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的问题、原因与策略

2016-07-20 08:26:35李月云
关键词:大众化创新创业教育

李月云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的问题、原因与策略

李月云*

(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是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应有之义。通过总结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分析,提出加快推进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的策略: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全员参与、人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二是拓展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互动共享机制;三是完善制度建设,构建融合型-模块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

从2012年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呼声不断,教育部、国务院相继出台指导性文件,对“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基础课、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出了更为明晰的要求,这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已成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应有之义。新建本科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面临怎样的问题?原因何在?如何寻求对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利于理清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之路,而且对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战略,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上:整体滞后,内部不平衡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指标,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不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唯一指标,但从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的视角来看,能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就在新老本科高校之间划出了分水岭。众所周知,老牌本科高校教育理念更新快、师资强、教育资源多,加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政策的支持和经费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优先得到迅速发展,并走在全国的前列。新建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的过程中,多由专科院校升格发展而来,在“办像本科”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再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等快速提升的新期待中,对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基础条件。单就这一点来看,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与时俱进与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是先天不足、整体滞后。

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不单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更为重要的内涵是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要“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第二课堂”[1]之中。这就需要综合考量新建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而办学定位必须立足服务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因此,仅就区位优势来看,经济发达、思想观念先进的东部沿海和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的新建本科高校所拥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丰裕得多,对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推进的应对也迅速和务实得多,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内部的不平衡可见一斑,再加上新建本科高校内部顶层设计的差异,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部不平衡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观上:创新创业教育缺少社会资源的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行业,决定了其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学校内部厚实的专业建设和过硬的师资队伍做保障,更需要来自地方政府的政策、专项资金和企业、社会文化的大力支持[2]。在近年产学研合作的推动下,新建本科高校不断探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创新创业教育能依赖的教育资源依然来自高校自身。新建本科高校通过校校、校企、校地合作,获得创业教育资源显然比老牌本科高校要困难得多。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欧美国家相比,在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上明显不足。如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是封闭式的,与企业、社区、基础教育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业界人士较少关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3]。

(三)微观上: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分离

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是一项涉及经管、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4]。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是在国家系列政策推动和就业压力之下,大多采用KAB的培训模式,辅以“创业大赛”“创业园项目入驻”等活动形式。这种“培训式”“活动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由学校团委或招生就业处组织实施,其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未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自开始起就独立于第一课堂之外,与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相分离,不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学监控都没有纳入有效的教学管理范畴。面对大众化改革的要求,这种教育模式跟进乏力,难以进行持续有效地推进。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大众化进程推进缓慢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源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经济转型发展以及解决就业压力的需要,是在国家主管部门政策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现将我国20多年来发布的创业教育政策作简要梳理,见下表:

表一 教育部(国务院)发布的创业教育政策及相关举措统计一览表

通过以上政策核心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理念经历了由2002年-2010年试点阶段注重大学生自主创业,到2010年以后着重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改变和提升。然而,新建本科高校对此并未做好应有的准备。校级领导层和教务部门思想认识不统一,未能在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有之义等方面形成强烈的共识。二级学院和专业教师在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硬性考核指标体系下,一般都守着自己的专业课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下基层、进企业调研,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对政策的执行力度就会大打折扣,由此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推进迟缓。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接政策缺失,获取社会资源受限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社会群体和大学毕业生创业,但对接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明显不足。这集中表现为:支持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不能有效对接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如贷款优惠和贴息政策,主要针对群体是毕业离校的大学生,而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政府未曾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帮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以及企业设立的创业教育中心所拥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也未曾向所在高校开放,这造成校外丰富的创业资源与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隔离,高校创业教育与外部创业社会缺少互动,获取社会有利的创业教育资源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5]。

(三)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短期化,教学设计缺乏体系

教育教学设计是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过程监督和创业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基础要素汇聚、创业教育质量提高会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近年来, 新建本科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很多高校仍然热衷于开展诸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意、营销等各类大赛,而对全体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基础课、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改革要求,只停留在应景式的宣传学习上,其围绕着创新创业开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等调研和论证工作迟迟不能有效推进。一些高校更愿意帮扶有创业意愿的少数大学生,希望通过他们创业成功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6]的教育目标,未能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内容来不及考虑专业发展的需要,教育实践环节无法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教育评价缺失,至于教育社会资源的统筹和管理创新更是无暇也无力论证。教学设计缺乏完整的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既不能充分考虑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又未能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营造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校园文化

从政策的执行上看,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新建本科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摆正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是新建本科高校光荣的使命,也是其生命力、竞争力所在。由此观之,不论是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要求,还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都需要变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这种变革创新,不仅要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作为新建本科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内涵,而且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当务之急,新建本科高校要集中精力,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加强大众化创新创业政策的学习。高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校内外专家讲座、论坛、研讨的方式,加强对大众化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二是加快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实施意见,通过制度性方案的设计论证,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工作,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三是借助报刊、广播、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加大对优秀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的宣传与报道,营造“全员参与、人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

(二)拓展与校外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互动共享机制

当下,创新创业不仅成为全社会的热潮,而且是各级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应有之义。创业不仅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彰显,还成为一种传递正能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为全社会所共同认可和追求,它鼓励资源流动,促进资源优化整合[7]。这为新建本科高校与地方政府、社区、企业建立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建本科高校要抢抓机遇,在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的基础上,着力拓展校内创业教育与校外创业教育的融合,特别要在争取地方政府专项政策支持和地方产业集群的互动合作上寻求新的突破。

1.争取地方政府对毕业生创业场地和资金的专项支持。自国务院、教育部发布支持就业创业政策以后,省市政府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措施政策,尤其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大学参加创业培训、申请初始创业补助、申请税收减免、申请创业担保和贴息支持、申请创业场地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新建本科高校可以借助校地合作共建平台,加强和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深度合作,通过信息化校园建设,共建大学生创业在线咨询平台和绿色服务通道,针对有创业兴趣或有初步创新成果或创业项目的大学生,能提供专项资金和场地的一对一的帮扶,实现校内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校外创新创业实战实践资源的落地对接。

2.争取与地方产业集群的项目化合作。当前地方政府为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依托经济园区建设,汇聚了地方产业集群。新建本科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功能,通过与园区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采用毕业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寒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促进有创业意向或有创业项目或有创新成果的大学生与产业集群内的创业者群体的交融,将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嵌入园区创业项目之中,如安徽宿州学院依托校地合作育人机制,与宿州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的云计算中心和文化金融中心,建立资源共享互动机制,为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和文学与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实践和创业提供师资、设备、场地支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地,能为地方产业集群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和服务,这是新建本科高校与地方产业集群持续深入互动的基础。一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得到提升后,将会引领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甚至直接助推新产业集群的孕育,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共赢[8]。

(三)完善制度建设,构建融合型-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

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为一体,建立分层分类式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融合型-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是当前新建本科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的重点任务。

首先,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弹性修订制度,以“创新、创业”为指导,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结合地方经济或行业发展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挖掘、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通过项目化教学融合到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同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开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大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中,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其次,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制度。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推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创新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专业教学+创新创业校内模拟实训+创新创业校外实战实践”四融合四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设置见表二。

表二 新建本科高校四融合四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分配情况

值得强调的是,四融合四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要结合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结合专业建设和改造循序推进。

总之,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全员参与、人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拓展与社会创业教育的融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互动共享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构建融合型-模块化创业教育模式,是新建本科高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面临的重要选择,需要全体教师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挥创新精神和科研优势,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大众化改革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月云.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53-59.

[2]邓建平. 论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109-112.

[3]黄兆信,等.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105-108.

[4]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5]严毛新. 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5(4):48-55.

[6]朱小娟.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136-137.

[7]李远煦,黄兆信. 从“融入”到“融合”: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融合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76-80.

The Problems, Cause and Strategy of the Popular Reform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Newly Built Universities

LI Yue-yu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34000, Anhui)

Abstracts: The popular reform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he core meaning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training in newly built Universities. after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and the caus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newly built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the first one is changing the education concept by evoking these campus culture of "All participating and supporting" the popular reform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one is the expanding and integrating soci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the interactive sharing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last one is perfecting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rying to construct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newly built Universitie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opular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2-0134-04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32

*收稿日期:2015-12-0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培训式’向‘融入式’转型的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2015zdjy162);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皖北(宿州)非遗数字化创客实验室”(2015ckjh104)。

作者简介:李月云(1969-),女,安徽安庆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化创新创业教育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浅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2:50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10:5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