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特点分析

2016-07-18 07:58王体宾张中发孔德荣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问卷调查年龄

李 峥 王体宾 张中发 孔德荣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 郑州 450006



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特点分析

李峥王体宾张中发孔德荣*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郑州450006

【摘要】目的探讨郑州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特点,为流动儿童的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流动儿童236例,非流动儿童207例;流动儿童按性别分成2组;按年龄段分成3组,A组:8岁≤年龄<10岁;B组:10岁≤年龄<12岁;C组:12岁≤年龄<14岁。对所有受试者采用社会适应力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在人际交往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因子上,城市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5);而在独立生活能力上流动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儿童(P<0.05);社会适应力总分比较城市儿童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P<0.05)。(2)流动儿童组内,男生挫折承受能力显著高于女生(P<0.05);女生独立生活能力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C 3组社会适应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越大,社会适应力水平相应较高;在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维度得分上,各年龄段流动儿童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强流动儿童人际交往、应急反应能力的训练,对提高流动儿童整体社会适应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性别;年龄;问卷调查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及流动人口数量剧增,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社会适应力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有效适应和顺应,涉及个体内在自我以及个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达到平衡与协调的一种能力[1]。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三者共同构成个体健康的概念。研究[2]显示,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多不能与人友好相处,易出现烦躁、焦虑、压抑等不良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身体和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三者休戚相关。流动儿童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敏感性。环境的变迁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冲击和震撼,更给流动儿童带来了许多压力、危机、迷茫和困惑,使其较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本研究对郑州市流动儿童展开问卷调查,拟探讨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特点,以便对流动儿童的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鉴于对测试的配合程度,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8~14岁流动儿童。对照组为8~14岁的郑州市儿童。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市443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流动儿童236份,郑州市儿童207份,所有受试者均为汉族。

1.1.1流动儿童的组成:共236名,男生109名(46.2%),女生127名(53.8%);平均年龄(11.28±2.61)岁;8岁≤年龄<10岁36名(15.3%),10岁≤年龄<12岁120名(50.8%),12岁≤年龄≤14岁80名(33.9%)。

1.1.2郑州市儿童的组成:共计207名,男生112名(54.1%),女生95名(45.9%),平均年龄(11.88±2.07)岁;8岁≤年龄<10岁28名(13.5%),10岁≤年龄<12岁95名(45.9%),12岁≤年龄≤14岁84名(40.6%)。

2组儿童性别及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试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是否随父/母来郑州及来郑州居住的时间。

1.2.2社会适应力调查表:本研究采用的儿童社会适应力调查表[4]共55个测试题目,其中插入题5项,测谎题10项,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项35项,正反向题与插入题混合编排。量表由4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应急反应和挫折承受量表。其中,因素1人际交往能力9个项目: *3、7、13、*17、23、*27、33、43、47;因素2应急反应能力9个项目:4、8、*14、18、*24、*34、38、*44、48;因素3挫折承受能力9个项目:*5、9、19、29、*39、49、52、*53、*54;因素4独立生活能力8个项目:2、*6、12、22、32、36、42、*46(标记*的题项为反向计分题)。采用自陈累加式计分方法,正向题答“是”计1分,答“否”计0分;反向题答“否”计1分,答“是”计0分。社会适应力总分满分为35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社会适应水平越高。

1.3施测程序以自然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担任主试,测试前由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及注意事项,强调保密原则,在确认被试完全理解后开始施测。要求被试独立作答,施测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2结果

2.1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适应力差异情况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城市儿童(P<0.01),而在独立生活能力上流动儿童显著高于城市儿童(P<0.05);城市儿童社会适应力总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社会适应力差异±s,分)

2.2不同性别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的比较对比不同性别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力各因子得分,男生在挫折承受能力方面显著高于女生(P<0.05);而女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总分稍高于女生,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的比较±s)

2.3不同年龄段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的差异比较不同年龄段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的比较采用Scheffe事后比较分析,对比不同年龄段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可以看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的发展随年龄增长呈上升态势:年龄越大,社会适应力水平相应较高;在人际交往能力维度和独立生活能力维度得分上,各年龄段流动儿童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力比较±s)

注:A=(8岁≤年龄<10);B=(10岁≤年龄<12岁);C=(12岁≤年龄<14岁)

3讨论

Stevens等[4]认为,流动儿童到新的环境中可能遭遇很多不幸和所到社会的拒绝,这可能对儿童的心理适应造成负面影响。国内有研究也发现,流动少年儿童存在比城市本地少年儿童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5]。

本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力水平不仅整体低于城市儿童,同时就各分因子来看,流动儿童在人际交往、应急反应及挫折承受能力因子上得分亦明显低于城市本地儿童,支持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提示环境的改变,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力影响可能是全方位的。究其原因,可能与流动儿童从农村或其他城市转到新的环境中,周围同学对其理解不够,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未建立,从而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不够积极有关。同时流动儿童在应急反应能力方面表现较差,这可能与流动少年儿童从异地来到新的环境后,新的文化还未熟悉,又固守自身原来的本地观念,从而对新环境下儿童的许多观点、习惯、处事方法不理解、不认同有关。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可能与儿童的性格、经历及自信心有关。流动儿童本身处于性格形成阶段,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加之环境的改变、面临诸多困难,往往使其产生悲观情绪,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明显下降。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流动儿童在独立生活能力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可能与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因种种原因对其生活关注少,而使得流动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强。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性别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力,发现男生对挫折承受能力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总分看,男生比女生适应能力相对占优势,但2组总分差异不显著。说明男女生在适应力方面各有优势,但总体水平无显著差异。钮丽丽等[6]发现,中学女生的宜人性显著优于男生。女生的这些人格特征可能更有利于社会适应,这一差异可能是由社会对两性的要求不一样引起的,可能是家属及老师在以后沟通中需特别关注的问题。

此外,本研究发现,社会适应总分和各因素上的社会适应水平基本上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说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虽然整体上低于城市儿童,但从流动儿童自身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社会适应水平因各方面心理的发展而表现出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忽略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指导,任其自然发展。社会适应力水平与儿童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因素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流动儿童的早期社会适应性教育,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

限于时间原因,本研究仅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特点作了初步探究,有待追踪干预,进一步充实研究结果。

4参考文献

[1]王建超.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科学大众,2008,72(11):149.

[2]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3):530-536.

[3]张利洪,刘洲.刍议“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6(4):122-124.

[4]Stevens GW,Pels T,Bengi-Arslan L,et al.Parent,teacher and self-reported problem behavior in the Netherlands:Comparing moroccan immi-grant with Dutch and with Turkish immigran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Soc Psychi Epidemiol,2003,38(10):576-578.

[5]林芝,翁艳燕.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116.

[6]钮丽丽,周燕,周晖.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4):505-507.

(收稿 2015-06-18)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adaptation in migrant children

LiZheng,WangTibin,ZhangZhongfa,KongDerong

TheEighthPeople’sHospitalofZhengzhou,Zhengzhou45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adaption in migrant children in Zhengzhou.Methods Totally 236 migrant children and 207 urban children were involved this study.All the subjects were accepted the children's social adaptability questionnaire.The migrant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gender.The migrant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age.Group A: 8 years≤age<10 years; Group B: 10 years≤age<12 years; Group C: 12 years≤age<14 years.Results Compared to the urban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s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the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total scores on the children's social adaptability questionnaire(P<0.05).But on the independent life ability, migrant children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than the urban children(P<0.05).In migrant children group, boys got higher scores on frustration tolerance than the girls'.But the girls got higher scores on the independent life ability than the boys'.The total scores on the children's social adaptability questionnaire were different among A, B, C groups(P<0.01).The scores of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the independent life ability were different among Three age groups(P<0.05).Conclusion It may be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social adaption in migrant children of which to strengthen the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the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Key words】Migrant children; Social adaptability; Gender; Age; Questionnaire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2102310446

【中图分类号】R844.1;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2-0026-02

△通讯作者:孔德荣 女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Email:kdr832@163.com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问卷调查年龄
变小的年龄
年龄歧视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我的关怀德育梦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算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