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要重本末终始

2016-07-17 07:19钱逊
人民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将军事物

钱逊

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和学校愈来愈多的重视,校长、教师们以很高的热情,花极大的精力,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有.些需要研究讨论的问题。这里我想对有关的两个问题谈一点想法,供大家讨论。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学做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什么为中心?个人以为,应以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道理,重建中华文化人生理想信念、道德信仰为中心,以重现中华礼仪之邦的形象为目标。或者说,进行一次全民学做人的再教育;“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的特质就在重道德。《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最简明的表述。这一点,奠定了我们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长期的歷史发展中,中华文化关于为人之道的思想,为人们所继承,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从精英层面看,世代传诵、家喻户晓,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些名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正是儒学倡导的为人之道最高的、集中的体现。

我们看古代士人谈对儒学的体会。文天祥就义前在腰带上写下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他一辈子读圣贤书,所追求的是孔孟所说“成仁取义”的理想人格境界。最后回顾一生,自信已经做到,宽慰地感到“庶几无愧”。顾炎武在满清代明之际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以维护社会道德风气,保天下为己任。又说“愚以为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他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和身体力行,对我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质和精神可以有很好的启发。

从社会普通人的层面看,传统文化的为人之道,已经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渗人中国人的血液,成为现实生活中中华文化的传统。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当时有一位将军,退休后住在纽约。他是个单身汉,家里经常雇一些佣人。但是这个将军脾气很怪,对佣人常常不是打就是骂,所以他家里的佣人都做不长,经常要换。后来来了一个中国人,一个山东人,到他家里去做佣人。这个人叫丁龙。丁龙也受不了他的打骂,时间不长也跑了。不久,有一天将军家里发生火灾。正当这个将军非常狼狈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丁龙跑回来帮他救火了。将军就很奇怪,说你不是从我这儿走了吗,怎么又跑回来了?丁龙就讲,我以前是在你家做过佣人,后来跑了。可是现在你家里有困难,我就应该来帮助你啊。他说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是孔夫子教导我们的忠恕之道,中国人就应该这样做。这个将军非常吃惊地说,你真有学问,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教导你都懂,很了不起。可是丁龙说我不识字,是我父亲告诉我要这样做的。将军又说了,那你父亲一定是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丁龙又说,我父亲也不识字,这是我祖父告诉我父亲这样做的。而且接着他又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不识字,这些道理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曾祖父告诉祖父,祖父告诉父亲,父亲再告诉我,我就这样做了。原来他们丁家只是世代耕地,却一代代,祖教父、父教子都讲孔夫子的道理。将军不禁肃然起敬,就说那这样吧,你就留在我家继续做吧,把他留下来了。这以后,两个人的关系自然就跟过去不一样了。丁龙直做到去世。丁龙临去世的时候又跟将军说,我在你家里做事的这段时间,吃的穿的都是你供给的,你还给我工资,我也攒了一点钱,我走了以后,这些钱都留给你。将军听了很有感触,一个不识字的劳工,竟有这样的品德,可见中国文化一定有特殊值得研究之处,引起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丁龙去世以后,将军就拿这笔钱,又加上几乎是自己的全部家产,捐给哥伦比亚大学,让他们办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讲座的名字就叫丁龙讲座。这是美国第一个专门以研究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直到今天这个讲座还存在,是美国研究中国文化的重镇。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落实、体现在普通中国人身上。像丁龙那样普通中国人的家庭,不识字却代代相传,践行着孔子的教导,成为延续千年的活生生的传统。丁龙这样的普通中国人,文天祥、顾炎武这样的民族精英,他们的精神和人生实践,正是中国文化大传统之所在。今天我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要传承发扬这样的传统。

当今世界,面临多方面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精神危机是其中之.。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说,当代的世界是“处处争端,人人为己,颂赞自我主义,只顾经济利益而违背道德准则的世界”,“利己主义和贪欲仍在不断地加重人民之间、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长此以往便会引发世界各地的冲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说,“这是一个个人主义抬头的时代。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总之,个人第一、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充斥浸润于社会,成为纷争、冲突以至战争的根源。中华文化所倡导关于做人的道理,关于人生理想、意义的思想,崇德乐群的价值观,“蕴含着可以解决我们社会上的弊病的良方”,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当今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关注的基本问题。

从我国社会和青少年的现状看,现在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思想的根源正在于“个人第一、利益至上”价值观的泛滥。这是教育立德树人面对的根本问题,也是传统文化教育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文化“崇德乐群”的优秀传统,摆脱,卜人第一、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目标和任务

传统文化教育的本末终始

《大学》一书,讲古代教育“为学次第”,其中提出为学的“本末终始”问题。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是《大学》指出的学习之道。就《大学》来说,“三纲领”“八条目”之中就有本末终始的关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本;要达此目标,又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学次第。其间又有本末终始: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而从格物致知开始。朱熹注:“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对八条目,“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是先后次序。

不仅为学如此。把握事物发展的本末终始,知所先后,也是办一切事、解决一切问题的重要原则,是中国人的一项大智慧。本末是从事物本身讲。凡事物都有本末,本是内在的本质、根据;末是表露于外的结果、表象。终始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讲。事物发展的过程,有开端,有终结。本末、终始都是事物本身所有,不能由人意改变。办事情,解决问题,都要以本始为先,末终为后。抓住根本,依事物发展规律,循序前进,方能成功。抓不住根本,只在枝节上下功夫,治标不治本,必定事倍功半,终致失败。不依事物发展规律,循序前进,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也必将事与愿违,招致失败。不辨本末,舍本逐末,固然不能求成;只知本末而不晓终始,也终难达预期效果。

对传统文化,亦应究其本末终始。其基本精神、价值是本,其具体表现是末。本贯穿始终而不变,末随时而变。只见其末,不识其本,或否定其本,捡拾其末,将使传统文化沦于碎片化,失去生命力而成为僵死的材料,不能真正傳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方法,则又要懂得和处理好步骤的先后次序。要依对象实际,由近及远,由浅人深,由末及本。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是根本,古诗词、京剧、书法以及武术、音乐、美术等等具体科目的学习是末。而经典讲的道理是抽象的。要真正理解经典,需要通过文学、历史、诗词、戏剧等形式,后者更具体,更生动,更丰富。京剧中就渗透着传统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所谓文以载道,诗词也是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不是简单地对事物进行描写,其中都反映了作者的感受和人生追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讲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大家比较熟悉的话都是文学的语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本末的角度讲,经典是本,古诗文、戏剧等是“末”,是一些人领会了经典之后通过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年轻人学的时候这些东西比较容易接受。所以从“本末”来讲,经典是最重要的,是根本,但从“终始”来讲,则要从比较具体、比较生动形象的地方人手。

明了本末终始的道理后,再教孩子们上京剧课就不只是教京剧怎么唱念做打,还要注意通过京剧挖掘它所传导的中国传统的道理;读古文不只是关注优美的修辞和平仄声韵技巧等,最根本的还要引导孩子们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学习做人,传承传统的做人道理。学习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就在于此,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最需要的也在于此。没有根本,只知道眼前具体的东西,最后就达不到目的,或者事倍功半。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将军事物
哼将军和哈将军
马援将军
将军驾到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单独中的洞见
点兵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