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设限

2016-07-17 06:34王秀菊
人民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教育局名师跨界

王秀菊

猴年新春之际,小学校长王崧舟到杭州师范大学做教授的新闻,一度引爆了朋友圈,引发了诸多思考。

王崧舟,杭州拱宸桥小学原校长,堪称当今小学语文界“大人物”。他从小学跨越到大学,从王校长转换为王教授,为他精神生命的飞跃寻找到了新的支点。

近一两年来,类似的事情多有发生。王崧舟等名师、名校长的转身,预示着什么?学校又该如何应对?我认为这样的流动总体上正面意义更大。

打破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森严壁垒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一直是割裂的,二者壁垒森严。高等教育“看不起”基础教育,觉得一线教师在理论修养上比较欠缺;基础教育“不理会”高等教育,觉得很多教授都是在故纸堆里做文章,研究不切合实际,只有一些空洞理论。

2001年8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国际课程学术研讨会,派纳教授出席并作了《课程理论化》的演讲。其间,裴娣娜教授提问:在美国,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存在什么关系?派纳教授审慎思忖后回答:没关系。裴娣娜教授继续追问:那你们搞课程研究目的何在?派纳给予的答复出人意料:为了建立一门纯粹的课程理论。

在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派纳教授的研究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的中小学校,由于“集体无意识”,很多领导和教师都认为没有必要学习那么多的理论,这是需要打破的观念。

2013年11月,全国第九次课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会上有一位博士生汇报她研究的“关于为什么要表扬”的问题,她通过文献综述,做了很多功课。笔者在提问环节问道:“我是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我带领工作室老师重点研究的是如何实施表扬,比如表扬的策略、形式、时间、频率、效果以及反馈等,如果我们两人的研究能合起来就好了。”场上的大学教授们都深以为然。

教育本身是一体化的,不应割裂开来,跨界发展是大趋势。整合资源优势,才能实现互补。要改变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需要有一批跟王崧舟一样的优秀老师,带着他们的教学经验、教育创新、实践需求,进入高校担任教师,在跨界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并将他们的理念、实践、创新等带入高校,为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带去源头活水。

有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

教育部2014年啟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建立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专兼职结合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鼓励高校与中小学“岗位互换”“双向互聘”“协同创新”,支持中小学教师到高校任教。同时,大学已经拥有了自主招聘教师、评定职称的权力,可以自主选择大学相关学科需要的人才,并给予受聘者适当的岗位和相应的职称。

尽管一些省教育厅也下发了教育部的文件,很多教师与高校也有岗位互聘的意向,很多地方教育局却不批准,理由是“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到高校去教教师教育专业,可是高校老师却干不了基础教育学校老师的工作”。于是,上级的文件止于“网上”“纸上”,地方教育局的委婉拒绝,断了这些老师的高校研究梦。在这方面,浙江省教育厅为全国各地做出了榜样,希望有更多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能引进一线名师、名班主任,让这些名师、名班主任现身说法,推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走得更远。

我们也相信,随着学术资源的数字化,学习与研究的通道逐步打开,将有更多基础教育界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成为高校中颇具学术创新力量的一支队伍。

每个人的发展都有无限可能性,教师也不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设限

杭州拱墅区教育局领导很有气魄。王崧舟能成功从小学调动到大学,其中的关键是拱墅区教育局“肯放”。王崧舟说:“我特别感谢拱墅区教育局,这15年来,成就了我,现在又有这样的气魄和格局,能理解我的选择。”

然而,很多地方教育局限制教师调动,限制教师外出学习,将生硬的“管理框框”硬套在教师头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强压之下,人们难免会选择逃离。这也是更多人选择民办学校的原因。

当今时代,多元化的跨区域流通渠道已经全面贯通。广东深圳、珠海等地每年都从全国各地招聘教师,也有很多名师从公办流到民办。地方教育局应开放格局,在成就教师的同时成就自己。

教师职业具有均等性、公平性,我们既不能“唯职称”,也不能囿于“单位所有制”。每个人的发展都有无限可能性,教师也不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设限。

王崧舟华丽转身,是为了职业理想,这是一种勇敢的超越。他专心治学、博览群书,有着丰厚的积累。尽管在小学他也可以评定教授职称,可由于一线教师整天为应付各种检查而忙碌,身心疲惫。专心治学,做个好学者,是很多一线教师梦寐以求的。王崧舟跨入高校,进入教师成长的源头,让自己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在这些未来的教师身上得到延续,这既是为个人发展,也是为教师队伍发展;既是为教师成长,也是为教育成长。

以教师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也是王崧舟们“跳槽”的初衷——为了自己,超越自己;为了教育,超越教育(跨界)!

诚如王崧舟所言:“我进入杭州师范大学的优势,恰恰就在自己32年的小学教育和管理的经历。这些丰富的经历,完全可以转化为师范教育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改变课程教学、课堂技能训练不接地气的弊病。”

当王崧舟们进入高校,虚飘的理论将在他们的实践中,转向为实在人生,可以多领域、多维度、多层面地体会人生,使人生更加充实、快乐、幸福;可以通过这个支点,撬动起自己整个的精神生命,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实现生命的拔节。

相信有更多的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会追随他的脚步。

跨界与整合是这个时代的趋势,你准备好了吗?

猜你喜欢
教育局名师跨界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浅议"名师"
奚爱国
跨界•匠杰
名师读意林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