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伟
教研活动应该优先关注教学问题的解决还是优先关注教师发展?教学活动复杂多样,教师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仅仅依靠有限的集体教研是无法解决那些出乎意料的实践问题的。实践中具体问题的及时和有效解决,非依靠和发展教师不可。从这种意义上说,教研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关怀和发展教师,要依靠教师研究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教研要從关怀开始
被认可和接受才算完成关怀。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认为,关怀他人和被人关怀都是人的基本需要,关怀的维持和巩固既需要关怀方对关怀对象的需要作出反应,也需要关怀对象认司和接受对方的关怀行为,关怀对象的认可、接受是关怀的目标和关怀的实现。曾经与一位教研员交流,她说不管授课教师听不听,对教学的批评意见我都是要说的:“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他。”在这里,说了似乎就尽到了责任,完成了任务。从教研活动的教师关怀看,这种只顾自己说、不顾受众反应的教研,是缺乏教师关怀的教研。
不能引起教师反应的教研也不是有效的教研。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结果的反应。”有效教学的第一前提是引发学生反应的行为,有效教研的第一前提则是引起期望的教师反应。开展有效教研需要以教师的反应为基础,并依据教师的反应去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促进教师作出更好的反应。
实施关怀要基于教师研究。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有效教研的重要基础。因材首先要研究“材”,理解“材”,然后才能因循“材”的特点和需要施加影响。实施关怀要基于对关怀对象的研究,根据对关怀对象的认识、理解实施关怀的行动。
研究关怀对象的常用方法是设身处地。一位学科带头人带徒弟,徒弟上课管不住纪律,她就不时让徒弟停下来,然后自己上去“操刀”。我认为:“这可能让徒弟失去威信,也可能让徒弟失去教育信心。”但这位学科带头人却说:“应该不会。因为我们事先说好的,而且我是在帮她;加上看到她在课堂上的状况我就着急。”我请她设身处地:“请设想现在你上课我观察,我不时让你下来,你的感受是什么?”
研究教师和教学,帕克·帕尔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可以说,所有教师都需要信心,都需要借助自我教学效能感支撑自己的教学。作为新教师,他们同时还更需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设身处地研究教师,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最为基本的教学常识和人际沟通常识。比如,教师不只是有理性需要的人,他们同时也是有情感需要的人。对经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发现,不少教研实践背离了常识,忽略了教师是有多种需要的复杂的人,用看上去很负责、很有水平的方式却使教研效果南辕北辙。
实施关怀要考虑教师的发展阶段和个性差异。从发展阶段和现有水平看,做教研的(包括从事教学管理的学校领导)大多是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成熟教师、优秀教师,这是提升教研水平的必要条件。但成熟教师、优秀教师也可能在教研活动中用自己成熟和优秀的标准去要求其他教师,这就可能导致对教师的拔高要求,并对教师求全责备。基于关怀的教研要考虑教师的成长经历,面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在其教学要求和指导方式上有所区别。比如,对成长初期的青年教师,要建立信心、树立威信,就不妨尝试下古人的训诫: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
同一成长阶段的不同个体也会有不同的处境和利益诉求,基于关怀的教研要关注其特别的处境和利益诉求。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主持教研活动,授课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的年龄差不多,教学表现都可圈可点。但议课时,语文老师接受改善教学的意见极为诚恳,而数学老师却对教学批评处处防护。为什么会这样?两者之间有个体差异:语文老师直在这所学校工作,一直是教学骨干,批评不会影响其在学校的形象;数学老师刚调人这所学校,担心这样的教学批评会影响以后在学校的形象与发展。意识到这一点,教研的指导重点和对话策略就需要有所区别,努力把教学的意见说到他们心里去。
美国学者戈尔曼认为:“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不能识别他人需要,不关注教师成长阶段和个体差异的教研,很可能导致教师抵触教研、抗拒教研。如果教研的结果是教师从此不愿意再参与教研,这可以说是教研活动的最大失败,这样的教研不做也罢。
引导和满足教师求真、谋善、审美的需要
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需要管理,需要管理的内容包括引发需要、引导需要和满足合理需要。教研活动的需要管理不仅要引起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求真、谋善、审美,而且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求真、谋善、审美的需要。
引导和满足教师求真的需要。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认为,精神方面真正的快乐有智力以及静观真理时所获得的喜悦,还有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惬意回忆和对未来幸福的期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援引爱因斯坦的感受:“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求真的教研要致力于满足教师“探索奥秘”“静观真理”的需要,帮助教师发现和理解教育规律,遵循规律,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
满足教师求真需要,教研员和学校领导要加强学习,加强研究,提升业务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扎根深才能长得大。如果教研员和学校领导仅仅满足于考试研究和指导,螺狮壳里做道场,不能在教研活动中给参与教师豁然开朗的提醒和指引,“瞎子牵瞎子”,那满足教师求真需要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另外,教研本身不是管理行为,而是有关学术和技术的研讨行为。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教研员和学校领导不能以管理者自居,而是应该平等参与,彼此尊重。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描述了一种理想的教学景象:“让我们共同漫游,向那‘产生于上帝笑声回音的,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前行。”我以为,这也是教研活动最值得追求和实践的景象。
引导和满足教师谋善的需要。对善的追求是人们对合目的性、合价值性的追求。满足教研求善的需求,要以教师的实际问题为抓手,引导教师参与问题解决。并经由这样的路径,实现问题解决和教师发展的双重目标。
在教研中谋善,需要对教研活动精心设计。特别是在活动前深人实践现场,发现教师的困难和需要,研究实践变革的趋势和要求,同时还要鼓励教师说出自己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困难,然后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困难设计和组织教研。
多谋善断,如果我们可以把“善断”理解为好的判断、明智的选择,那“善断”的前提就是“多谋”,唯一性没有可选性,多样中才能选优。满足教师谋善的需要,需要尊重多样性,研究多样性。帕克·帕尔默认为:“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教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因此,在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时,我们还要强调“己所欲,亦勿强加于人”。
引导和满足教师审美的需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求美的教研不仅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发展自己,而且要帮助教师在教研中欣赏、肯定自己。有审美体验的教研,教师自身是教研活动的主体,是解决问题的主体。他们的经验被重视,他们的参与被鼓励,他们自己改变自己,审美体验是在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欣喜于自身的变化中的愉悦感受。
小威廉姆·E·多尔说:“如果后现代教育学能够出现,我预测它将以自组织概念为核心。”作为专业人员,教师有自组织的愿望和能力。只有尊重他们的专业自主要求与权利,培养他们专业思考、专业选择的责任,提高他们专业判断和抉择的能力,使他们有机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教师的自我审美,并为走向更高水平的自组织创造条件。
教研要善于发现和支持创造
推动教学改革大致有这样三种策略和路径:一是引入外地成功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二是发现提炼本地(本校)成功的教学策略加以推广;三是支持教师教学变革,促进教师教学创造。三种策略各有自己的价值以及实施环境和路径,就其趋势,笔者以为后两种策略更值得研究和实践。
发现和推广成功的策略与方法。这种策略重在“发现”。所谓“发现”就是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从本地优秀教师的课堂总结提炼可以操作的成功经验,使之成为本区域、本校教师学习和实践的对象。以顾泠沅老师主持的青浦实验为例,试验开始于“发现”,既发现数学方法的问题,也发现某些成功教师的应对经验;对收集整理的160条经验,用一年多时间检验和筛选,从中找出4条最为关键的做法:“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处理教材,组织好课堂教学层次、序列;改进方法,在讲授的同时辅以尝试活动;效果反馈,及时调节教学。”然后坚持试验、应用、推广这4条“发现”。青浦实验促进了青浦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发现”的意义在于立足本土实际,尊重本土经验,尊重本土教师。“发现”指向具体策略和方法,其过程是研究、筛选、提炼的过程,是剔除具有个人特质、不适合普遍推广经验的过程,也是运用教育伦理、教育科学、教育实践条件对相关经验进行审视、论证的过程。
“发现”作为值得提倡的教研策略,不仅适用于区域、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而且可以普遍运用于日常教研。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门道”就是成功方法背后的策略及其理据,每一次教研都立足于发现“门道”,然后对其论证,然后把经得起检验的“门道”转化为教学常规,教学也就实现了变革。
支持教师教学变革,促进教师创造。美国学者布鲁斯·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强调:“没有种模式在所有的教学目标中都优于其他,或者是达成特定教育目标的唯一途径。”教学没有适用所有情境的唯一模式和绝对标准。教研的最终目的不是约束和限定,而是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特点,尊重教师专业自主的劳动方式,鼓励教师在把握和尊重规律基础上不断超越、创造。教研要成就教师的创造,成就教师的超越,帮助教师成为他自己。
在观课议课的教研实践中,我们提倡预先与授课教师沟通协商,询问和讨论“你最希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在教学中有什么困难”“你有什么新的教学方法和尝试”,然后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基础观察进行讨论,他做过什么就讨论什么,他想解决什么问题就观察研究什么问题。通过观课议课把他想做的事情做好,把他想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努力去发现他、帮助他、成全他,使他能在成为他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成就教师的创造,需要先把自己关于教学的理解和标准“悬搁”起来,不预设标准和模式。不带既有的标准去观察,而是去发现教师的成长,发现教师的超越,开放将带来自身发展的更大可能。史铁生在《灵魂的事》中说:“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重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紧要的一项:敞开。相互敞开心扉,为爱所独具。”开放意味着爱,在自爱和互爱的教研氛围中,让我们“共同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