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2016-07-22 03:13隋菱歌殷树友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

隋菱歌,殷树友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长春 13002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隋菱歌,殷树友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教务处,长春 130022)

摘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平台+模块”基本框架及制订与执行管理等方面论述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方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以培养适应国家人才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经济、技术、管理、服务等第一线要求,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1-2],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健全的体魄。

1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1)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努力吸收借鉴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成果。

(3)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4)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5)加强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实验、实习、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国家人才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用人需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用人需求多样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处理好职业岗位需要与学生素质意愿、职业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3]。

(2)坚持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专业基础雄厚、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强健体魄。

(3)突出针对性和适应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实际进行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以一专多能为目标,兼顾学生继续深造提升、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

(4)“课证岗赛”相结合,体现整体优化。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培养本专业合格“双证书”毕业生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着力点,以学生技能竞赛为促动,立足教学全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与整合的力度,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5],保证和明确实践、实训的时间和内容,集中实训的课程要单独设置,确保学生累计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从事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门技能。

(6)突显创新和办学特色。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优化和培养过程设计相结合,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模式创新和课程教学内容开发,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具有高等职业院校特色的教学体系。

图1 “P+M”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

3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

按照“P+M”的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如图1和表1所示),其中“P”即平台(Platform),包含三大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M”即模块(Module),包含六大模块:综合素质课程模块、专业融合课程模块、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模块。其中,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模块渗透于其他五个模块,教学形式涉及课内必修、线上选修、线下选修、理实一体、综合实践以及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

表1 “P+M”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布表

3.1通识教育平台

(1)综合素质课程模块及学分。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经济应用数学”(4学分),“大学英语”(8学分,2个学期),“体育”(6学分,3个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4学分),“应用文写作”(3学分),“军训与军事理论”(1学分),“就业创业指导”(1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2个学期),“IT技能提升”(4学分,各专业从4门备选课程 “Access财经数据处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中选择1门)。该模块学分控制在40学分左右,采用统一兼顾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并逐步推行考核方式的改革。

(2)人文素质网络选修课程模块及学分。为拓展学生素质与能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等而开设的线上选修课程。课程方向集中在健康与安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等人文素质方面,每门课程原则上1~3学分。各专业从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角度出发,从我校百余门尔雅资源库中挑选适合本专业的20门左右课程推荐给学生,形成本专业的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模块,要求每名学生从中选择7~9学分。

(3)专业融合课程模块及学分。为增强学生专业融合及拓展能力,彰显个性与特长等而开设的线下选修课程。共分为5个子模块,涵盖金融、会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人文基础、法律基础、职业规划等课程方向,旨在专业交叉与融合及拓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和素质培养,每门课程1学分,要求学生从每个子模块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总共选择5~7学分。

3.2职业能力培养平台

(1)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及学分。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构建应体现“课证岗赛”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在课程排设上应尽量做到课程整合模块化和专业项目化,应邀请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起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在70学分左右。

(2)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及学分。为了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应不少于27周,其中第一至第五学期各安排共不少于10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每周安排30学时;第六学期顶岗实习13周,毕业论文4周。同时,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模式,加大课内实践,从总体上保证实践学时比例在60%左右。学生专业综合实践学分不得少于21学分。

(3)落实“双证制”,至少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3.3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

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教育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涵盖综合素质课程模块、人文素质网络模块、专业整合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教学形式涉及课内必修、线上选修、线下选修、理实一体、综合实践以及素质拓展等,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四个环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除此以外,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鉴定、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各类课外科技活动获奖以及发表论文、作品等,经本人申报,相关部门认定,可核计奖励学分。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奖励学分计入专业融合课程学分,其余项目奖励学分计入人文素质网络课程学分,同一项目计最高分一次。奖励细则由教务处牵头系部等相关部门制定、发布、认定。

表2 创新与素质拓展计划表

4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执行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及相关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执行管理按照如下程序进行:

(1)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前期调研、专题讨论和征求意见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经各教学单位广泛讨论,由教学工作委员会批准执行。

(2)各专业由专业带头人(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各专业骨干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格式和要求,形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

(3)通识教育课程由教务处在听取各教学单位意见基础上统一确定;专业、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安排由各教学单位研究确定。

(4)教务处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进行审核和综合平衡,各教学单位根据审核意见进行修改,并最终提交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执行。

(5)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审定批准后,由教务处负责统一编印,并组织实施。为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经审定批准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得任意更改,必须严格执行。确实需要进行调整时,必须在实施计划的前一学期由各系部向教务处提出申请,填写“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审批表”,经教学工作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6)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跟踪回馈调研,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和毕业后跟踪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1]王书华,杨有振,卫博.地方高等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4):1-7.

[2]王伟廉.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问题的思考[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4):1-3.

[3]张丹丹,贾忠革.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求[J].职教通讯,2015年(14):30-32.

[4]刘晓.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职教论坛,2014(1):43-48.

[5]李明宇,刘伯霞.基于职业技能大赛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4(8):33-35.

[6]韩邦兴,陈存武.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12):2756-2757.

责任编辑:张晓辉

Making of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SUI Lingge,YIN Shuyou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s a goal of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making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this goal by keep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in talents training mod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scheme of talents s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s, basic framework of "platform+module" as well as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ing management of the talents training scheme.

Keywords:talent training schem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6-01-16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4539)2014.6;吉林省教育厅(2014ZCY187)

作者简介:隋菱歌(1975-),女,吉林农安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网络编程与计算机建模仿真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6-0063-04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
基于精益管理理念的汽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