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称谓语看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2016-11-09 08:10尹立辉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地位女性变化

称谓语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而社会地位则是通过其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所决定的。传统女性由于自身以及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思想等原因一直处于被压迫地位。五四运动后,呼吁个性解放,倡导男女平等,加之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女性的思想也渐渐开放起来,不再仅仅囿于家庭而开始走向社会,利用自身所学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本文拟就从社会称谓语的不断变化上解析女性社会的地位所发生的转变。

【关键词】称谓语;女性;社会地位;变化

语言是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它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并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意识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对语言本身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语言又能反过来影响思想和意识文化的发展。反映在称呼方面就是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称谓语。现在我们仅就女性称谓语变化看看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变迁。

1 由亲属性的称谓语看女性地位的变化

亲属性称谓语反映了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累积的审美观、宗族观,也反映出中国女性地位的演变。

1.1 嫁为人妇后的称谓体现了女性人身的依附关系

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主要是劳动者的生产者,地位低下。男性尊称妻子为“贤妻”、“贤内助”、“贤妻良母”等。但这些尊称的弦外之意是妻子是属于丈夫的,是社会对女性顺从性存在价值观的定位。究其原因是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至深,女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地位低下,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意识和人格,不能像男人一样自由地走出社会,加上从小受封建教育的影响,受三从四德的束缚,只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从婚后对她们的称呼来看,基本使用“夫姓+氏”的模式,如章氏、季氏、周氏等,或者是按夫君“官位+夫人”来称呼,如中侍郎夫人、宰相夫人等。而平民的称呼就更加随意了,除了使用“夫姓+氏”以外,就是“丈夫的名字+亲属称谓”,直至近现代社会。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姓什么叫什么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中人是卫家山的,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是姓卫了”,祥林是她丈夫的名字,这样小说的悲剧色彩也就更加浓厚了。女性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1.2 丈夫对妻子称谓的变化透漏了女性的地位由不对等到平等

过去,女性因为经济、社会地位和男性的不对等,妻子总被丈夫称为“家里的”、“屋里的”等,现在这种称谓正在慢慢减少。而“拙荆”、“贱内”、“糟糠”等体现出对女性侮辱的称谓语更是已经成为过去。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撑起了一片属于她们的天空,她们自信、独立、坚强,逐渐摆脱了男性附属品地位。称谓方式逐渐趋向男女平等。男性更多的开始用“爱人”、“老婆”等比较流行,没有歧视意味的称谓语来称呼妻子。“妻子”的称谓表现了男人对配偶的尊重;“爱人”在称谓中既可以称呼男方,也可以称呼女方,体现出男女平等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老婆”更是成为现代妻子的代名词,体现了现代男性对妻子的亲昵度,更体现了夫妻间的亲密无间。更有前卫者称呼妻子为 “亲爱的”、“宝贝”、“darling”、“honey”等。源于《诗经》中“厘尔女士”的“女士”,即有“女而有士行者”之意,是称赞女士有良好的修养,现在已被广泛运用。可见女性地位的提升。

2 亲属间内外有别的称呼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中国人亲属间称谓的区分之细,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比如,在英语、俄语中叔叔、伯伯与舅舅是同一词汇,而中国却有严格区别,而亲属间的称谓语是用来标明血缘和婚姻关系的记号,注重人伦观念,这正是中国人格外注意血缘关系的一个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人为天,女人则是地。根据冯汉骥先生的研究,中国现代的祖、孙、子、母、女、兄、弟、等23个核心称谓,都是按父族分辈分的。但是对于母族则没有这种分别,更不要说和父亲一辈的人享受同等的待遇了。对于母系的姨娘甚至连长幼都不必区分,在许多亲属称谓语中要加“外”字,如外公、外婆、外甥等。

“外”指的是与女性亲属称谓有关系的人,是局外的人。和“外”相对的则是“内人”,是局内人,“内”是与男性亲属称谓有关的,就不用添加外字。表面称为“外”是因为以男性为中心的“姓”,实际上则是“性”的婚姻,即男性为内,女性为外。由此衍生的在社会生活中女主内男主外,就是对女性自身能力的否定,以及将女性禁锢在家中,不准随意抛头露面。可见在封建社会家长制的影响下女性地位的低微。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我国文化的对外开放,女性的人格逐步觉醒,走出了家门,可以在社会上独当一面。对亲属称谓语的限制也没有那么严格了,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亲属都可以按照一样的称谓方式。内外有别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3 由社会性称谓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社会性称谓语是指发话人用来称呼对方的用语。称谓语的使用能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奠定一个基础,女性社会称谓语发生的变化也展现了女性地位的变化。

男性由于身体的优越性承担了社会主要的生产劳动,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绝对的优势。男性世界里很少有女性,人们经常用“女”进行区别。如“女教授”、“女医生”等等。比如“兰州街头惊现城管‘娘子军穿风衣长靴执法”以及“北京女法官遭枪杀”这些新闻标题就显示了女子与男子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还体现在男女社会称谓语上的不对等性,对于男性,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都适用于“先生”,而女性社会称谓语中,尽管存在“小姐”、“女士”和一些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用法,但它们都存在各自的适用范围,本身带有局限性。这种现象是一种语言标记,其社会根源则是对女性的歧视。语言作为历史积淀的文化传统,是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有大量的对习惯的“性别角色”的反思。

既然男性称谓为尊为贵,于是就出现了女性男称的现象,就以“先生”一词为例子,新时代的女子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愈来愈多的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文化界,许多女教授、作家也被誉为先生,比如说宋庆龄,她在青年时代跟随孙中山,献身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妇女儿童的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恭敬地称她为“宋先生”。肯定女性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是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一种标志。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与女性有关的带有贬义色彩的称谓语随之消亡,女性地位逐步提高。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之前表示女仆的称谓语如“奴婢”、“丫鬟”等逐步被“保姆”等新兴称谓所取代。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新兴的网络称谓语,如女汉子,白富美等等也不再带有贬义色彩。这些称谓语代表的是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她们从心理上不再依靠男性,不再留在家中做家庭主妇,一生只能围着锅台转,生活里只有丈夫和孩子,她们努力改变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现象。女性不但在家庭中的地位提升,凭借自己杰出的能力和渊博的知识在职场上打拼出属于她们的天下,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女性也可以如鹰一般翱翔在广阔的天空,而将女子比喻成笼中金丝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由此可见,称谓的高低褒贬是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决定的,而地位则是由人们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大小决定的,想要在根本上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这就需要广大女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努力工作,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争取和男性一样的成绩,男女的地位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女性的称谓语才能与时俱进,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世宁.由称谓语看女性思维的变迁[J]现代妇女2014(11):20-32.

[2]古晓亮.由女性称谓看中国的传统文化[J]北方文学,2012(10):10-18 .

[3]沙吉才.中国妇女地位研究[J].中国人口学刊,2003(05):23-26.

[4]戴云.传统女性称谓语的历史文化内涵 [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05):68-70.

[5]盛银花.称谓词语和人际关系[J].语文建设,1994(07):23-25.

[6]李晓燕.从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解读当代女性社会地位[J].学周刊, 2014(11):47-49.

[7]李娜.从语言变迁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彰显 [J].速读(下旬),2014(08):16-20.

[8]吉凤娥,赵李伟.汉语夫妻称谓的古今嬗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08):45-50.

[9]程饶枝.从两性称谓管窥女性地位的提高[J].湖北科技学院院报,2007(03):12-16.

作者简介

尹立辉,系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作者单位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118

猜你喜欢
社会地位女性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从《无性别的神》看藏区女性的社会地位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情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浅析《千只鹤》中女性人物的敬语使用
农民工社会地位变迁影响因素及成因解析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