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野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

2016-07-20 08:26吕玲娣
关键词:姻亲血亲

吕玲娣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齐东野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

吕玲娣*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要:亲属称谓是人们在家庭内部和亲属往来中相互关系的标记,用以别长幼、分尊卑和辨亲疏。《齐东野语》作为宋人笔记名著之一,其亲属称谓语数量众多,这些亲属称谓语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符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家庭、亲族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齐东野语;血亲;姻亲;称谓语

笔记,又称“漫录”“随笔”,杂记体之一。笔记大都出自当时的文人之手,涉及的范围和生活面广,用的基本上是文言,但口语色彩较强,作者并不刻意为文,而随手记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王瑛在《唐宋笔记语词汇释》前言中指出,所谓“笔记”或“笔记小说”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其内容和形式都相当驳杂,除了考据辨证之类的学术文字以及记载历史琐闻和掌故的稗官野史之外,还包含“残丛小语”式的故事传说和一定数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1]。唐宋时期,笔记已进入成熟阶段,宋代周密所著笔记小说《齐东野语》是宋人笔记中的代表之作,成书于1291年,共二十卷,书中所记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很多可补史籍之不足。《四库全书总目》如是评价:“以《齐东野语》名,本其父志也。中颇考证古义,皆极典核。而所记南宋旧事为多。”如“李全始末”“端平入洛”“二张援襄”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本文将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王琪在《上古汉语称谓研究》中提到:“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而确定的家庭成员及与家庭成员有关联的亲戚的称谓,它包括血亲和姻亲。”[2]据此,我们将《齐东野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分为血亲称谓语和姻亲称谓语进行分类考察,并对其中若干个特殊的称谓语进行训释。

一、血亲称谓

血亲是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齐东野语》中血亲称谓约有107个,分别是:

(一)对长辈的称谓

1.父系亲属的称谓语

《齐东野语》中父系亲属的称谓语共计35个,其中关于祖先的称谓有“世祖、先祖、烈祖、祖宗、父祖”5个,曾祖父的称谓只有“曾大父”1个,祖父的称谓有“祖父、大父、祖”3个,祖母的称谓有“祖母、太母”2个,父之伯父的称谓有“伯祖”1个,父之叔父的称谓有“族叔祖”1个,父亲的称谓有“父、慈父、生父、大人、家君、爷、翁、后父、先人、先子、先君、先君子、皇考、烈考”等14个,父之兄弟的称谓有“伯父、叔、季父、仲父、族伯、族叔”6个,父之姐妹称谓有“姑、堂姑”2个。下面将父系亲属各个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列表如下:

表一

父70次  慈父1次爷1次  翁1次先君8次  先君子3次叔3次  仲父1次姑2次  堂姑2次

(1)大父

大父独逃空谷,昼伏宵行。(卷十二,221页)

“大”通“太”,清江沅《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大父”一语是对祖父的敬称,《汉书·郑当时传》:“知交皆大父行。”唐颜师古注:“大父,谓祖父也。”“大父”这一称谓首见于先秦,如《韩非子·五蠹》:“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后代皆有沿用,如晋葛洪《西京杂记》卷六:“说其大父为广川王中尉,每谏王不听,病免归家。”唐韩愈《昌黎文钞卷十三·墓志铭》:“大父巨敖好读老子、庄周书,为太原晋阳令。”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二十:“除夜,康节先公一下侍立左右,伯温方七岁,大父钟爱之,亦立其旁。”清刘大櫆《阮君墓志铭》:“然吾父痛先大父之早卒,大母之苦节。” 今广东潮州、汕头等地区仍称祖父为“大父”,翁辉东《潮汕方言·释亲》:“男子称父之父为大父。”

(2)太母

傅伯寿草《立后制》有云:“洪惟太母,念我文孙。美其冠于后庭,俾之见于内殿。”盖纪实也。(卷十,175页)

“太母”是宋代对祖母的称呼,有时专指帝王的祖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太母,祖母也,犹谓祖为大父。熙宁、元丰间称曹太后为太母。元祐中称高太后为太母,皆谓帝之祖母尔。”亦作“大母”,《汉书·文三王传》:“梁平王襄,母曰陈太后,共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唐颜师古《汉书注》:“师古曰:大母,祖母也。共王即李太后所生,故云亲祖母也。”后代亦有沿用,如《旧唐书·宪宗皇后郭氏传》:“后历位七朝,五居太母之尊。”明汤显祖《岭春赋序》:“至十余岁,补弟子时,常卧其肘。以是外出夜梦,常惟梦太母耳。”清欧阳厚均《先祖先祖妣焚黄祭文》:“惟我太父太母昔在乾隆年间以先考之贵,曾拜儒林即太安人之命。”

(3)先子

及先子守临汀日,钤下一老兵素愿谨,忽垂泣请告曰。(卷四,67页)

“先”是对已去世者的尊称,《论衡·四讳》:“死亡谓之先。”“先子”是指亡父,《国语·楚语上》:“二先子其皆相子。”三国韦昭注:“二先子,谓椒举之父伍参,声子之父子朝也。”又《孟子·公孙丑上》:“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清焦循注:“称‘先子’者,谓父,非谓祖父也。”“先子”常用于自称已去世的父亲,如宋梅尧臣《酒病自责呈马施二公》诗:“我无文章留,何可事悲觞,况承先子戒,宜不着口尝。”明都穆《听雨纪谈》:“今人称先子先君先人为父。”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吾先子之得兄也,年三十有七。”

(4)家君

昱曰:“家君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卷九,156页)

“家”是谦辞,对别人称说自己亲属中的长辈或年长者。“君”,《说文》:“君,尊也。”《周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此处“君”指父亲。“家君”即家父,是旧时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谦称,清周鲁《类书籑要》:“自称父曰家君、家大人、家尊、家严、老父。”清梁章钜《称谓录》卷一《对人自称其父·家君》:“《西京杂记》:成帝好蹴踘,群臣以为劳体,非至尊所宜。帝曰:‘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棋以献。注: 家君,歆 (刘歆) 谓向 (刘向) 也。”“家君”谦称父亲历代皆有运用,如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袁隗妻》第七十四回:“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诉。家君获此,固其宜耳。”唐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宋刘辰翁《水调歌头》:“见说东厢诸少,正拥家君胜会,二八舞歌钟。”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八回:“且请少坐,待家尊出来相见了时,却得相烦告诉。”

2.母系亲属的称谓词

《齐东野语》中母系亲属的称谓词共计18个,其中关于外祖父的称谓有“外大父、外祖”2个,母亲的称谓有“母、老母、生母、慈母、娘子、娘、母夫人、令堂、先妣、养母、后母、继母”12个,母之兄弟称谓有“元舅、舅氏、舅、诸舅”4个。下面将母系亲属各个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列表如下:

表二

(1)娘子

子以书白云:“有如吝小费,则大人承事,娘子孺人,辽乎邈哉!” (卷十三,246页)

娘,《玉篇·女部》:“娘,女娘切,少女之号。”假借为母亲,《古今韵会举要·阳韵》:“娘,母称曰娘。”唐宋时用“娘子”指母亲,为古方言。如唐牛肃《纪闻》:“昏后,休贞醒,绕床有声曰:‘哥哥去娘子。……其岁,休贞母卒。”唐裴矩《书仪》:“与妻书某状通几娘子足下,于礼亦似未妥。”宋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一:“古人谓父为阿郎,谓母为娘子。故刘岳《书仪》上父母书称阿郎娘子。”但“娘子”一词所表“母亲”义在后代逐渐消失,主要指称“妻子、主母、年轻女子”义,故清梁章钜《称谓录》卷二云:“[娘子]温公《书仪》:‘古称父为阿郎,母为娘子。’《恒言录》云:周必大《茶山启殡祝文》称‘皇妣安人王氏,二十七娘子。’此称其母为娘子,然殊不庄重,故后世罕用之。”

(2)母夫人

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姪。(卷一,17页)

“母夫人”应为“母”和“夫人”二词组成的一个复合词。“母”,甲骨文字像女子双膝下跪,两点如乳。许慎《说文解字》:“母,牧也。从母,像怀子。”故“母”有“牧”即养育一义,从而形成“母亲”这一称谓,如《诗经·邶风》:“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夫人”是妇人的尊称,如《史记·刺客列传》:“市行者诸众人皆曰:‘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母夫人”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该词首见于汉代,如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立太子同,是为庄公。庄公母夫人因留齐,不敢归鲁。”后代常见,唐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公讳仲舒,字弘中。少孤,奉母夫人家江南。”宋张孝祥《高侍郎夫人墓志铭》:“侍郎薨时,子长尚幼,凡子长学行卓然,能自揭立不坠其家声,母夫人实教之。”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谈异一:“宋宪使荔裳(琬)幼失恃,每忆母夫人形容,辄泣下。”“母夫人”亦作“母君”,如宋范仲淹《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今殿中丞致仕,母君随居鄠郊。”又“后感母君之言,僶俛一进,遽以不寿”。

(3)舅氏

又尝闻舅氏章叔恭云:昔倅襄州日,尝获试针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卷十五,251页)

“舅氏”是亲属关系字“舅”后附加上“氏”而构成。“舅”是对母亲兄弟的称呼,《尔雅·释亲》:“母之昆弟为舅,母之从父昆弟为从舅。”《说文·男部》:“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礼仪·丧服》:“舅,传曰:何以缌?从服也。”汉郑玄注:“舅,母之昆弟。”“氏”附加在“舅”之后是标明“舅”为外姓,原属何家族,《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唐孔颖达疏:“谓舅为氏者,以舅之与甥氏姓必异,故《书》《传》通谓为舅氏。”宋朱熹集传:“舅氏,秦康公之舅,晋公子重耳也。”“舅氏”是称呼自己母亲的兄弟,即指舅父。清郝懿行《证俗文》卷四:“舅曰舅氏,母曰母氏,并见《诗经》。”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二:“若称舅氏为舅父,则史记已有之。称外舅为丈人,外姑为丈母,则柳子厚文已有之。”此种称谓历代皆有运用,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唐李康乂《资暇集·渭阳》:“徵舅氏事,必用渭阳,前辈名公,往往亦然。”清刘大櫆《祭舅氏文》:“维年日月,刘氏甥大櫆,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舅氏杨君稚棠先生之灵。”

(二)对平辈的称谓

《齐东野语》中对平辈的称谓共计16个,其中关于兄弟的称谓有“兄、长兄、次兄、哥、哥哥、大哥、三哥、三十哥、君兄、后兄、弟”11个,姐妹的称谓有“姊、皇姊、妹、女弟”4个,姑之子的称谓有“表弟”1个。下面平辈亲属各个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列表如下:

表三

(1)哥哥

庆福至榻前云:“哥哥没甚事?”福云:“烦恼得恁地。”(卷九,162页)

“哥哥”即兄长,是对同辈男性的称呼。“哥”字,《说文·可部》:“哥,声也。从二可。”清段玉裁注:“此义未见用者,今呼兄为哥。”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卷二:“俗呼兄为哥哥……《广韵》云:‘今呼兄为哥。’唐明皇称宁王为大哥,是则以之称兄为最古矣。”清翟灏《通俗编》卷四《称谓》[兄弟]条:“(元典章)军户替补条亦有哥哥兄弟孩儿每语。(按)俗以兄弟二字并呼其弟,据文兄弟上先言哥哥,则此呼元时已通行上下也。”综上可见,“哥”原为歌咏之义,唐代以后用“哥”或“哥哥”来称呼兄长,唐宋代笔记小说中已有运用,如唐李复言《续玄怪录·苏州客》:“方对食,太夫人忽眼赤,直视贯词,女急曰:‘哥哥凭来,宜且礼待,况令消患,不可动摇。”宋庄绰《鸡肋篇》卷中:“但仆元祐间诗赋登科,靖国中宏词入等,尚之唤作哥哥,补之呼为弟弟。”

(2)女弟

侂 胄母,宪圣女弟也,其妻又宪圣女姪,最为亲近。(卷三,40页)

“弟”,甲骨文字像树干上缠绕着绳索,商承祚认为是“梯”之初文,引申为次第,后假借作“兄弟”的“弟”。“弟”本指对兄而言的同辈后生的男子,《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如《史记·五帝本纪》:“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先秦时期也称妹为“弟”,如《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女弟”即指妹妹,《尔雅·释亲》:“夫之女弟为女妹。”宋邢昺注“女弟”:“今谓之女妹是也。”《说文》:“妹,女弟也。”清徐时栋《烟屿楼笔记》:“即如称谓,一端称男子曰兄弟,称女子曰姊妹。而苟以兄弟称姊妹,则必曰女兄、女弟。”历代文献皆见,《战国策·楚策四》:“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史记·佞幸列传》:“延年女弟善舞。”《汉书·苏武传》:“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宋黄庭坚《送薛乐道知郧乡》诗:“双鬟女弟如桃李。”清严可均《全后魏文》卷四十一:“虑兄弟五人,并各幼稚。虑身居长,今年十五,有一女弟,始向四岁,更相鞠养,不能保全。”

(三)对晚辈的称谓

《齐东野语》中对晚辈的称谓共计38个,其中关于儿子的称谓有“子、宗子、长子、次子、第十三子、孝子、稚子、爱子、小子、庶子、诸子、儿、儿子、小儿、男”15个,女儿的称谓有“子、女、女子、帝女、次女、第六女”6个,兄弟之子的称谓有“姪、子姪、犹子、长姪、次姪”5个,兄弟之女的称谓有“女姪”1个,姐妹之子的称谓有“甥”1个,姐妹之女的称谓有“外甥女”1个,儿子之子的称谓有“孙、长孙、元孙、次孙、世孙、文孙、诸孙”7个,儿子之女的称谓有“孙女”1个,儿子之孙的称谓有“曾孙”1个。下面将晚辈亲属各个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列表如下:

表四

(1)宗子

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卷一,17页)

宗者,族也。“宗子”本指“承宗之子”或“群宗之子。”在古代严格的宗法制度中,同一个祖宗的嫡系继承为大宗,其他的皆可为小宗。“宗子”即指大宗的嫡长子,因嫡长子承大宗,族人兄弟共尊嫡长子,故称宗子,《诗·大雅·坂》:“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毛传:“宗子,谓王之嫡子。”汉郑玄笺:“宗子,王之適子。”(“嫡”,古作“適”。)《礼记·丧服经传》:“丈夫妇人为宗子。”汉郑玄注:“宗子继别之后,百世不迁,所谓大宗也。”清梁章钜《称谓录卷六·长子》:“宗子,为大宗长嫡,非通言小宗也。与寻常长嫡不同。”“宗子”亦泛指嫡长子,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一友曰:‘公非宗子,神所依之至,在六完老先生所,若公复奉一主,是神有二矣。此礼,唯长房子得行,公奔走可也。’九叙拜而谢之。”

(2)犹子

后会其犹子宪使起畏义立,复询颠末书之。(卷七,129页)

“犹”如“同”,是相似、相同之意。“犹子”指如同自己之子,是古人对兄弟之子的称呼,即指称侄子。《礼记·檀弓上》:“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故“犹子”本指在丧服方面,对兄弟的儿子和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后因称兄弟之子为“犹子”,也称“从子”“侄子”。宋代市语亦称侄为“犹子”,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续集·绮谈市语·亲属门》:“侄:犹子。”清梁章钜《称谓录·父之兄通称》引《朱子语录》:“今人以侄为犹子,亦可以先生为犹父矣。”“犹子”指侄子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如南朝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太祖高皇帝笃犹子之爱,降家人之慈;世祖武帝情等布衣,寄深同气。”宋文天祥《寄惠州弟》诗:“亲丧君自尽,犹子是吾儿。”清冯桂芬《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先生少孤,事母孝。敦友爱,抚犹子如己出。”今河北清苑、甘肃镇原等地仍称侄子为“犹子”,1934年《清苑县志》:“礼称兄弟之子曰犹子。”1936年《镇原县志》:“弟子称师,可云犹父,师称弟子,可云犹子。今人称兄弟之子曰犹子,义本于此。”

二、姻亲称谓

姻亲是指由结婚而形成的亲属关系,《齐东野语》中的姻亲称谓共计有28个。男性配偶的称谓共6个,其中关于丈夫的称谓有“夫、故夫”2个,女儿配偶的称谓有“壻、帝壻、东床”3个;男性配偶亲属的称谓只有关于夫之母的称谓“姑”1个。女性配偶的称谓共20个,其中关于妻子的称谓有“妻、妻子、老妻、夫人、内、内子、安人、孺人、室、姬、元姬、宠姬、爱姬、家姬、妾、侍妾、小妇、前室、别室”等15个,兄之妻子的称谓有“嫂、长嫂、若嫂”3个,儿子配偶的称谓有“妇、子妇”2个;女性配偶亲属的称谓只有关于妻之父的称谓“外舅、妇之翁”2个。下面将姻亲各个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列表如下:

表五

(1)室

我室年尚少,儿女皆童顽,四海无置锥,飘流倍悲酸。(卷十一,193页)

“室”从宀,从至,宀指房屋,至指到达,表示人所到达、休止之所,本义为居室、内室。《韩非子·难三》:“管子曰:‘言于室,满于室;言于堂,满于堂。’”妻子一般居住在内室,故引申指妻子。《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东汉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唐孔颖达正义:“壮有妻,妻居中室,故呼妻为室。”西晋陆士衡《赴洛诗》:“感物恋堂室。”《文选》唐刘良注:“堂谓母,室谓妻。”用“室”指代妻子这一称谓历代沿用,如《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四:“李氏自号易安居士,赵明诚德夫之室,李文叔女。”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我有室矣。”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四:“顺治初,京师有卖水人赵逊者,未有室,同辈醵金谋为娶妇。”

(2)元姬

少间,公元姬林夫人因扣之,公曰:“勿轻此子,异日当据我榻也。”(卷十八,335页)

“元姬”应为“元”加“姬”构成的词。《尔雅·释诂》:“元,首也。”宋朱熹《诗经集传》:“元,长也。”“姬”,相传为黄帝之姓,《白虎通·姓名》:“姬,姓也。”古代称帝王的妃妾,《集韵·之韵》:“姬,妾称。”《广韵·之韵》:“姬,王妻别名,本又音基。”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元姬”应指仅次于正妻的妾,在妾中排在首位。后代亦有用例,如明李祯《剪灯余话》卷四:“恭维震泽新婿郎君,华阳元姬淑女,早钟间气,夙孕真姿。”明胡应麟《玉壶遐览》卷二:“左华九成夫人姓范名定英,右宾元姬姓赵名约罗。”清俞正变《癸巳类稿》卷二:“武王五男二女,元姬妻胡公,王姬宜为媵。”

三、并称

并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某种平行关系或至少某一点有着一定联系的人的称谓中各取其一组合而成的一种称谓。《齐东野语》中的并称共计33个,其中关于长辈的并称有“父母”“伯父母”“叔父母”“舅姑”“妻之父母”5个;平辈的并称,包括兄弟的并称“昆弟、昆仲、兄弟、弟兄、义兄弟、外兄弟、诸兄弟、妻之兄弟”8个,夫妻的并称“夫妇、结发夫妻、家室”3个,妻妾的并称“妻妾”1个,哥嫂的并称“兄嫂”1个;晚辈的称谓有子女的并称“男女、儿女、子女”3个;差辈的并称有“祖孙”“父子”“父兄”“父母兄嫂”“子母”“子孙”“母妻”“妻子(妻子和子女)”“妻儿”“姑姪”“姪娣”“妻之父母兄弟”12个。下面将并称中各个称谓语的使用频率列表如下:

表六

(1)外兄弟

监杂卖场赵汝谠与梦龙为外兄弟,知其事。(卷三,46)

“外”是指异姓的亲戚关系,即女子出嫁之后所形成的亲属关系,如母亲、姐妹或女儿等方面的亲戚,唐杜佑《通典》卷六十八:“异姓之亲通谓之外。”“外兄弟”一般指姑表兄弟,与“内兄弟”相对而言。《仪礼·丧服》:“姑之子。”汉郑玄注:“外兄弟也。”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七十七·服制门:“正服:为姑之子(谓外兄弟、姊妹)。”明邱濬《大学衍义补》卷五十三:“朱子语类云:‘舅子谓之内兄弟,姑子谓之外兄弟。’”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七:“仪礼:姑之子称外兄弟,舅之子称内兄弟。”但古时亦用“外兄弟”称呼舅、姨表兄弟。《士丧礼》:“外兄弟在其南。”汉郑玄注:“外兄弟,异姓有服者。”唐贾公彥疏:“舅之子,姑、姊、妹、从母之子等,皆是有服者。”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山堂肆考云:‘两姨之子谓之外兄弟,姑舅之子谓之内兄弟。’已与郑说微异。”今西南官话、湖南临武话中“外兄弟”指妻之兄弟或内兄弟。

(2)男女

而东坡《谏用兵之疏》云:“至于远方之民,肝脑涂于白刃,筋骨绝于馈饷,流离破产,鬻卖男女,薰眼折臂,自经之状,陛下必不得而见也。”(卷一,9页)

“男”指儿子,《玉篇》:“男曰儿,女曰婴。”《广雅·释亲》:“儿,子也。”唐韩愈《考功员外卢君墓表》:“男三人。”《河南少君李公墓志铭》:“公之子,男四人。”清梁章钜《称谓录》卷六注:“此皆称子曰男也。”“男女”即指儿女。《史记·龟策列传》:“夫妻男女,赋之田宅,列其室屋。”唐《维摩诘经讲经文》:“父母系心最切,是腹生之子。……回干就湿,恐男女之片时不安。”宋王安石《金华县君吴氏墓志铭》:“夫人生男女十人,卒时,子辅国、子端和其女子七人皆已卒。”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叨叨令】:“为父母呵,男女皆可尽人之孝。”今上海崇明、江苏丹阳、浙江温州等地仍将子女或儿女称为“男女”。

综上,作为宋人笔记名著之一,《齐东野语》中亲属称谓语数量众多,共计135个。这些亲属称谓语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符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家庭、亲族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此外,中国封建社会家族宗法制度森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从《齐东野语》中亲属称谓语的运用情况来看,外姓称谓语少见,如母之母、母之姊妹、父和母之兄弟姐妹配偶、弟和妹之配偶、妻之兄弟姊妹配偶等称谓皆没有出现,这一方面反映了直系与旁系、宗族与非宗族的界限分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1]王瑛.唐宋笔记语词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35.

[2]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9.

[3]许秋华.九部宋人笔记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朱傲蕾.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词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陈璧耀.“哥哥”从何而来[J].咬文嚼字,2014(01):22-24.

[6]文雯.《敦煌变文集》中的“孃 ”和“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1):104-108.

[7]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吕玲娣.《红楼梦》女性称谓词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

学报,2011(05):17-23.

The Study of Relative Appellation Terms in Qi Dong Ye Yu (齐东野语)

LV Ling-d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Abstract:The relative appellation terms are the tag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and relatives. These relative appellation terms can distinguish old and young, superior and inferior, close and distant. As one of the classic during The Notes of Song Dynasty, the relative appellation terms in Qi Dong Ye Yu are numerous. They are not only the calling sign, but also reflect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ies and members of the same clan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se relative appellation term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social culture of Song Dynasty.

Key words:Qi Dong Ye Yu; bloodrelative; affinityrelative; appellation terms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2-0054-06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13

*收稿日期:2015-12-25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4SK012);安徽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训诂学”课程。

作者简介:吕玲娣(1979-),女,安徽巢湖人,硕士研究生,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姻亲血亲
留在祠堂上的灰塑艺术
论我国禁婚亲制度的完善
一个满族家庭的生存理性
海宁清代藏书传承及其姻亲关系初探
列宁美学与毛泽东美学的“血亲”关系
论法律应禁止直系姻亲结婚
云计算、SOA:“姻亲”还是“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