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是核心素养发展的“生态环境”

2016-07-17 07:19姚育青许序修
人民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素养发展

姚育青 许序修

好的中学教育,应该通过学校生活、书本世界为学生拓展一个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生命世界,让学生切身体悟到成长、成才既需要书本学习,也需要实践磨炼,逐渐形成塑造自我、实现自我的自觉行动,确立服务社会、报效国家、造福人类的远大志向,由此发展终身受用的核心素养。

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能再局限于摘棉花、拾稻穗等方式

2009年,学校建校90周年前夕,我们采访了.些老校长、老教师,他们近乎一致地期望:评价学生应该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业成绩;二是在社会的实践和服务表现。

这些老校长、老教师还指出,现在不少学校聚焦第一个方面,忽视或忘记了第二个方面,这是当下学校教育的严重不足。他们再三叮嘱: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途径、方式、要求不同了,你们要更新观念,改进做法,探索出一条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路来。

老校长、老教师的及时提醒,促使我们深人反思当前學校重书本学习、轻社会实践,抑制学生生命个性、生活能力发展的弊端,客观审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结合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丰富,学校教育、文化、学习交流日益频繁,为学生的应用学习和创造实践提供了良好条件。学生的实践不应局限于过去那种简单的摘棉花、拾稻穗等方式,而应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结合学习和生活进行参与性、应用性、服务性、合作性乃至创新性实践。一个人能自主参与这样的实践,就一定能形成并发展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我们学校要求教师着力帮助学生搭建从成长走向成才的坚实桥梁,积极引导学生走“三结合”道路:一是结合学生学习内容开展实践;二是结合学生自身志趣积极实践;三是结合学生身边生活深入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思维、品格修炼中以知促行、以行鉴知,养成关注自身、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以致用”的实践意识和“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提高发现、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可靠的素养需要经过生活实践反复砥砺形成

然而这些年,“应试教育”观念、功利主义思想对教师的影响是严重的,不少教师情愿背起沉重的升学包袱而不愿引领学生深入实践。“能上好课,提高成绩,让学生考上好学校就行了,搞什么实践”,竟然成为一些教师根深蒂固的认知。

有趣的是,与教师相反,自主结合课程学习和自身兴趣开展观察、体验、探究、实践的学生却大有人在。

有的学生利用假期到生态农庄实践,他们整天与绿水青山相伴,与瓜果蔬菜一起生长,享受到多彩的土地带来的快乐,并认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是颇具魅力的事业;有的深入交通行业实践,觉得这种“迎来送往”的职业最能触摸到社会进步的脉搏,最能捕捉到时代发展的流行色;有的深入科研院所实践,他们从科研人员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中,领悟到顽强求索、不懈创新带来的科技力量和文化魅力,从而喜爱上科学探究;有的到软件企业实践,感受数字化变革所产生的全新运营、决策和营销战略,进而立志投身到这个创造力无穷的行业。

有的学生还干得有声有色。如有的发现厦门地下通道是对称结构,中间横道通风不畅,湿气、臭气聚集其中产生种种问题,由此联想起“河面越窄,水流速度越快”的道理,进而思考“可否通过改变通道对称性来引导自然风流通,提高通道的空气质量,保持通道的干燥?”他们开展的“模拟自然风的地下通道模型”实验研究,夺得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特等奖。有的学生受家学渊源影响爱好天文考古,节假日随家长考察漳州长泰附近的古人类遗址,发现两件铭刻疑似远古星图的鱼、鸟形石器,据此展开“闽南石器时代天文学文明起源”的课题研究,获得省市科技创新奖。有的热衷结合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科普研究,连续在我国科普杂志《无线电》上发表《零成本在AVR单片机上运行Linux》《用arduino制作智能空气数据监测分析盒》等科普文章……

这表明,实践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促进其人文、科技、审美和人性品格、社会责任等方面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深入实践体验,了解了各行业的工作性质、职业意义、社会作用和未来前景,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潜能和优势,萌生人生的向往乃至确立人生的志向。

这引起了教师们的反思,知识和经验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出来的,任何有效可靠的素养都是经过生活实践反复砥砺形成的。只有紧密结合学习内容和个人志趣,开展适当的劳动实践,才能形成真正的素养。

学生在实践中的素养发展促使教师自觉结合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把求知视野投射到充满发展活力、富有思维张力的社会,由表及里地观察生活、洞悉民生,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应用性实践、技能性表达和服务性体验,让学生在学会学习、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学会实践和创新,形成核心素养。

社会实践体验是任何学业成绩都无法替代的

实际上,学生成长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代里,其学习和成长不可避免地与经济发展产生联系,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作用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学习。这就为他们融合学科知识、开展互动合作、进行应用学习和综合实践提供了充分条件,也为他们的自主性发挥、参与性实践和创造性探索提供了良好契机。这有利于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有位家长讲述了他们村里两名高中生的故事。这些年,这两名学生看到村民们种植的蕉柑、龙眼、荔枝等农产品卖不出去,心里也着急。他们深入考察了村里的田园分布和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之后,分析了“单一经营、片面发展”的弊端,提出“分带种植、多种经营、多元发展”的主张,建议把全村土地分为3个种植养殖带:河沿一带属沙质土,宜种芦笋、马铃薯等菜蔬;沿山脚一带属泥沙混合土,宜种谷类和薯类等产品;山地一带属黏质土,宜种瓜果、林木等特色农产品兼养殖珍贵家禽等。两名学生的考察报告被村委会采纳。之后,他们又帮助乡亲们办起生产合作社,建起农副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定期发布市场需求信息,还办起“生产教育中心”,解决了村民们的不少难题。这位家长说:“这些都是两名学生主动作为,没有人提示,也没有人强迫,而是身边的生活促使他俩去考察、去思考,主动为村里和乡亲排忧解难。他俩这样做也没有影响学业,分别考上了农业、农林大学。”

暑假期间,我们趁这两名学生还未到大学报到,与他俩见面,并问道:“你们为什么要举办生产教育中心?”他们的回答令人称道:传统生产已经适应不了市场需求,市场需求迫使你因地、因时、因需灵活调节生产。更重要的是,农村特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要保证绿色、安全、健康,产品经营要知法、守法、守信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反复的教育来保障。

该村村委会主任告诉我们,“生产教育中心”的作用已辐射到周边乡村,村民们也希望他俩学成回乡,为他们服务。

这两名学生的成长经历表明,社会实践体验是任何学业成绩都无法替代的,也是学校质量评价所缺失的。这也警醒我们,学校教育和评价要填补这种質量缺失,当务之急是经由书本学习和学科课堂,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和成长体验,为学生的自主实践和社会参与、智慧成长和核心素养形成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打造适应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良好教育生态

教育者应该深知,当今时代是学习与实践高度结合、与能力多向互动的时代,学习促进实践的深入,实践促进能力的提升,如此循环往复,孩子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素养结构才会渐趋完善;具有这种完善结构的孩子,更适应国际化、数字化、多元化社会的要求,更具个性化、社会化、职业化特征,更有发展前途,更能获得社会的青睐。

社会实践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试金石。前文提及的我们学校近几年的“三结合”实践恰好对应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学习修炼的维度、自主发展的维度、社会服务的维度。

这种关系表明,个人长期的文化修炼、深入的生活历练和不懈的社会实践,更能适应人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发展性,更能适应人的自我设计、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更能促进入的多样化、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更能为学生以后参与社会变革、参与国家发展、参与世界竞争和合作作准备,形成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真正素养。

据此,我们不仅在转变课程观念、改进课堂形式上下功夫,而且立足“三结合”实践,继续在拓展社会实践渠道、丰富生命体验上花力气,打造适应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良好教育生态。

评价方面,充分发挥我校是福建省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牵头校和素质教育先进校的优势,积极推进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大,为核心,以“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为旨归的综合素质评价。

教师方面,及时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习,大胆进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教学渗透和跨学科融通探索,特别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学科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探索如何引导学生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生活发展、社会发展和世界发展联系起来,逐渐形成核心素养。

教学方面,一是综合发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游学考察交流、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等学习平台的功能,把学生引入视野无垠、活力无穷的学习、实践、创造新天地。同时,强化学生学习、实践的个性化体验,帮助学生体认自我、实现自我,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规划、自主组织、自主调节、自主适应和自主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互动发展、全面发展。

二是高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对真实性问题的探求,在问题探求的过程中,产生知识的融通、经验的整合、思维的碰撞,沟通与真实生活的各种联系,获得对生活、世界的整体认识,有效解决现实生存、发展的实际问题。

三是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认识知识转化为素养必须亲历生活实践的道理,鼓励和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发现,提出独特的建设性、创新性见解,并能恰当、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付诸行动开展实践,积极促进知识、技能的社会性转化。

四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家国情怀。通过实践深入了解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服务社会、报效国家、造福世界的远大志向和人生责任感,努力做好事、做实事、做成事,自觉磨炼意志、造就品格、塑造人格。

通过上述努力,打造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在学知识、求学问的同时,也求应用、求创新、求做人,在参与实践、探索真理的不懈追求中,逐渐形成自身的人格特质,增强自身的思维创新活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素养发展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区域发展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