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是生命发展的“刚需”

2016-07-17 07:19陆全贵
人民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目标生命孩子

陆全贵

不久前,江苏省某市一名高二学生与母亲在教学楼4楼走廊谈话间,突然从楼上跳下。时隔不久,广东省某市一名高一男生从该校宿舍楼跳楼自杀……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孩子脆弱得让我们无法理解,引发自杀的原因,往往不足挂齿,遇到一点挫折、委屈或不顺心,就会想到放弃生命。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脆弱?除了一部分孩子的先天性因素外,我感到在学校、家庭的教育中,我們有时过分强调了学业、成绩、前途等因素,同时我们又缺乏爱、尊重、包容这些对待生命体本应有的态度,时常不自觉地就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忽略了孩子们作为人的整体生命存在。我们对孩子的看法会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导致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为了某个短期外在目标而活着的人,如果目标没有达成,他们的人生价值感就会大打折扣,这时,他们的生命就会变得很脆弱,稍遇挫折,就有可能轻生。

人类的生命有一些特点:一个完整的生命意义不应只囿于有限的一两个短期目标,即人生的丰富性;有别于机器设备或其他生物,对一个人的尊重也不应因为他的外在价值高低或优秀与否而有所改变,即人的尊严;凡是生命都是在爱中孕育和成长的;因为不是工业产品,每个人都不会一样,即人的差异性;所有现代人都有在规则范围之内对自己行为的支配权,无论成人或孩子,即人的自由。基于人的这些特点,我们对待一个生命体绝不能像对待一台机器。教育更是如此,教育孩子跟往硬盘里拷贝东西不同。其实,以上这些思想与生命教育的很多概念不谋而合。早在1964年,生命教育这个词就出现了,首次向大众呼吁生命教育重要性的是日本学者谷口雅春。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要让学生变得坚强,应在中小学运用生命教育的一些理念。

很多学校把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其实不然。这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有专家提出,人的生命可以分成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层次。自然生命是解决生命的长度问题,社会生命是解决生命的宽度问题,而精神生命则是解决生命的高度问题。生命教育除了让学生理解和懂得自然生命的特点外,更需要让学生从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生命,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如何直面生活中的挫折。

在社会生命的层面,我们要给孩子们建立更广阔的生命意义,也就是让他们的社会生命更加宽广,人不是为了一个单一目标而生,必须有多元的人生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们人生经验不足,因而视野有限,常常会因一些小目标达不成而钻牛角尖。家长和老师应给他们一个更宽广的视角,帮他们看得更远些:人生长着呢,还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大人们要把更多的人生意义介绍给他们,而不只是学业这一条线上的东西,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基本上都只这一个维度,把孩子们的生命意义全部押宝于此,风险很大。我们要告诉孩子们,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还有很多衡量标准和目标,比如至少要有一个好家庭,有一些好朋友。

在精神生命的层面,我们要给孩子们更多人类文明的食粮,让他们的内心更丰富,思想境界更高,比如,我们可以帮他们建立更广泛的兴趣,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在各种困难面前依然坚忍不拔的人类灵魂。内心世界的丰富及人生境界的提升,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热爱生命,能够更透彻地看待眼前的困难,这也是让他们变得坚强的方法。

还有一点很重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尽力了,学业成绩还是不成,家长和老师就要学会宽容,是人就有所长有所短,可能他还有别的特长,要多发现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长处,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给予更多的关爱,他们都还是成长中的孩子,爱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爱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就是一种理解,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他遇到的事;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他应有的作选择和决定的自由。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应是生命发展的“刚需”。

猜你喜欢
目标生命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