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争辩 引言思话

2016-07-18 05:10郑庆仙
黑河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质疑表达思考

郑庆仙

[摘要]质疑导问,引发争辩,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内容,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思辨型语用教学课堂,坚持用思辨的方式打造“语用型”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着力培养。课堂上依据文本重点,创设问题情境,挖掘话源,让学生思考、辩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质疑争辩,引言思话,能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创境;质疑;思考;争辩;表达

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语文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呢?

一、提出疑点,交流争锋

唐代史学家刘知认为:“夫正确观点者,争辩得知矣”。正确的观点,都是在一层层讨论、评点、交流和思辨中得出来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读写,口头争辩也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积极创设课堂语言表达情境,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研究探讨、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的实践机会。如人教版一年级二册中的《柳树醒了》一文,语言活泼清新,语句优美丰富,教师有意创设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读、去思、去品、去争论。教师问:“柳树能睡觉吗?为什么说它醒了?”学生这时东张西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奇地说:“对啊,人夜里睡觉,白天就醒了,可柳树不是人,怎么说它醒了?”教师发现这是个思辨的绝佳机会,故意抛疑:“青蛙冬眠,春天会醒,柳树就不能醒吗?”经教师一点拨,学生们议论开了:“老师,我知道了,冬天,所有的树叶落光了,春天,它们又长出嫩叶,又生长了。这就说明,她睡醒了。”有的说:“春风跟杜鹃花说悄悄话,杜鹃花红了。”有的说:“春雨给山茶树喝茶了,山茶树也醒了,发芽了。”“风儿给桃树梳头了,桃树也醒了,穿上绿衣裳了。”教师说:“那你们知道柳树为什么会醒?”同学们一双双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高呼:“老师,春风催柳树发芽。”“春雷惊醒了她。”“春雨给柳树洗澡,她全身一惊,就醒了。”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激情洋溢。这种争论,是学生在领悟语言、想象词境及大自然美好的回忆下,在步入语境、读懂文本意思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同伴互助,自主释疑,发表自己看法的教育情境。

二、创疑引辩,细找话源

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习惯和互相辩论的能力。在交流争辩前,教师应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拨引导,再放手让学生交流,互相纠正。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更加活跃、自由。这是一种生生互动的愉快地争论。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有的学生说:“我看题目没错,谁说他错了?要葫芦是正确的。”教师适时抛出一个疑问:“没有葫芦藤、葫芦叶,会结葫芦吗?”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有的提出问题:“种葫芦的人很勤劳,为什么得不到葫芦?”有的答:“对啊,他种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几朵雪白的小花。这说明他很勤劳,又很会种葫芦。”有的答:“他每天要去看几次,说明他很勤劳,又爱葫芦。”教师又问:“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学生又争辩开了,有的说:“能得到葫芦,因为葫芦长得多可爱啊!”有的说:“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他们找出语句后,有的说:“被虫咬,被虫蛀”有的又说:“叶子上的虫子还得治。”有的说:“不用治。”有的说:“要治,必须治。叶子上的虫不治,会直接影响葫芦,因为养料是从藤、叶输送到葫芦身上的。”最后,他们重点争论:“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通过争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他不听邻居的劝告,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不治叶子上的虫子所导致的得不到葫芦。”以上争论,不仅是一种的语言表达训练,更是一种多文本知识澄清辨明的思维训练。

三、挖掘话题,想象评论

在学生主动评论表白中,有时可以在文本流动的情节描述中,挖掘辩源,留下空隙,让学生驰骋想象,多元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他们必定会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本问题发表独特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教师不能轻易阻止他们的言论,也不可推出“唯一标准”,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教学一年级下册《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表演后,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小灰兔的做法进行争辩。学生有的说:“小灰兔很懒惰,什么也不干,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有的说:“不对,小灰兔也很勤劳,他也帮助老山羊收菜。”有的说:“是啊,小灰兔也很有礼貌,懂得乐于助人,它只是没有想到自己种白菜。它听了小白兔的话后,一定也会自己种白菜的。”这种导思的争论,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与表达,是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也是创新思维的产物。

四、肢体配合,演中表达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童趣横生,教学环境应生动有趣,学习形式也要新颖生动。教学中有时对争辩的问题意识不太明确时,可以允许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来表达,以使意思更加明确。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一文,老师提出:“狮子非常勤快,从哪些动作可以看出?”学生说:“一只狮子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勤劳。”老师又问:“那不勤快呢?”学生说:“不勤快,就是白天吃饱了,一头钻进温暖的被窝睡觉了。”这位学生边说边做“钻进”的动作,还假装睡熟,“呼噜呼噜”打鼾,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老师说:“当晚上,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小动物们都钻入温暖的被窝睡觉了,勤劳的小狮子在做什么?你能学它几招动作吗?”学生边说边在地上做了“滚、扑、撕、咬”的动作,有手、有嘴、有脚的动作,互相配合,很成功地从问题中引出动作,实现了语言和动作的协调表达。有个学生却提出异议,他说:“刚才那位同学表演错了,我认为“滚”的动作是这样,他用身体作左右摆,而刚才他用前后摆,头皮着地,那不叫“滚”,叫“翻”,只是“翻跟头”。这一画面很生动,他捕捉了更准确更具体的动作,又用争论的语言引出文本的准确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体验。

五、授之以渔,精彩质疑

在课堂中,很多时候学生提的问题太过简单,没有探讨价值,还有些问题有偏离文章主题。为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教师可以利用名言、名人事例激励学生,鼓励学生课外搜集相关的名人名言。如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明确质疑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讲名人事例,如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掉下来”,最后发现了万有定力定律。这些鼓励学生向伟人学习,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建立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自己看作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敢于发言、积极提问的学生要不吝表扬,对于答错的学生多加鼓励,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教师应向学生教授质疑的方法。常见的质疑方法包括:寻找关键词,抓住矛盾,针对文章难点质疑,在结尾处追问等。教师要将这些质疑方法系统整理出来,详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质疑。

语文学习中的思辨不能是一成不变,它是多维的,是思维的拔节,语言的飞扬,情感的喷涌,生命的律动。只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独具个性地自由表达,才能使心灵放飞,让阅读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蒲运红.创境引问,交流评点[J].新课程(小学),2013(06).

[2]舒倩.小学低年级阅读课问题对话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1(02).

[3]刘淑杰.构建小学二年级高效阅读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4]叶洁清.“读、议、导”教学模式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07).

[5]王珊珊.导向评议,发展口语表达能力[J].宁夏教育,2013,(02).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质疑表达思考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