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水果生产要素的弹性关系

2016-07-19 01:27:18斌,陈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生产成本

袁 斌,陈 超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水果生产要素的弹性关系

袁斌,陈超

(南京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要:通过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从价格效应、配置效应以及结构效应实证分析了劳动力转移与水果生产要素的弹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所造成的劳动力价格上涨会导致水果生产成本的放大性增长,且随着劳动力的转移,果农在增加物质与服务要素投入的同时减少了土地投入。值得注意的是:与粮食生产不同,水果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物质与服务要素投入增加,并非是农业机械对于劳动力的替代,而是农药、化肥及其他费用的替代,即呈现出的一种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趋势。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成本; 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弹性

一、引言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水果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业与农村“逃离”,“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凸出。与粮食等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水果种植虽具有一定的比较收益优势,但由于其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相对高,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之国内水果供给日益过剩[1],因而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种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以苹果为例,2001—2013年间,每亩净收益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29%,而同期人工成本的年均增长速度则为21.2%,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已超过50%,人工成本已然成为水果生产成本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4》计算而来。。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与提高水果种植收益,维护果农的生产积极性,才是确保水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制造业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呈现出大规模的外出务工潮,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在1997—2008年之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及劳动力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到1.72%和16.33%[2]。特别是2000年以后,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经达到1.5亿人左右,并且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将会持续扩大[3]。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一方面提高了农民农业劳动报酬,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进而有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收益。根据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通过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转移实现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农业转型,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支持。对此,也有部分学者质疑,认为随着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日趋老龄化、女性化,劳动力人力资本、体力资本不断下降,难以适应农业技术的更新与运用,加之彼此之间又缺乏协助,进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下降[4-6]。

就水果生产而言,由于生产技术的制约,水果生产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机械及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相对较弱。更重要的是,水果生产中的人工成本的增长速度及其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同期的水果种植收益则相对增长较为缓慢。此外,随着我国水果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我国水果的消费市场容量已日趋饱和,需求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水果需求弹性对价格变化也更为敏感[7-8]。在“低价格”“高成本”的双重挤压下,面对日益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我国水果生产成本与要素结构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否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很明显,上述问题不仅关乎果农的实际收益,更是政府在制定水果产业战略时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纵观已有的研究,关于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等“大农业”生产的研究显示,一方面基于机械能够有效地替代劳动力,即农业机械技术发达或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市场发育相对完善的隐含假设,而这一条件是否同样适用于水果生产则有待考证。另一方面,忽视了劳动力变化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水果生产要素弹性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劳动力转移对水果生产成本的影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测算水果生产要素之间弹性关系,进而分析劳动力转移对生产要素结构改变的影响,试图从新的角度分析劳动力转移对水果生产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实证模型

劳动力转移对水果生产成本的影响,主要可以从劳动力成本与要素替代两方面分析。在劳动力成本方面,首先,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普遍较高,其体力状况相对较弱,劳动力质量相对较差,加之水果生产多集中在山地及丘陵地区,与粮食生产相比,水果生产需要消耗更多的体力劳动,对于年龄较大的劳动力而言,同样的水果生产活动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加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9-10]。其次,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不断减少,进而最终导致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在要素替代方面,农业生产经验也是劳动力年龄的另一种体现,对多数果农而言,年龄越大表明其从事水果种植的时间越长,其生产经营越丰富,生产技能及专业知识也随之提升,因而能够更科学合理地分配与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年龄的局限,老年劳动者对于生产要素的分配更多地依据经验判断,缺乏技术更新与进步。此外,随着劳动力转移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农户势必会更倾向于通过增加机械投入或引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式,以降低劳动力短缺以及劳动者体力不断下降所产生的影响。

鉴于此,本文首先假设某地区的第i个农户需要投入劳动、资本与土地以生产同质的水果,Ci为农户水果的生产总成本;Yi为农户水果的总收入;P为生产要素价格向量,P=(PS,PK,PL),其中S、K、L分别代表土地、资本以及劳动要素;Li为劳动力老龄化情况;为避免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同时计算各要素与成本之间替代关系,本文设置的总成本函数模型为:

Ci=f(Yi;PS,PK,PL)

(1)

劳动力对水果生产总成本效应的分析,可将其进一步分解成价格效应、生产要素配置效应以及生产要素结构效应,其中规模效应主要基于劳动力成本的视角,而生产要素配置及结构效应则基于要素替代视角。为避免农户种植规模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基于水果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劳动力价格对水果生产平均生产成本的影响,以估计水果生产成本的规模效应。根据(1)式则可推导出,水果平均生产成本对劳动力价格的弹性δil为:

(2)

其中,Ci为第i个农户水果生产的平均成本,若δil<0,则表明劳动力的价格效应为正,即劳动力价格上升能够显著降低水果的平均生产成本。反之,则劳动力价格效应为负。对于不同水果生产要素份额函数Sin的估计,可通过谢泼德引理对(1)式进行变形,其中n分别表示土地及资本要素等生产要素,Xn为生产要素的需求量,Pn为生产要素的价格。

(3)

在结构效应方面,作为水果生产要素之一,劳动力供给数量与质量的共变效应必然会引发生产总成本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结构调整。在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昂贵的生产要素总会被廉价的生产要素所替代,因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够有效反映要素的稀缺性程度及变化[11]。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不同生产要素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λnL进行估计,分别分析劳动力与资本及土地之间的关系。根据Uzawa的证明,λnL可由最小成本函数导出[12],即:

(4)

其中,X、P分别为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与价格,SL为劳动力的成本份额,EnL为第n种要素与劳动力之间的要素交叉价格弹性,n=S,K。若λnL<0,则表示第n种要素与劳动力存在替代关系;若λnL=0,则表示劳动力转移对其并无影响;若λnL>0,则表示劳动力与第n种要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至此,本文所需的被解释变量计算完毕。

随着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动力价格的变化,果农生产决策也会随之改变,进而重新调整原有生产要素的配置,即生产要素结构效应的延续与放大。为此,本文进一步构建如下方程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配置生产要素的倾向,其中LZ、LP分别表示劳动力转移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Xn则为控制变量,n=S,K。

(5)

三、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设定

由于超越对数函数未对生产要素替代弹性施加任何约束,因而在事先无法确定农户水果生产投入要素之间弹性的条件下,通过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要素替代与技术进步偏向更为方便与准确[13],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n,h表示各种生产要素(土地、资本以及劳动力),即n,h=S,K,L。

(6)

根据(3)式则可推导出水果的资本以及土地要素的份额为:

(7)

(8)

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中,土地、资本要素与劳动力之间的要素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SL、EKL可由βSL、βKL计算而来[14],进一步根据式(4)可推算出资本、土地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

(9)

(10)

(11)

由于替代弹性正负值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因而劳动力转移及老龄化对于不同弹性水平的效应可能会存在差异。而传统OLS则仅能对被解释变量的均值分布函数进行估计,即观察劳动力转移、老龄化程度对于水果生产要素结构的整体影响。此外,对于显著偏离回归直线的极端数据,传统OLS无法进行有效处理。为弥补上述缺点,引用Koenker所提出的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其特殊的线性规划方式对式(5)进行估计预测,通过估计不同分位数条件下的系数估值,以比较不同弹性水平下,劳动力转移与老龄化对水果生产要素配置结构的影响[15]。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1.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是农村固定观察点2010年对全国31个省市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样本数据涵盖了农户详细的水果生产经营数据*为提高数据的质量,确保模型的可信度,本文所涉及的果品主要指:苹果、梨、桃三大类。,并且还包含了农户的人口特征以及就业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同一个村,农户之间的生产技术差异不大,故数据中缺失的投工、化肥费用、机械服务费、种苗费以及农药费用均用村均值替代,以避免样本的大量损失。另外,不考虑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为零的样本。在地域方面,选择的样本省份为河北、山西、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安徽以及新疆九个省(自治区)。上述九个省份为我国主要的水果产区,分别占2013年我国苹果、梨以及桃总产量的93.53%、70.95%、65.65%*根据《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而来。。此外,上述地区也是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劳动力转移现象较为突出,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在上述的样本区间内,共获得1586户有效样本。

2. 变量选择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如果解释变量选取太多,会导致待估参数过多,影响回归结果的收敛趋势。鉴于此,本文定义被解释变量水果总生产成本(C)为:农户每亩水果生产的平均成本(元);产出Y为农户水果种植所获得收入;要素价格W1、W2、W3为农户的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以及生产资料价格。其次,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劳动力转移程度、价格对水果生产要素结构配置的影响。由于劳动力转移程度的概念较为宽泛,现有的研究主要通过劳动力是否外出务工、外出时间以及人口调查统计等方式对其衡量[16-17],这种衡量方式更多地局限于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忽视了劳动力在其区域内的产业间转移。由于劳动力的“比较收益”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即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取更高的非农收入。因此,可以认为农户所获得非农收入越高,其劳动力转移程度则越高,故本文将非农收入占家庭生产经营性总收入的比重作为衡量劳动力转移程度(LZ)的指标。劳动力的价格(LP)则通过该农户所雇佣雇工的平均价格表示;劳动力年龄(LY)通过农户家庭内所有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表示。由于样本为微观的农户生产样本,其他已有的农业生产投入以及农户家庭特质亦会对生产要素间的替代弹性产生影响,为避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农户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投入、农户信息化水平、水果附加值、户主受教育程度以及户主“非农”技能水平作为控制变量。

表1 变量定义及统计分析

注:种植总成本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成本三方面;生产资料成本主要包括:种苗、农家肥及化肥费用、农药费用、水电及灌溉费用、机械作业费用、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其他费用;生产经营性收入主要包括:生产经营收入以及工资性收入,不包括借款、租赁收入、利息、股息、补偿款以及其他非借贷性收入。

四、成本效应估算及分析

对于多方程系统的估计,主要有联立方程组及似不相关回归两种方式。与联立方程相比,似不相关回归更适用于不同方程之间变量相互独立的估计,且同一农户生产决策中的不可观察因素同时会对水果生产总成本及不同要素成本份额造成影响,即上节中不同待估方程扰动项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鉴于此,本文通过似不相关估计对式(6)(7)(8)进行估计,以提高估计的有效性,估计结果见表2。

通过比较传统OLS回归与似不相关回归的结果发现,两者在系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对(6)(7)(8)方程扰动项之间“无同期相关”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的Pr值为0.0125,故可以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各方程扰动项相互独立的原假设,即使用似不相关回归进行系统估计显著提高了估计效率。

(一)生产要素规模效应分析

在式(6)的基础之上根据式(2)可获得劳动力价格对水果生产总成本的平均弹性为1.39,最小值为0.73,标准差为0.55,表明劳动力转移所引起的劳动力价格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水果生产成本,即劳动力价格每上涨1%时,水果平均生产成本则会上升1.39%。这种放大性的成本增长,则可能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劳动力受生产技术及经验的制约,致使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无法实现利用最大化;二是,在水果套袋、农业喷洒等等生产环节中,由于劳动者操作不熟练等因素,间接增加了落果率进而导致水果平均生产成本上升。

表2 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回归结果

注:*、**、***分别代表10%、5%与1%的显著性水平

(二)生产要素结构效应分析

根据式(9)-(11),计算得到的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以及劳动力-土地要素弹性的频数分布见表3。通过表3可知,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与劳动力-土地要素弹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方面,多数农户的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小于零,表现为劳动力与物质与服务要素之间呈替代关系。与粮食生产等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相比,由于自身特殊的生长习性,水果生产对于劳动力的依赖程度更高。以苹果为例,由于其生长过程中授粉、套袋及采摘工作均要依靠人工完成,因而苹果生产所耗费的每亩人工成本分别是同期水稻、玉米的6倍,小麦的8倍*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4》计算而来。。故伴随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减少,农户会增加农药、化肥等中间生产要素的投入,通过不断提升水果品质以增加水果价值,进而实现收入增加。这一结论亦与胡雪枝等关于粮食作物生产要素特性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8]。值得注意的是,约有70%的农户劳动力-土地要素弹性大于零,即劳动力与土地要素之间呈互补关系。随着劳动力的减少,农户会减少水果种植面积,而其主要可能与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作业相对较弱有关。由于机械技术的制约,与水稻全过程机械化生产相比,苹果、梨、桃等水果生产过程中仅有灌溉、农药喷洒可通过机械替代,水果生产服务外包市场的发育也因此受到制约。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面对劳动力的供给的下降,果农不得不减少乃至放弃水果种植面积。

表3 生产要素弹性估计结果

(三)生产要素配置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果品生产要素配置变化趋势,本文通过分位数回归对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以及劳动力-土地要素弹性影响因素进行估计,结果见表4、表5。

在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方面,从OLS回归的整体结果看,农户劳动力转移程度以及劳动力价格对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以及劳动力-土地要素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劳动力转移程度及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其随水果生产要素的结构效应将进一步扩大。具体来看,伴随劳动力转移及劳动力价格上升,劳动力与物质与服务要素的替代弹性逐步增强。相比之下,劳动力转移对水果生产劳动力投入则几乎没有影响,这一结论也与盖庆恩的研究结论相同。在现有粮食生产研究中,这种现象更多地被解释为增加机械的引进以及技术更新进而对劳动力进行替代。但在实际水果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对劳动力的依赖性相对较强,因而农户这种增加化肥、农药或引进生物防治等新技术的倾向,更多的是基于提高水果产量或提升水果品质以获取更高的收益,以抵消劳动力转移及价格上升所产生的影响,而非传统意义中对劳动力的替代,机械投入以及水果附加值估计结果的显著性也印证了这一点,即农业机械的投入会显著降低劳动力与物质与服务要素的替代弹性,而这也反映出现有机械在水果生产中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并不明显,甚至还需额外的人工对其进行维护及保养。

与OLS回归相比,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在不同分位点上解释变量对劳动力与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于劳动力与物质与服务要素替代弹性较强的农户,劳动力转移及劳动力价格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对于劳动力与物质与服务要素互补性较强的农户影响则相对较小。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更多的在于替代弹性较强的农户多数为大型的规模化果园,其更依赖于外部雇工,因而对于劳动力的变化更为敏感。相比之下,小规模农户的水果种植更依赖家庭劳动力,其受外部劳动力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表4 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影响因素估计

注:*、**、***分别代表10%、5%与1%的显著性水平

在劳动力与土地要素弹性方面,OLS回归结果显示:劳动力的转移与价格均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随着劳动力转移程度的加剧以及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果农将更倾向于减少水果的种植面积,而非扩大种植面积。这一结论则与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发展路径及动因较为不同。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力转移以及土地流转的方式可以实现土地的集中连片生产,并借助机械化耕作实现规模经济。然而,根据上文的分析,在水果种植中这种规模经济并不具有可复制性,而机械投入对要素弹性影响并不显著也再次支持了该结论。此外,水果附加值对劳动力与土地替代弹性影响呈现显著正向影响,而其原因可能在于水果生产所获得较高的比较收益对劳动力所产生的吸引力。

此外,对于不同劳动力与土地弹性的农户劳动力转移及价格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对规模种植户而言,由于面积相对较大,需要通过雇佣大量劳动力以满足生产需要,因而呈现出较高的劳动力与土地互补弹性。加之大规模农户在果苗、基础设施等前期投入相对较大,导致其退出成本也相对较高。相比之下,小规模农户生产则主要依靠家庭内部劳动力,且种植面积相对较小,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小,故小规模农户的退出成本相对较低,可灵活地通过外出务工等方式获取相当的收益。当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以及劳动力价格上升导致水果比较收益下降时,小规模农户便更倾向于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改为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表5 劳动力-土地要素弹性影响因素估计

注:*、**、***分别代表10%、5%与1%的显著性水平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通过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构建了我国水果生产的数理模型,以2010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为样本,从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以及劳动力—土地弹性两方面,分析了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及老龄化对我国水果生产的成本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水果生产中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弹性呈现替代关系,而劳动力—土地弹性之间则呈现互补关系。随着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的替代弹性以及劳动力—土地弹性之间的互补性都会增强。具体表现为农户会更倾向于减少劳动力与土地的投入,而增加化肥、农业等物质与服务要素的投入。

由于水果生产环节无法实现有效的机械化,因此这种劳动力—物质与服务要素的替代并非传统意义上农机对于人工的替代,而是一种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加之,我国农村劳动力不断趋于老龄化,在未来一段时间,随着老年劳动力逐渐退出,农村劳动力将会大幅减少。这种趋势也决定着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水果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于“以质取胜”,通过提高果品质量等方式提高水果附加值,而非规模化经营所产生的低成本。

据此,本文认为在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及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未来水果产业的发展可主要从以下技术进步及提高附加值两方面进行:一是创新水果生产技术。通过开发、引进与水果生产相匹配的机械技术,发展新型生物防治技术等方式,提升水果品质;二是拓宽水果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在原有传统水果生产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可逐步引入落果加工、果汁压榨等水果深加工技术,实现水果的充分利用,降低损耗。另一方面,可引入观光果园、生态养老等模式,逐步发掘水果生产过程中的生态观光价值,提升水果生产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白秀广,陈晓楠. 气候变化对苹果主产区单产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5(8): 98-111.

[2]张广婷,江静. 中国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10): 15-22.

[3]张红宇.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6): 4-14.

[4]钟甫宁.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扩大非农就业机会[J]. 农业经济问题, 2007(1): 62-69.

[5]盖庆恩,朱喜. 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 经济学(季刊), 2014(3): 1147-1169.

[6]周祝平. 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J]. 人口研究, 2008(3): 45-52.

[7]郭亚军. 中国苹果生产技术进步率测算与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3(3): 54-61.

[8]周霞. 我国苹果供求弹性与生产波动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3(7): 63-71.

[9]程名望,阮青松. 资本投入、耕地保护、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8): 27-38.

[10]CHANG H, E MACPHAIL. Labor Migration and Time Use Pattern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Elderly in Rural China[J]. Food Policy, 2011, 12(9): 99-110.

[11]JORGENSON, KURODA M. Productivity in Asia: Economic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M]. 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7: 156.

[12]UZAWA H.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nstant Elasticities of Substitution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30(1): 291-299.

[13]蒂莫西·科埃利. 效率与生产率分析引论[M]. 王忠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10.

[14]BINSWANGER H P. A Cost Function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Factor Demand Elasticities and Elasticities of Substitu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4, 56(1): 377-386.

[15]KOENKER R, BASSETT G. The Asymptotic Distribution of the Least Absolute Error Estimator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8(73): 618-622.

[16]林善浪,王健. 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2010(1): 25-33.

[17]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 经济研究, 2006(4): 68-77.

[18]胡雪枝,钟甫宁.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 2012(7): 29-39.

The Elasticity of Labor Emigration on Fruit Production

YUAN Bin, CHEN Cha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ost funct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lasticity of labor emigration on fruit production by the price effect, the allocation effect and the structure eff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ise of labor price caused by labor emigration will lead to amplification in the cost of fruit production; farmers will increase the input of materiality and services elements, and reduce the land input.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increase of materiality and services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fruit production substitutes labor with the pesticide, fertilizer and other costs, instead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other words, the development of fruit production presents a trend form “labor intensive” to “capital intensive”.

Key Words:labor emigration; labor costs; production costs; elasticity of production factors

收稿日期:2016-03-02

DOI:10.7671/j.issn.1672-0202.2016.04.0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4YJC790108)

作者简介:袁斌(1991—),男,山东青岛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政策及水果产业发展。E-mial:yuanbin678@126.com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16)04-0042-10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生产成本
刍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及培训
新农村(2016年12期)2017-01-12 21:20:05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风潮下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企业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43:46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教育培训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3:38:47
T型账户在生产过程业务核算教学中的应用
商业会计(2016年10期)2016-06-08 02:25:02
关于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述研究
商(2016年13期)2016-05-20 15:09:21
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中的内部控制措施分析
商场现代化(2016年5期)2016-04-14 17:25:14
新常态下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改进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12期)2016-03-24 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