体,加之农村社会治安环境基础设置本身就较为羸弱,因此,留守妇女家庭中抢劫、盗窃、性骚扰等恶性案件在逐年递增,留守妇女家庭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安徽省临泉县白庙镇犯罪人戴庆成于1993-2009年间,强奸妇女116人,其中未遂38人,抢劫91起(基本与强奸重合),盗窃23起,该名嫌疑人侵犯目标明确:留守妇女;2012年5月20日,广西全州县公安局经过缜密侦查,成功抓获抢劫、强奸犯罪嫌疑人陆某。该犯罪嫌疑人游手好闲,行走乡村,主要是以单身农村留守妇女为“猎物”,采取持刀威胁恐吓的方式实施犯罪。[14]2016年1月陕西彬县一名24岁留守妇女刘某遭邻居强奸后服毒自杀身亡,留下四个孤苦伶仃的孩童。[15]

上述三起案件犯罪性质极其恶劣,严重侵犯妇女的基本人身权益。留守妇女的精神若长期处于高度焦虑与紧张之下,其身心健康的发展难免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尴尬处境,长此以往妇女心理疾病爆发率将会大幅上扬。

(三)负面情绪萦绕,家庭稳固度弱化

心理学对情绪的定义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映,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特定的行为。不良情绪主要是指过度的情绪反应和持久的消极情绪,常常以焦虑、抑郁、恐惧、易激怒、冷漠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16]。

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妇容易滋生负面情绪的具象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婚姻家庭的分崩离析。夫妻关系(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之一,而留守妇女长期与丈夫分居两地,相互沟通交流途径闭塞,同时农村青壮年男性融入城市,面临更多选择与诱惑,由此留守妇女婚姻极有可能出现裂痕,甚至走向离婚边缘。近几年来自基层报告显示,发生该群体的离婚案件通常占当地离婚案件的60%-80%。该数据充分表明大部分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已亮起红灯。留守妇女扎根故土,为家庭奉献毕生心血,若婚姻不幸则必然导致她们情绪波动焦躁,精神遭受巨大摧残。其次,改革春风早已深入农村,但相比于快速发展的城市,农村略显迟滞。留守妇女丈夫前往城市务工,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但留守妇女受自身文化条件与农村封闭环境的限制,与丈夫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因此,社会文化的变迁必然要求当代留守妇女摆脱传统农业女性的束缚,逐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必然给留守妇女增添诸多压力,带来绪如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心理问题成因的探讨

(一)根本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加速农村人口流动,户籍制度桎梏留守家庭发展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长期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加之城市基础设置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同时辅以乡镇企业雨后春笋式的发展,三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提供契机。自此,我国掀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涌动的人口浪潮,社会阶层分化也日益明显。社会经济的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妇女的出现。据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含预测期在城镇落户的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年均增长600万人左右,其中农业转移人口约2.2亿人。农村流动人口的逐年递增,致使留守妇女的问题愈发凸显严峻。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稳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促进我国农民持续增收成为当代农民作业的首要任务。这对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留守妇女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从农村家庭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大部分妇女愿意选择留守家庭,照料老年人及陪伴孩子成长。于此同时,家庭的生产生活重任因男性劳动力的缺席,由留守妇女独自承担,身心疲惫不堪。

1958年,我国颁布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制度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割”特征,它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城乡二元体制通过户籍制度来实现资源的配置,而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就学、就业、基础设施、医疗与社会保障不仅使农民工边缘化,同时将城市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拉开[17]。虽然国务院于2014年7月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但政策的出台到落实尚需时日,户籍制度对农村发展的沉疴无法瞬时扫敝。城乡建设地位的长期不平等,导致农村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同等良好的教育资源、家庭成员医疗卫生无法对等保障。这大幅拉低农村留守妇女家庭整体生活质量。

(二)间接助推:社会支持网络单一脆弱,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枯燥

从社会层面上分析,中国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亟待完善。社会支持是指个人可以感受、察觉或接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或协助。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政府支持系统、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系统,个人支持系统等[18]。政府、社会及社会团体属于正式支持网络,而个人关系网可归为非正式支持网络。就目前形势而言,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单一而脆弱。一方面,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总体上呈现规模偏小、紧密度较低,以强关系为主、同质化较高的特征,因此,留守妇女从中可获取资源较为贫乏。政府、社会对农村留守妇女可提供的专业服务与支持较为有限,例如当留守妇女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部分留守妇女虽清楚《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的存在,但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社会支持效果不佳。由于社会支持网络尚未健全,因而或多或少阻滞留守妇女社会支持问题的解决。如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生活困顿与情感问题难以得到社区组织的帮扶解决。

从文化领域上看,当今社会科技文化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相比于城市,农村文化发展仍比较缓慢。虽然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如2015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与体制等。但就目前形势而言,农村文化建设仍不容乐观。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文化活动开展地域不平衡,缺乏特色等。同时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群体大多数有且只能选择串门聊天、看电视等传统方式消磨时间,贫乏枯燥的农村文化生活间接导致留守妇女精神生活孤单寂寞。

(三)直接催化:婚姻家庭矛盾难以调和,留守妇女文化素质亟待提升

从家庭层面上,首先是留守妇女婚姻问题。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务工,将农村女性限制在土地和农村社区之中。农村外出男性与妻子分居两地的生活模式直接影响夫妻间的婚姻生活质量,甚至其婚姻已名存实亡,走向解体的边缘。这是造成留守妇女内心没有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同时,受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体制影响,外来务工男性进入城市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生活窘迫,只能就业却无法安家,难以真正的融入城市社会。因此,近些年来,外来农民工嫖娼、吸毒、抢劫的行为时常发生,这些负面社会行为事件直接影响留守妇女的心理状态,担心丈夫误入歧途,焦虑自身婚姻出现危机。其次是留守妇女与公婆间的代际问题及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妇女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负责农业生产,照料家庭。但在生活中留守妇女与公婆之间存在代沟,难免出现矛盾与摩擦,缺少丈夫在中间的调节,矛盾容易激化升级。另外留守妇女受自身文化素质水平限制,对子女的教育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婚姻与家庭的矛盾直接导致留守妇女产生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

从个人层面上,一方面,留守农村主要是农村妇女自身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传统的性别文化及传统的男女性别分工模式。我国传统性别文化主张“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落后思想。这一传统性别观念仍以社区舆论或农村伦理道德方式裹缚留守妇女的前进与发展,并使农村女性形成了特有的心理素质,让她们心甘情愿地为家庭奉献。同时,在传统文化性别观念的影响下,她们将“恪守妇道”及“相夫教子”视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因此,在与男性面临同样的外出就业机会时,更多留守妇女倾向“主内”。这与她们自身胆小柔弱,自卑依赖的性格密不可分。另一方面,留守妇女的丈夫长期在外工作,受到城市文明的洗礼与冲击,使他们无论在科学文化知识领域,亦或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方面,都悄然发生改变。留守妇女与其丈夫不仅生活异地,同时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差距逐渐被拉大,丈夫与留守妻子之间容易产生嫌隙,感情渐渐淡薄,婚姻极有可能解体。上述因素是导致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的直接催化剂,若内心痛楚无法得以排遣,毋庸置疑,长期以往的此种生活状态势必影响留守妇女的精神世界。

四、新农村建设下留守妇女心理问题防御机制建构

(一)宏观机制: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其经济发展形势呈现出新的增长态势。但农村男性青年依然不愿留守农村,更倾向于在外谋求发展机遇。为建构留守妇女心理问题防御机制,须从宏观经济层面出发探寻解决问题之策。根据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应加快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步伐,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理念,继续深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力度。首先,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发展的地域特点与资源优势迥然不同。当地乡镇政府应学会因地制宜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劳动力就地就业转移。同时,当地乡镇政府可大胆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与帮助,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19],从而有效实现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回转。男性外出劳动力的归乡回转或留守家乡发展,从客观上抑制了留守妇女数量的攀升,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留守妇女的心理问题。其次,当地政府可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农业女性向非农职业的转移。从长远来看,当地乡镇政府在扶持和发展本地中小企业的前提下,可利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外商投资建厂,重点发展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如生态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服装加工业,促进留守妇女“本地就业”,通过职业共同体的建设,增强其内心归属感。

2014年我国虽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但户籍制度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并非随着制度的变化而消失。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显著。因此,新农村建设更应注重弥合城乡差距,实现一体化发展,达到农村生活富裕的核心目标。所以,国家应增强对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快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投资机制,同步提升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实际报销水平,以及不断加强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学的投资力度,全方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从而减轻留守妇女的教育负担。上述举措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压力,进而减轻她们的心理焦虑。

(二)中观机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包括文化、法制与社会治安等。强化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正与新农村建设主题相符。留守妇女心理问题防御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须全社会的参与帮扶。首先,为解决留守妇女的心理问题,妇联组织和农村社区可发挥重要作用。妇联组织作为留守妇女的坚强后盾可通过村委会建立互助小组。留守妇女可通过小组平台诉说生活难题、感情困惑等,小组成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解开心头的郁结,让她们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绪与心理压力。同时,乡政府应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其目的在于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切实缓解留守妇女的心理压力,满足她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为了保障留守妇女家庭人身财产安全,各级公安部分应加强打击农村抢劫、盗窃和强奸等犯罪活动,严厉惩处不法分子,切实保障留守妇女自身利益。此外,乡政府应加强警务室建设,完善乡村治安制度,创造和谐安全的农村居住环境。最后,留守妇女在婚姻中会遇到各种法律难题,为维护农村留守妇女的合法利益,当地妇联应联系有关法律部门定期为留守妇女举办法律讲座,为她们讲解有关妇女维权的法律规章,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与援助等。

为丰富农村留守妇女文化娱乐生活,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农村文化站、体育馆、资料图书室等文体场所,搭建娱乐平台,为留守妇女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乡政府应积极鼓励她们参与各种集体文艺活动,如健身操、文体比赛、扭秧歌等。活动的参与既能有效扩大留守妇女的人际范围,又能填补她们精神的孤独,便于她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另外,乡政府可组织筹建村级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鼓励留守妇女多读多看,不断扩展自身知识面。留守妇女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不仅强化了培育子女的能力,并且缩小与在外务工丈夫的差距,其婚姻幸福感指数必然有所上扬。

(三)微观机制: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维护农村家庭稳定

提高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对于解决其心理问题至关重要。个人思想决定其行动,留守妇女应强化自身发展意识,打破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把自己从被支配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培养自身独立、自主、自信的人格特征。她们须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了解自身肩负起的责任与重担,即使处境堪忧也应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农业生产中,留守妇女为适应现代化的作业模式,可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逐步提升自身的农作能力。同时,为提高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乡政府应积极鼓励妇女参与村民自治、村务管理等政治活动,使她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最为重要的是,留守妇女应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经济独立的能力,进而最大程度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留守妇女与丈夫之间因所处环境的差异,致使他们之间的差距逐渐被拉开。为保证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的稳定性,政府可为留守妻子与丈夫之间良好沟通创造的有效机制。例如,可从法律层面对农民工家庭给予政策关怀,保证农民工享受带薪年休假和每年两次返乡、免费探亲的权利;各级政府可建造进城务工人员宿舍或者供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的廉租房,同时对于携带家属的进城务工人员发放住宿补贴和伙食补贴等。另外,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更新,夫妻之间的异地交往不会仅限于电话沟通,他们可通过不同社交软件进行交流,如QQ、微信视频通话等。留守妇女虽承受家庭重担,但其丈夫依旧是整个家庭的脊梁骨,他们应对自身的婚姻家庭负责,给予留守妻子更多关怀,维护家庭稳定。

五、总结与展望

伴随农村青壮年的外出务工,留守妇女俨然成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活动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作为留守家庭的唯一顶梁柱,肩负重任。但随着一系列关于留守妇女社会越轨事件与留守家庭社会负面新闻的曝光,留守妇女心理问题俨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重要难题。笔者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把握新农村建设中关于留守妇女发展的研究走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家庭个人三大维度深入细腻地思考留守妇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其缓解路径。综合留守妇女问题概述,唯有结合时下关于国家新农村发展政策,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发展二十字方针,深入领会要领旨意,方能为留守妇女心理问题缓解提供路径。但追究留守妇女心理问题溯源,彻底解决心理难题,则须将留守妇女的定性前缀去除,则为妇女。因此,留守妇女丈夫回归故土,重守家庭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路径,但市场经济发展大势所趋与青壮年回归乡里必然不能调和,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城乡一体化建设格局,方能巩固家庭稳定。

[参考文献]

[1]罗琼珍.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农村留守妇女知识服务研究 [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5.

[2]苗春霞,颜雅娟.江苏省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 [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56.

[3]顾红霞.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 [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4(1):48.

[4]许传新.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背景下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关于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比较分析 [J].学习与实践,2009(5):82-87.

[5]陈利.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和婚姻危机[J].甘肃农业,2006 (11):85.

[6]朱桂琴.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J].天中学刊,2006(4):136.

[7]黄敏,孙琼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及对策思考 [J].安徽农学通报,2007(2):42.

[8]叶敬忠,吴惠芳.阡陌独舞:中国留守妇女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6-83.

[9]王洪.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发展现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以黑龙江省雅尔塞镇为例[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2:12-15.

[10]马利暖,姚本先.留守妇女弱势群体心理压力研究现状与发展[J].社会心理科学,2015(5):83-85.

[11]刘琳,陈军.四川留守农妇不堪生活压力携3名孩子服毒自杀[EB/OL].腾讯网,2016-03-10.[2012-3-31].http://news.qq.com/ a/20120331/000798_1.htm.

[12]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90-197.

[13]周三多.管理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25.

[16]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 [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5.

[14]王晓飞.最高法:抢劫留守妇老幼从重判[N].2016-01-20(008).

[15]李浩.陕西留守妇女遭强奸后自杀彬县已成立调查组彻查 [EB/ OL].凤凰网,2016-03-10.[2016-1-14].http://news.ifeng.com/ a/20160114/47073554_0.shtml.

[17]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3.

[18]陈琦,何静.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研究综述:兼论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J].妇女研究论丛,2015(2):107.

[19]杨瑞如,代春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65.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16)-02-0076-07

DOI: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6.02.013

收稿日期:2016-03-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项目(14ZDB145);安徽大学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重点基金项目(ADNY201407)

作者简介:张悦(1991-),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Rural Left-behind Women'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for their Recovery

ZHANG Yue
(School of Society and Politics,Anhui university,Anhui 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As a disadvantaged social group,rural left-behind women have developed psychological problems,which has increasingly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At present,the m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mental pressure,lack of sense of security and weak counseling of negative emotions,etc.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e should break the urban and rural dual system,speed up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perfect social support system,enrich rural cultural life,improve the leftbehind women'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ir family.

Key words:new rural construction;left-behind women;psychological problem;recovery strategy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新农村建设心理问题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大学生防御机制及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