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灿灿,耿 放
(1. 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2. 第三军医大学 军事预防医学院,重庆 400038)
教育教学研究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
靳灿灿1,耿 放2
(1. 重庆师范大学 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2. 第三军医大学 军事预防医学院,重庆 400038)
运用Bond编制、路敦跃修订的中文版DSQ(防御方式问卷)对重庆大学城四所高校的在校6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总体上看,重庆市大学城的大学生大多数采用成熟的防御机制;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来源地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防御机制的运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
1.1 研究背景
1.1.1 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
自我防御机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广泛,它能帮助人们适应环境,保护自我的完整性和内部一致性。自我防御机制作为应激和健康的中介变量,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防御机制被认为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表现,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防御方式的应用习惯与情绪和行为反应密切相关,并因此影响机体内部的生理调节。但是若过分使用不良的防御机制应付生活中的冲突或挫折,将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使人易于情绪波动,缺乏对挫折和矛盾的正确认识,因此更容易借助不成熟的防御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从而陷入恶性循环。防御方式应用习惯还与社会支持、亲子关系、社会和谐、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个性特征等有着密切联系。
1.1.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的扩招和改革以及社会的高速发展带给现代大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新生适应、人际交往、职业规划、角色转变等。大学是一个转变的场所,在这里大学生由只关注分数逐渐转化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但由于在抗击挫折和冲突时的承受力不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迷茫、困惑甚至自杀。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防御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同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相比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有的过度使用防御机制,面对防御失效,不知所措。不成熟防御机制反映出个体的不成熟性,而心理的不成熟性是导致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由于缺少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方法,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容易借助非理性的不成熟防御技术。由于不成熟防御方式缺乏理性色彩,因而使用者的行为和过于简单的处世方法让人难以接受,这就使人际关系更为紧张,加重使用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成熟发展,最终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防御方式的运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2 研究意义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自我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这种潜意识中自动运用的防御并不被大多数人认识到。心理防御机制虽然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但是错误或者滥用心理防御机制会给人们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所以了解心理防御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大学生,面临着角色转换、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了解如何正确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尤为重要。
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了解自己运用防御机制的方式和特征,可以更好地思考自己的方法是不是适宜,是否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耐挫力;亦可增进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提高认识和接纳他人的能力;学会正视自己的本能冲动,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无意识中被压抑的东西,然后以社会和个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妥善地表达并满足内心的愿望,最终学会运用成熟的防御方式来面对挫折。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了解大学生运用防御机制的特点,能从宏观上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助其及时纠正,使其正确运用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研究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也能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的完善提供依据,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防御机制
S. Freud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观现实的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是一种自我保护法[1]。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属于自我的功能。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防御是自我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2]。
A. Freud整合了其父S. Freud的防御机制理论,她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她认为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摆脱不快和焦虑,控制过度的冲动行为的情感和本能欲望,以调节、压抑与外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或手段,这种自我调节方式维持内在平衡,同时又使行为表现符合外界现实的需要,这个过程最基本的表现是行为、情绪等。
Williams大学的P. Cramer教授认为防御机制是一种发生在意识层面之外的心理运行过程,其功能是保护个体免于体验过度的焦虑。根据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如果个体意识遇到了无法接受的想法、冲动和愿望,那么焦虑就会产生。在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关于防御的观念中,其另一种功能是对自己的保护——对自尊以及在极端情况下对自体整合的保护[3]。
Vaillant从应激与应付的角度来认识防御机制。他认为个体的应付方式有三种:一是帮助他人,寻求社会支持;二是主动有意识的应付;三是不由自主的个体适应机制,即防御机制。
Bond等人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描述的不仅仅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过程,也是行为,这种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内在动机与外部要求一致。他把一组表现为具体病理特征的防御机制称为防御方式。
适度地使用防御机制可以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对应激的适应[4];然而过度地使用,以致对任何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不愉快感情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的防御反应,便是病态了。
1.3.2 心理防御机制特点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是无意识的或者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防御机制是借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防御机制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通过掩饰或者伪装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可能真正的动机或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所以,它亦是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法;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适度使用。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
1.3.3 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
S. Freud最初提出有九种心理防御方式,演变到如今,已经有千百种的防御机制。个体防御机制运作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根据知、情、意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三类:(1)认知性防御:文饰、选择性遗忘、否定、幻想、自责;(2)情感性防御:退行、冷漠、投射、迁移、梦幻、过度宣泄;(3)行为性防御:固执、反向、自居。
Vaillant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1)自恋性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2)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3)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4)成熟防御机制: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幽默等。
Bond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三类:(1)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和躯体化;(2)成熟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压抑和幽默;(3)中间型防御机制:反作用形成、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同一化、否认、交往倾向、消耗倾向和期望。
2.1 研究工具
使用DSQ(防御方式问卷)经路敦跃修订的中文版本。此问卷共包括88个项目,包括比较广泛的防御行为:即从成熟的到不成熟的,每个项目均采用1~9的九级评定方法,1为完全反对,9为完全同意,被试分数越接近9说明被试更倾向于采用此种防御策略。在掩饰因子上得分越接近9说明掩饰度越小。此问卷共测量24种防御机制,分为MD1——不成熟防御机制(包括投射A、被动攻击B、潜意显现C、抱怨D、幻想E、分裂F、退缩G和躯体化H等8种);MD2——成熟防御机制(包括升华A、压抑B和幽默C等3种);MD3——中间型防御机制(包括反作用形成A、解除B、制止C、回避D、理想化E、假性利他F、伴无能之全能G、隔离H、同一化I、否认J、交往倾向K、消耗倾向L和期望M等13种);MD4——掩饰因子。
表1 有效问卷统计
2.2 研究对象
选取重庆大学城四所高校:重庆大学(大一、大二)、重庆医科大学(大一、大二)、重庆科技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重庆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共600名。
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0名被试。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1份,其中无效问卷136份,有效问卷415份。具体情况如表1。
2.3 统计方法
对收集的有效问卷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1 大学生防御机制的三个因子的差异检验
大学生在防御方式的选择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1),而且更倾向于使用成熟防御机制(5.31±0.92),其次是中间型防御机制(4.45±0.68),最少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4.00±0.91)(见表2)。
表2 大学生防御机制各因子得分(M±SD)
3.2 性别(男、女)差异检验
如表3所示,在大学生防御机制性别差异检验中发现,男女学生在投射、升华、压抑、制止、回避、假设性利他、同一化、交往倾向、消耗倾向以及MD2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相比男生更倾向于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差异极其显著;男生在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上大于女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上两者基本没有差异。
3.3 专业性质的差异检验
如表3所示,防御机制专业性质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幻想、压抑、交往倾向以及消耗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差异显著几项中,理工类学生更倾向于幻想、交往以及消耗,文史类倾向于使用压抑。在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及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中,不存在显著的专业性质差异。
3.4 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检验
如表3所示,非独生子女在抱怨、制止、假性利他、否认、MD3的使用上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成熟防御机制、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3.5 来源地的差异检验
如表3所示,来自于城镇的大学生在被动攻击、理想化的使用上都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抱怨、制止策略的运用上,农村大学生高于城镇大学生。但是在成熟防御机制、不成熟防御机制以及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3.6 防御机制各个因子上的年级差异检验
如表4所示,大学生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的运用中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并且随着年级的增加,不成熟防御机制运用的越多。在中间型防御机制的运用上,大三最多,大四最少使用。在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上,不存在年级的显著差异。
表3 大学生防御机制各策略上的差异检验(M±SD)
表4 防御机制各个因子上的年级差异比较(M±SD)
4.1 讨论
4.1.1 心理防御机制的三个因子存在差异
大学生在防御方式的选择上差异极其显著,而且更倾向于使用成熟防御机制(5.31±0.92),其次是中间型防御机制(4.45±0.68),而最少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4.00±0.91)。这与辛雅丽[5]、赵虎[6]、张荣娟[7]、陈明霞[8]等人的研究相吻合。大学生在防御机制的运用中,大多数能采用较为成熟的方式来解决自我冲突。其一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总体上趋于成熟,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成熟,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心理上基本已处于安全状态,情绪上也趋于稳定,心理达到成熟。其二是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对困境和挫折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应付能力,能够较理智地面对问题,因而防御方式的选择较为成熟。
4.1.2 心理防御机制的性别差异
大学生防御机制男女差异检验表明,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上两者基本没有差异。这与柯遵渝[10]与刘素贞[11]研究结果吻合。在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上,女生显著优于男生。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在青少年发展时期,女生比男生发育较早,心智更加成熟,在防御机制的运用上也选择了更为成熟的方式。在成熟防御机制中,女生在升华、压抑两项里显著高于男生,在幽默上也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在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中,男生的同一化、交往倾向和消耗倾向比女生多,而女生更倾向于使用回避、假性利他、制止及隔离。男生采用的方式大多指向外部,而女生则使用回避等来逃避问题。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认为: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待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因此,一个人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女性大多被放在弱者的地位,成就期望相对比较低,具有依赖男性的特征。男性多数是以强者自居,具有较高的成就期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常常以刚强和勇敢的保护者形象出现。因此,在遇到各种压力时,女性倾向于回避、理想化、寻求他人的帮助;而男性表现出抱怨、被动攻击,这样可以暂时缓解可能因事件而降低男性自尊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而且,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对男性给予了更大的期望,男性为了使自我评价与社会一般化他人的期待相统一,就寻求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御策略来弥补二者之间的偏差。女生更多地运用升华防御策略,可能是因为女性大多比较含蓄、文静、耐性和韧性较强,她们在遇到应激事件时,更能冷静地寻求较成熟的、有建设性的心理防御策略。
4.1.3 心理防御机制的专业性质差异
防御机制专业性质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幻想、压抑、交往倾向以及消耗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差异显著的几项中,理工类学生更喜欢用幻想、交往倾向以及消耗倾向,文史类倾向于使用压抑。在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及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中,不存在显著的专业性质差异。由此可见,专业性质对防御机制运用的影响不大。
4.1.4 心理防御机制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
本研究中,非独生子女在抱怨、制止、假性利他、否认、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上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各种防御策略上,可能因为非独生子女有兄弟姐妹分享有限的资源,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经常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中,为了缓解竞争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冲突,非独生子女更多地使用制止、抱怨和否认等防御策略。在不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上总体比独生子女高,但差异不显著。在成熟防御机制使用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运用的多,但差异不显著。
4.1.5 心理防御机制的来源地差异
源于城镇的大学生在被动攻击、理想化的使用上都显著高于源于农村的大学生。在抱怨、制止策略的运用上,农村大学生高于城镇大学生。这可能与生活环境有关,接触的人与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学生倾向于选择跟自己环境更融洽的防御机制。农村学生更倾向用制止,因为城市学生一般处于比较优裕的生活环境,经受磨难和挫折较农村学生少,而农村学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很早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农村学生在制止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这和陈明霞[8]、柯遵渝[10]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看来,环境对防御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成熟防御机制、不成熟防御机制以及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环境并不是影响防御机制选择的决定因素。
4.1.6 心理防御机制的年级差异
大学生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的运用中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普遍认为,从儿童到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使用防御机制越来越成熟,但是本研究发现,随着年级升高,不成熟机制反而运用得更多。研究结果与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年级、性别与来源地方差分析结果一致。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年龄上都处于青年期,他们所处的环境——大学校园又不同于任何一种别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可能面临着独特的心理冲突。在掩饰因子上高年级比低年级得分高(差异不显著),说明低年级受社会期望效应比较大,掩饰程度比高年级大,这也可能使低年级在不成熟机制的运用中,显著低于高年级。在中间型防御机制的运用上,大三最多,大四最少使用。在成熟防御机制的使用上,不存在年级的显著差异。说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和经过学习后,成熟防御机制的选用差异不明显,可以推测在进入大学前,学生已经能有效地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来解决自身冲突。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指导工作应该尤其重视高年级,特别是大四。大四压力较大,学生处在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期间,面临更多的心理冲突,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指导其他三个年级更多地运用成熟防御机制,打下基础。
4.2 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对重庆大学城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4.2.1 促进大学生了解心理防御机制
想要正确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防御机制,说到“防御”二字,就认为是不好的东西,从而不愿去接触。防御机制是潜意识中自动保护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所以常常使用错误的方式,不仅自己后悔,也伤害到别人。心理防御机制虽然有成熟与不成熟之分,但是,在非常情况下,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也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要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
4.2.2 加强大学生成熟防御机制及中间型防御机制
大学生多数能够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个人辅导的方式加强训练。在成熟防御方式的使用中,男生不如女生,所以在成熟防御机制训练中,要更加注重男生。现在许多大学存在男女比例不协调的现象,比如理工科女生少,文史科男生少,可以采取联谊的方式,让男女生有更多的交流。
中间型防御机制种类繁多,是成熟与不成熟的过渡方式,也是解决许多心理冲突有效的方式,应鼓励学生加强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学习。
4.2.3 关注大四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四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团体,面对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也是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会有更大的心理冲突。研究表明,大四更倾向于选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这点要引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注意,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强调大四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忽略其他年级,反而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打下一个心理健康的基础。
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多数能够积极运用成熟防御机制来解决心理冲突。在成熟防御机制的选择上,存在显著的男女差异,并且女生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在抱怨、制止、假性利他、否认、中间型防御机制的使用上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专业性质与来源地的差异并不明显;不成熟防御机制在年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使用越多。
男女差异、年级差异可能为影响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选择的主要因素,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评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371-372.
[2]张敏,雷开春.防御机制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6,29 (6):1403-1405.
[3]佘续祥.心理防御机制的产生与演变[J].现代中医结合杂志,2007,16(32):4812-4813.
[4]刘运合,杨伊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7(1).
[5]辛雅丽.大学生的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5):292-294.
[6]赵虎,周逸如,陈树乔,陈曲亮.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四年随访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5(4):278-280.
[7]张荣娟,李文虎,胡芸.不同自尊的大学生防御方式及其人际冲突解决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3):108-111.
[8]陈明霞,王琪,苏艳梅.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年纪、性别与来源差异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 121-124.
[9]李义安,王学臣.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健康,2005,9(44):59-61.
[10]柯遵渝.成都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04):502-503.
[11]刘素贞,刘国伟,刘向欣.医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 137-138.
(责任编辑、校对:刘玉娟)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s
JIN Can-can1, GENG Fang2
(1.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Psychology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2. College of Military Preventive Medicine,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Chinese version of Bond’s DSQ (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 revised by Lu Guo-yue was used to conduct a sample survey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ity in four colleges of 600 students. On the whole, most of the Chongqing University city college students adopt mature defense mechanism.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major, grade, origin and whether they are the only child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difference on using defense mechanism.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s
C912.6
A
1009-9115(2012)05-0112-06
2012-03-21
靳灿灿(1985-),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