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体质发展轨迹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2016-07-23 06:15苏斌原王碧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1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6年3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

苏斌原,王碧瑶,汤 哲(1.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1;.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1)



女大学生体质发展轨迹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苏斌原1,2,王碧瑶2,汤 哲3
(1.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3.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采用基于亚组轨迹模型的追踪数据处理方法对1215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体质发展测试及心理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研究,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发展轨迹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2)不同体质健康发展轨迹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耐力上升组的焦虑、抑郁和偏执水平均显著高于持续高耐力组的女大学生。研究基于具身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对大学生体质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做了论述,建议高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具体应加强耐力类项目锻炼,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对应激压力的承受力,可望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效果。

关键词: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女大学生;亚组轨迹模型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健康的发展尤其受到关注。近十几年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均显示我国学生的体质有明显下降趋势[1-3],大学生自杀、自伤和伤人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4]。面对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国内研究者针对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很少研究者关心或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理论强调在心理疾病的形成发展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而根据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思潮“具身心理学”的观点,身体状态在心理疾病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当代心理学仍至整个认知科学的一个热点话题,代表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5]。

因此,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离不开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应致力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女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的发展水平如何?其不同的发展轨迹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又将如何?这些是需要关心的问题。

运用基组轨迹模型的纵向追踪研究数据分析方法,对1215名女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的体质健康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分别构建耐力类项目、柔韧类项目和速度类项目的轨迹发展模型,对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趋势的异质性及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分析。

1 研究对象

1.1对象

样本数据来自广东省某高职院校1215名女大学生连续三年的体能素质测试和心理健康测试数据。体能素质测试由该校体育部统一组织施测,第一次施测时间为2010年10月,有效数据为1939名;第二次施测时间为2011年10月,有效数据为1807名;第三次施测时间为2013年10月,有效数据1215名。采用剔除法处理缺失数据,最终得到1215名女大学生连续三年的体

1.2工具

1.2.1体质测试指标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6]的要求测定了五项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耐力类项目(800米跑)、柔韧类项目(坐位体前屈)和速度类项目(50米跑)。

1.2.2心理健康测试指标

采用心理健康症状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该心理量表由Derogatis L.R.(1975)编制,目前在国内广泛应于精神卫生领域[7],反映被试者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人际关系敏感、恐怖以及其他等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采用李克特量表0(不是全部)到5(非常)级计分。基于研究数据,SCL-90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7。

2 方法

采用基组轨迹模型对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的发展进行分析,分别构建耐力类项目、柔韧类项目和速度类项目的轨迹发展模型。以往研究者采用的传统纵向数据分析方法,如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linear model)和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只能得出总体平均的发展轨迹,而忽略个体的异质性(heterog eneity)。近年来,随着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快速发展,诞生了基组轨迹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ing)等研究个体在发展中差异的新方法,它认为总体中存在有限个不可直接观测的子群体(亚组),该模型假设不同亚组之间的发展轨迹具有异质性,而同一亚组的个体之间具有同质性,即在发展轨迹的截距和斜率上都不存在个体差异[8-11]。基组轨迹模型最初被Nagin和Land(1993)运用于犯罪学,追踪400多名来自英国贫困地区的男性在10岁到32岁发生犯罪行为的情况,发现了无犯罪,仅青少年时期犯罪,持续性的低犯罪率和持续性的高犯罪率四个异质发展轨迹。[8-9]后来基组轨迹模型被引入临床心理学研究多种精神和心理障碍的发展,如抑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物质滥用,同时,基组轨迹模型也应用于许多其他研究,如身体质量指数和老年人生活能力的发展。

为了确定轨迹组的最佳数量,对每个项目都建立轨迹数量为1到6的模型与数据进行拟合,采用下列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估:一是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二是贝叶斯因子(B10);三是轨迹组被试占总体比例(为了保证轨迹分组和进一步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实际意义,通常要求每个轨迹组具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占总体的比例不低于0.05)[12]。此外,在确定了最佳轨迹数量后,还应当检查每条轨迹的正确分组概率,即对于每个轨迹组分别计算属于该组被试的后验概率平均值,视为对被试正确分组的概率,该值介于0与1之间,根据Nagin(2005)的建议,大于0.70的正确分组概率是可接受的标准,表明轨迹模型的分组较为准确[9]。

在确定了各项的最佳轨迹模型后,将三组最佳轨迹共同纳入模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纳入T1时间点被试者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焦虑、抑郁和偏执三个维度得分的结果进行多重均值比较,分析女大学生运动能力轨迹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采用SPSS16.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重均值比较,用SAS软件中的PROC TRAJ模块建立基组轨迹模型,外显变量上的缺失数据采用全息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在SAS中进行处理,协变量上的缺失数据通过列删除法进行处理。

3 结果

3.1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轨迹

对女大学生大一到大三体质健康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为了确定最佳的轨迹数量,分别对耐力、柔韧和速度三个项目成绩构建轨迹数量为1到4的模型,分别对不同轨迹数量的模型进行拟合评估,最终得出三类体质健康项目的发展轨迹。

3.1.1耐力

女大学生的耐力类项目发展轨迹可划分为两个轨迹组:持续中等耐力组、低耐力上升组(如图1所示)。持续中等耐力组占总体的比例为85.7%(n=1047),该组学生的耐力虽然随时间发展缓慢下降(β1=-2.71,p<0.001),但一直处于合格甚至良好水平。低耐力上升组占总体的比例为14.3%(n=168),该组学生大一时的耐力成绩很低,但在大二时快速上升,在大三时稍有下降(β2=-38.97,p<0.001)。

图1 女大学生大一到大三耐力的发展轨迹

3.1.2柔韧性

如图2所示,女大学生的柔韧性体质的发展轨迹可分为两组:持续中等柔韧组、低柔韧上升组。持续中等柔韧组占总体的比例为80.8%(n=973),该组学生的柔韧性从大一到大二时有所下降,但在大二以后稳定保持在合格水平(β2=2.62,p<0.001)。低柔韧上升组占总体的比例为19.2%(n=242),她们在大一时的柔韧性较差,但在大一到大二时快速上升,大二到大三时也有缓慢上升(β2=-20.08,p<0.001)。

图2 女大学生大一到大三柔韧类项目成绩发展轨迹

3.1.3速度

如图3所示,女大学生的速度类项目的发展轨迹可分为持续高速度组、持续中等速度组和低速度上升组。持续高速度组占总体的比例为9.0%(n=111),她们的速度类项目成绩在三年中一直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β0=78.51,p<0.001)。持续中等速度组占总体的比例为79.9%(n=968),该组与持续高速度组类似,她们的速度类项目成绩也很稳定(β0=64.49,p<0.001),只是略低于持续高速度组。低速度上升组占总体的比例为11.1%(n=136),她们在大一和大二的速度类项目成绩保持很低,但在大三时快速上升(β2=16.67,p<0.001)。

图3 女大学生大一到大三速度类项目成绩发展轨迹

3.2体质健康发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为探讨不同体质健康发展轨迹的女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将女大学生在耐力、柔韧、速度等项目上发展轨迹和其通过症状自评量表检测的焦虑、抑郁和偏执三项结果方差分析,用SPSS进行多重均值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耐力上升组女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和偏执都显著高于持续中等耐力组,低速度上升组的女大学生的焦虑显著低于持续中等速度组和持续高速度组,而低柔韧上升组的女大学生和持续高柔韧组的女大学生在焦虑、抑郁和偏执等三项检验结果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1 不同体质健康发展轨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4 讨论

4.1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轨迹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体育运动的过程不仅是身体活动的过程,更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坚韧刚毅的意志、勇敢果断的性格等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大量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的过程不仅是身体活动的过程,更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例如 Mantisen(1993)发现体育锻炼对减少抑郁症状有显著作用[13]。国内的研究也显示长期运动对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卢敏等[14](2009)研究发现体育锻炼通过缓解焦虑抑郁等调节情绪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在运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中介效应。而有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有关不同体质健康的发展轨迹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等方面相关研究还很少。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体质健康发展轨迹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耐力类项目上:耐力上升组女大学生在大一时的焦虑、抑郁和偏执都显著高于持续中等耐力组的女大学生。这反映了那些在大一时有着更多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女大学生,可能更多地通过跑步等训练耐力的运动形式来改善情绪、舒缓压力。有调查结果显示,79%的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作用是调节情绪,有高达70%认为体育运动可以缓和压力[15]。可见,大学生普遍认为跑步等运动对心理压力的缓解和情绪的调节有积极的作用,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在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耐力型运动持续时间更长,它需要锻炼者身体进行适应性改造,包括改善个体能源物质的存贮善、提高物质代谢功能和身体各运动器官的运动功能,提高心理耐受性[16]。因此,进行耐力类项目锻炼的过程,其实也是训练心理耐受力的过程,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对应激压力的承受力,从而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效果[17]。这些结果提示我们,通过体育运动特别是选择例如长跑等耐力类项目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跑步运动能培养自觉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意志品质。同时,还可培养可贵的竞争意识,使人学会超越自我;运动还可帮助摆脱心理挫折。锻炼的乐趣和群体的和谐,可冲淡心灵上失败的阴影;运动使人们的紧张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能激发人的生物潜能的释放,提高人的自我升华能力。这些心理素质对开朗性格、坚强意志和充分的自信心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4.2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在具身认知的心理学思潮下,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和体验性问题,必须关注身体素质这一长期被忽视的逻辑起点。具身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认为身体在心理认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对外在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而形成的。如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他们对身体的自我体验密切相关,青少年是基于自己身体的高矮胖瘦去比较和认识他人及周围世界的。心理实验研究发现摇头的身体动作会强化我们消极态度,而点头则会增强积极态度[18]。上下、左右、前后和远近等这些关于位置的概念都是以我们的身体为基础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的。在以身体为中心的概念上(如冷热),我们还发展出其他更如抽象的概念(如热情、冷淡等)。以身体为中心,我们把下面的远的象征为消极面(如下流、贬低、疏远),把上面的近的象征为积极面(如上座、提拔、亲密)。身体为我们提供了对世界认知最原始的概念。[19]这就提示我们,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需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和体验性。

虽然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在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体验性,但在教学过程基本还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他们更关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大而全,缺乏体验性和生动性,以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具身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是通过身体体验的方式来组织来理解更加抽象的知识。体验性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将抽象知识概念化为与自身有关的具体经验,只有这样学习才会变得更加有效[20]。这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启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动身体的记忆和原初的意识,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才能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递。

因此,我们建议高校应全面开展“身心和谐计划”,把体育运动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创造条件形成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耐力类项目运动,培养学生养成终生运动的意识与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增强合作互助的团队观念,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身心和谐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建议高校在校内全面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整合体育锻炼开展的平台和渠道,以体育课教学为基础,加强与体育课程的互动,使阳光体育成为体育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延伸与补充;规范管理各类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对其功能与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校内的广播、宣传栏、微博及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体育知识系列讲座,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开展如心理剧、心理测试、角角扮演或团体心理训练等体验性的课程活动;实施以“互动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实现从“单向传授”到“互动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觉察,自我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素平.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和肺活量15年下降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6):62-64.

[2] 张新萍,杨茜.中国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制度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1):17-20.

[3] 许舒翔,庄弼,李斌,饶纪乐.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及其实施效果[J].体育学刊,2014,21,(6): 38-42.

[4] 苏斌原,张洁婷,张卫,等.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313-322.

[5]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10.

[6] 袁筱平,卢辉,乔夼.《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修订研究[J].教学参考,2014,32,(20):158-159.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8] Nagin, D. S. Analyzing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a semiparametric, group-based approach[J]. Psychological methods, 1999, (2):139.

[9] Nagin, D. Group-based modeling of development[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 Nagin, D., Land, KC. Age, criminal careers, and population heterogeneity-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a nonparametric, mixed poisson model[J]. Criminology, 1993, (31):327-362.

[11] Dekker MC, Ferdinand RF, Van Lang NDJ, Bongers IL, van der Ende JD, & Verhulst FC.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late adolescence: gender differences and adult outcome[J]. Child Psychology Psychiatry, 2007, (48):657-666.

[12] Ehrenreich, H., Nahapetyan, L., Orpinas, P., & Song, X. Marijuana use from middle to high school: co-occurring problem behaviors, teacher-rated academic skills and sixth-grade predictor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14, (1):1-12.

[13] Mantisen, E.W. Therapeutic implication of exercise for clinically anxious and depressed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93, (24):185-199.

[14] 卢敏,殷恒婵,薛红.情绪在运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51-56.

[15] 王左丹,李江雪,苏斌原.心灵之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6] 李浩浩,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7] 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87-90.

[18]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12):1306-1327.

[19]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53-161.

[20] 麻彦坤.心理隐喻的变迁与心理学的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25-30.

中图分类号:G647.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14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述情障碍特点及十二步骤康复训练方法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干预”(2013JK045),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项目“大学生自杀风险的识别及其影响机制的追踪研究”(15SK15)。

作者简介:苏斌原(1981-),男,广东怀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素质测试数据,样本在第一次施测时间的年龄为19.80±0.84。心理健康测试数据由该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入学时2010年9月进行,由学校组织在计算机中心通过联网电脑统一施测。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of Physic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College Girl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SU Bin-yuan1,2, WANG Bi-yao2, TANG Zhe3
(1.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 Research Cen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2.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uses 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ing to examine the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three types of physical health, i.e., endurance, flexibility, speed, of 1215 college girls as well as their mental health statu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re are distinct heterogeneous subgroup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health in college girls;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between college girl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health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girls with Low increasing endurance showed higher level of anxiety, depression and paranoididefition than girls with moderate stable enduran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mbodied cognition, we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in college girls. We suggest that the mental health cours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college girls; 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ing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分析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