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吕亚丽 张宏岩
我国西北地区创新型城市问题初探
——以西宁市为例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吕亚丽 张宏岩
摘 要:为推动西宁市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实现西宁对外开发,本文在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西宁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西宁市创新型城市的现状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西宁市 创新型城市 创新
1.1 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
创新型城市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型城市是指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在整个社会行业中全年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狭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政府的引导组织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名牌企业、产品,以技术创新或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杨冬梅(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是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与城市经济的融合,是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杨华峰(2007)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人才、知识、环境、文化等创新驱动要素的聚集地,良好的经济环境能推动城市高新产业的发展,改变城市发展模式。
1.2 创新型城市的实证研究
李琬(2010)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第四代评价指标体系,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关注于创新过程和创新环境。吴尤可(2011)基于熵值法从创新资源、创新绩效、创新环境对我国十五个城市进行评价对比。李莹华(2012)从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投入、创新效率对我国欠发达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吴价宝(2013)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构成要素对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研究。蔡文春(2015)从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对四川省创新型城市进行评价。
1.3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
一般国内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是市场为主导、政府为主导、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尤建新(2011)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外部驱动力角度对比分析了上海和深圳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得出要重点依托创新资源和产业结构,在政府和市场共同引导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结论。李治堂(2013)提出北京市海淀区创新型城市建设应以政府推动和市场的拉动相结合的混合发展模式。薄建柱(2013)构建了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文化为主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
根据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文献可以得出,我国国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型城市的指标构建和实证分析。多数学者选择研究的城市是长江三角、珠江三角发达城市,对西北地区的研究主要是西安和兰州,并未对西宁市创新型城市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结合西宁市实际情况,分析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情况。
2.1 普通高等院校及教育结构情况
截至2013年,西宁市普通高等学校达到9所,其中一所“211工程”学校。西宁市教育情况:2013年西宁市在校人数是63918人,是2010年的1.05倍;在校硕士和博士人数分别为2939人、135人,当年硕士毕业人数从2010年的469人增加到798人,博士的毕业人数则从2010年的32人下降至22人,较2010年下降了31.25%。
2.2 实际利用外资投资额
从外商投资额数据来看,由2010年的3733万美元下降至2013年的2480万美元。在该年的外商投资额中,第二产业(2304万美元)投资占据首位,高达外商投资总额的92.9%,其中有70.93%进入采掘业;而外商投资总额中仅有7.10%进入第三产业,其中与创新相关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占外商投资额比例为0%。
2.3 科技创新能力情况
2013年,西宁市科学技术支出达1.66亿元,占市财政支出的0.66%,较2010年(4351万元)增长了282.46%,将近翻了三番。3年间取得国家科学进步奖15项,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不难看出,创新型建设的3年中,西宁市政府一直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科研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3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404件、1326件,其中授权的发明数为309件,占总授权量的23.3%。
西宁市自主创新体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创新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创新型企业的培育,2013年全市有7家国家创新型企业及试点企业,19家企省级创新型企业,62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次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扩增,拥有27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2.4 创新环境情况
国务院批复《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规划指出逐步把西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4]。完善省内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水平建设,提高市内交通水平,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的流动。此外,政府为推进西宁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全面覆盖,先后制定了《西宁市自主能力创新行动方案》、《西宁市科技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作者简介:吕亚丽(1991-),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方面的研究;张宏岩(1962-),河北清苑人,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西宁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也凸显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西宁市的发展,阻碍了西宁市实行对外开发的道路。
3.1 高等学校数量少,缺乏创新人才
从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来看,西宁市仅有青海大学1所211工程学校,与同是西北部地区的西安市(7所)相比相差甚远。西宁市知名院校、大中型企业较少,导致创新资源分配不均衡,无法吸引创新人才。依据硕、博士毕业数,西宁市人才质量弱于全国和西北地区的其他省区。此外,从高校的专业课程来看,高校并没有提供创业创新课程,创新理念无法深入。
3.2 吸引外资能力偏低
西宁市进入创新型城市试点以来,其外商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且大多外商资金投入到第二产业中,这与西宁市是个资源型城市密不可分;仅有7%投入第三产业,并且没有投入与创新相关的产业中。由此,西宁吸引外资能力较弱,并没有有效地利用外资额,这样不利于西宁创新型城市的健康发展。
3.3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西宁市在2013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GDP比重为0.84%,在西北五省区中与其地理位置相邻较近的兰州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兰州R&D经费占地区GDP比重为1.8%,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指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5],而西宁的R&D经费占GDP比重与国家提出的标准还有较大距离,R&D投入明显不足,在此方面有待提高。
3.4 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西宁市创新主体活力不足,对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知不足,长期以来依靠市场的拉动来维持企业发展。全市的研发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都是市级和省级,没有国家级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较少,企业与高校之间科研合作不紧密,没有实施有效的产学研结合。
4.1 加快吸引创新人才,打造产学研合作基地
西宁市政府应重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政府应鼓励高校开设有关创业创新管理课程,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高等院校知名度,吸引国内优秀学子前来求学;加强产学研合作,企业、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提高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引入企业中,参与企业的运营过程和研发过程,促进各行各业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能力,加快知识转化为技术能力的过程。
4.2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吸引外商投入
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西宁市不被其他省份熟知。现如今,西宁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应借助这一机遇,加大宣传城市力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外商投资,积极加快与创新有关技术服务业的投入。同时西宁市应明确定位“夏都西宁”城市名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全方位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4.3 加大R&D经费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地方财政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关键性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和孵化基地建设,实施人才、基地、项目等资源的共享。另外,从西宁市自身优势出发,引进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让本地创新型企业先吸收再创新,先模仿创新再自主创新,充分发挥西宁市强有力的后发优势,进行跨越式发展。
4.4 提高创新主体意识,优化创新环境
目前西宁市公民创新意识缺乏,基础设施水平落后。首先利用全市各类公共媒体大力推广和宣传科学知识,提高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意识;其次,在各大单位进行科技讲座,扩大公民对科技知识认知度;最后,全球经济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有关信息平台,提高城市交通水平,信息资源共享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祯波,王明友,姜林.国内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1(29).
[2]白嘉菀,郗芙蓉.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0(07).
[3]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8).
[4]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Z].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Z].
[6]王雪原,王宏起.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7]陈立泰,吴健光,黄仕川.构建促进科技发展的重庆市产学研联盟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b)-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