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岭
[摘 要]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巨大支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大学是城市创新文化的引领者,为了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大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培养创新型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建立一批新的学科专业;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服务建设创新型城市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大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4-0102-05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大学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应用以及技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中的“创新”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较宽的概念,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指传统经济活动领域的创新、技术创新或者产业创新,还有更加广泛的含义,包括城市生活、基础设施、生产建设、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文化氛围等内容的有机体系的创新。所以,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与发展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是以创新理念为灵魂,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人才、知识、信息为核心要素,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1]。从本质上看,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水平较高。创新型,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成果丰富,城市科技投入较大,科技与研究的基础设施和条件较好,创新制度设计较完,体制机制完善,创新人才涌现,创新氛围浓郁,创新支撑与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2]。
创新型城市需要有城市创新制度、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及条件、创新型企业、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等要素。首先,城市创新制度。一个创新型城市必须具有创新制度,完善的体制机制与制度是创新活动的保障,通过制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有了比较完备的创新制度,有助于城市降低对创新活动的管理成本,落实城市创新发展战略,从而极大地鼓励和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规范技术创新市场,优化创新环境。并且通过协调机制,能够有效地沟通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校多方创新主体的关系,使得城市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其次,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及条件。保障城市创新的首要前提是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基础设施和条件是一个城市持续创新力的基础支撑,也是提升城市创新效益的重要保障。这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发挥资源配置宏观指导的作用。此外,还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支持,最终形成各主体的投入、分工合作的联动机制。再次,城市创新型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创新不是科学家闭门造车的发明和研究,而是把创新思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建设创新型城市,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支撑。正是由于有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才能成为中国创新型城市的示范。最后,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传统的城市的发展是一种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而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革和创新城市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3]。
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人才的汇聚地,是国家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基地,人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的集聚地,城市的发展对区域发展以及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提高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巨大支撑。增强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节点。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提高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型城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与中心,是企业活动的平台,创新型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可以有力地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引领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增强经济社会的活力,对区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第三,创新型城市是寻求城市发展新模式的需要。当前,中国城市正处于激烈的变革中,面临发展的转型。在新的历史发展潮流的冲击下,城市发展面临着来自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问题的制约,而城市发展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平衡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新模式的内在要求,是城市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第四,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创新型城市具有比较强的创新资源集成能力以及综合配套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心节点。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与优化配置,促进各创新要素的有效互动,有助于推进富有活力的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进而能有效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大学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大学要为城市发展这一重大“命题”寻求答案,要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智库。日本一校长提过,大学要发挥自身作用,帮助解决城市的发展问题,应当重新组织知识与学术的结构,建立起通用的学科体系;新加坡一著名学者也提出,不少大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匮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膨胀等问题。可见大学应该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帮助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这些问题。
大学承担着知识传承与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信息传播、社会服务等任务,所以高等学校要充分履行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承担起推进知识创新与科学进步,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因为高校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地位显著。大学的科技创新是一座城市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从大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来看,基础研究是大学科学研究的传统领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大学的优势所在。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城市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力军,是城市创新文化的引领者,所以,充分发挥大学优势,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决定了大学对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的根本贡献在于培养创新型城市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其次,大学是城市创新文化的引导者。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注重创新精神的培育、创新氛围的营造和创新文化的创设。大学作为创新城市的关键主体,不但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素养,更重要的是它对整座城市创新营造的氛围。
三、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之策略
城市是一个区域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而大学与城市存在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关联关系,双方是紧密不可分的一体。一方面,城市孕育了大学,没有城市就没有大学,城市是大学的发展所依托的环境,并为大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大学滋养了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人才培育摇篮、思想智库以及创新之源[4]。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热潮中,中国大学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迎接其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相适应,主动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所以加快大学自身改革与发展步伐,成为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创新引擎以及文化标杆。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要有所作为,大学改革与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培养创新型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提高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水平,营造创新氛围,构建创新型城市,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职能。能否培养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科技与管理人才,也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以沈阳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例。多年来,沈阳市的大学为沈阳市经济快速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沈阳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宁波市在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也极其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为创新人才的成长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整座创新城市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大学要立足于地方的发展,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城市建设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大学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大学的教学改革要始终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大学的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地加强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大学要通过发展优势学科,支持重点专业建设,并根据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使之更加完善;要以创新为引导加强专业的建设,形成一批服务经济发展、具有优势特色的重点专业,具有一定的敏锐性,把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培育成为特色专业[5]。
(二)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建立一批新的学科专业
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特点,大学要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建立一批新的学科专业,遵循“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原则,整合大学资源,凝聚学科专业的方向,从而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学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营造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学术环境。以大学的重点学科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跨专业、中心型、大平台基础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大学学科科群的形成与发展。首先,集中优势资源,整合学校力量,重点支持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将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不断地拓宽专业口径,更新大学教育教学内容,增强大学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其次,建立适应创新型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学科,比如信息科学、先进技术制造、生态农业、环境科学、能源科学、自动化、生物工程等学科,使其对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城市未来产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再次,重点建设现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使其向国际化与前沿化不断迈进,最终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水平,以扩大学科与专业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学科的发展来带动人才的培养,扩大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发展基础科学研究,使其成为解决创新型城市技术发展重大问题进行攻关的重要基地[6]。
(三)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大学是城市的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是科技研发、技术更新的基地。加快大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大学知识创新与技术开发能力,是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7]。首先,要积极提高大学科研创新的能力。创新性高的大学研究成果才能通过企业的转化活动转变为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所生产的产品的竞争能力,真正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要提高大学科学研究成果的成熟度,实现大学科学研究的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要强化大学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的研究,并且充分发挥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和孵化器的作用,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来城市设立各类研究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工作室等研究单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能力。第四,要完善大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相关组织制度、体制机制与政策措施,建立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平台,拓宽大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8]。第五,要进一步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加快提高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大学的研究成果大多属于单一学科与单项技术,这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因此,要加强大学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融合很容易带来思想的碰撞和启迪,是有利于创新的学术土壤。
总之,大学要进一步立足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科学研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紧跟城市发展需求,选择一批重大的项目和课题,提升科技研发能力,把科技工作真正落实到这些需求上面。此外,要认真分析城市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科学需求,选择若干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并通过这些关键技术的解决,提升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以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突破,最终实现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四)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服务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能力
大学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课题的合作研究、引进客座研究人员等形式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与资源的开放性。并且应充分发挥实验室等研究场所与科学研究的先进仪器设备的作用和利用率,将大型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场所向社会开放,吸引外界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只有坚持科学研究资源的开放性原则,创新型城市建设才能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与学术研究的条件。另外,接纳国内、省内各实验室或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前来大学实验室或研究室进行研究工作,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并支持实验室或研究室成员走出去,通过合作与交流掌握最新科研资讯,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科研能力。同时许多实验室或研究室应对外开放,研究人员带研究材料到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科研,以加强与这些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利用了国内外其他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现实验资源的共享,能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又从这些研究室或实验室汲取新的思路和方法技术,取长补短,为今后实验室开展新项目做准备。此外,在科研队伍建设及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应将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大学自主培养人才相结合,大学每年应设立重点实验室科研开放基金,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开放度,进一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总之,大学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改善并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与发展,服务地方、支持地方,根据自己所在的区位优势和政府大力支持的有利条件,确定大学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大学要把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生产力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的目标,以城市服务为中心,努力提升为城市服务的水平[6]。
(五)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大学作为科研、教育和培训的基地,是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者,大学文化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内涵。其一,大学作为人才的集聚地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单位,积极为城市吸纳人才,汇聚知识与信息,协助城市做到海纳百川、吐故纳新。学校所展现的大学文化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成果的精华,能为创新型城市文化层次的提升提供重要源泉。其二,大学积极向城市输出文化和人才,为城市培养造就优秀的公民,提升公民的素质。大学也承担着市民的终身教育,促进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大学每年培养出了许多毕业生服务于城市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在支撑企事业文化的创造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直接服务于城市的文化建设。其三,大学能为建设学习型城市贡献力量。大学与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成为建设学习型大学和学习型企事业的重要方式。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共同合作,以促进城市的科研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浓郁的学习与创新的氛围。其四,大学以其高新技术科学研究成为城市创新体系的基础力量,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科研思路、科技咨询,形成资源储备,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9]。
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培育城市创新文化中的作用,强化大学文化功能,加强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营造出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
第一,大学要积极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不怕困难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反对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此来培育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第二,大学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师生投身到创新文化的营造中,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添砖加瓦。建立以创新业绩与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断地完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活动,并对其创新成果进行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励大学教师积极投身到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建设中去,最终为整座城市的建设服务。第三,大学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改革传统的外延式发展道路,真正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及促进一大批创新成果的涌现。
[参考文献]
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2006(2):10-12.
戴学章,柏长年.大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6(6):93-96.
文晓灵.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J].前线,2006(2):20-28.
李学伟.大学的担当[J].现代教育管理,2012(2):44-47.
地方高校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探析[DB/OL].[2016-08-28].中国论文下载中心-高等教育论文.2010.
李国杰,吕杰,刘占军.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推动沈阳创新型城市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6.
罗志军,洪银兴.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易军.构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型城市[J].中国高新区,2006(3):24.
郑瑜.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J].经济丛刊,2006(2):4-6.
[责任编辑 张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