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伟++崔永军
摘 要: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以及异地转移。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兴趣。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及梳理总结,以进一步获得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
一、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发展影响的研究
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目前的很多研究都把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与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很多研究者更倾向于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所出现的问题与现象,而不是专注于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的影响与结果。
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都普遍坚持农村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劳动力的转移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宋智(2011)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既是解决“三农”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吕文静(2015)认为农民工进城就业数量逐步增多,他们对于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也是统筹城乡、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力。很多研究者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非但不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影响,而会为城市的工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而,由于城市劳动力的增多,工业得到发展,城市的经济也会增长。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发展影响的研究大都关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但也有少部分学者注意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李实(1997)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转换农业结构、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然而,在众多的讨论与研究中,有很多研究者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对城市与农村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存在许多消极因素。比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会增加城市劳动力的失业率,与城市劳动力争抢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会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破坏城市的治安增加犯罪等问题。吴仁明(2002)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耕地面积下降,影响农民耕地的积极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新生代农民工已取代第一代农民工。这也意味着农村在逐渐丧失青壮劳动力,不利城乡发展。
二、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性因素研究
(一)劳动力自身因素的影响
有很多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融入城市生活不是很容易。同时,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也导致他们的转移领域窄,就业空间小,只能在城市从事脏、苦、累等较为低级的劳动,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宋智(2011)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现代化生产的技术,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落后,难于接受新的经济形势,对市场先机、经济意识比较薄弱。王宁(2010)认为由于城乡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失衡和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的城镇倾斜,长期以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文化教育、技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然而也有研究者并不同意劳动力的自身文化程度是制约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重要因素。赵耀辉(1997)认为正规教育对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很小,但对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有显著的影响。
(二)政策因素的影响
在所有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因素中,政策因素的影响占很大比重,尤其是户籍制度的制约。大量研究表明,隐藏于农村户口和非农户口外衣之下的二元结构致使城市劳动力市场处于分割状态,这也加剧了农民工的社会和经济隔离。因为户籍性质的不同,同样在城市中工作,他们的机会、地位、权利已被划分开来。李培林(2003)的研究表明了制度因素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影响,对户籍制度等的改进,将促使农民工顺畅地进城务工。游德升(2015)认为城市中的政府人员常常把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户籍人员捆绑在一起,只提供给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者享用,所以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很大因素是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并且在教育制度方面,城镇教育资源有的与户籍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有一些教育机构是不接收非本地户口的孩子,如若接收农民工子女,所缴纳的费用会比城市户口所交的费用高出很多。客观上将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三)其他因素影响
除了上述概括的几项主要影响因素外,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社会的排斥,加大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张红宇(2010)课题中提出,农民工进入城镇后在很多方面会与城市原住居民产生竞争关系,城镇既得利益集团可能通过各种形式施加压力,反对给予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工很容易被边缘化。吕文静(2014)认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困难,由于人为设置城乡分割障碍,城市政府对来自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采取控制措施;公平正义、城乡一体的劳动合同制度覆盖有限,对农民工保护有限。
三、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就国外而言,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并不多,国外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相对于国内还是比较早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第一个人口流动理论——“二元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工业部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路径,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结构理论”阐述了一个事实,即在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存在着生产收入、生产率的差异。同时也证明了在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城乡收入的差距,农村劳动力会选择离开乡村选择城市中的非农业的部门,提出了通过发展城市工业来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路径。费景汉在刘易斯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与工业两个部门应同时发展的思想,并形成了“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转移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式考虑了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但是依然认为工业部门不存在失业,只要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还是会源源不断像城市转移。
四、小结
综上所述,关于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很多学者的调查与研究成果还是比较突出的。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对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忽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其他条件与存在的外在影响因素,所以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并没有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述相关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们在研究中会考虑到中国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从不同视角对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多数研究者还是比较倾向于经济学视角与人口学视角,而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并不是很丰富。很多学者较为关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城乡劳动资源分割及城市排斥农村劳动力致使劳动力难以市民化的现象,同时也很重视如何打破户籍制度、保障制度等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性因素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也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在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对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中,多数都是针对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制约等问题展开的研究。然而,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劳动力所享受的医疗、福利、所享有的社会权利是否也达到“一体化”的问题却很少被关注。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而劳动力市场资源分割,二元经济结构都逐渐被打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衣”实现“一体化”了,而劳动力转移的“身体”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目前相关研究领域比较薄弱的地方,也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关注的方面。(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通讯作者:崔永军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4-14.
[2] 解丽娟.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分析与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0(8):21-22.
[3] 宋智.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22-12423.
[4] 吕文静.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政策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018.
[5] 游德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14).
[6]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