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教师德育能力如何形成

2016-07-17 05:54姜晓燕
人民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德育

姜晓燕

社会转型初期,经济倒退、意识形态混乱对俄罗斯民众的精神道德面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俄罗斯社会审视改革带来的损失和失败的原因时,道德沦落、对未来失去信心、社会稳定丧失等被视为改革最大的损失,也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社会动荡对俄罗斯青少年的影响尤其不容忽视,直接表现为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一度明显提升,学龄人口斗殴、吸毒、卖淫现象严重。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在普京主政后,俄罗斯在寻找凝聚整个社会的“国家思想”,发现“除爱国主义外,没有也不可能存在其他具有凝聚力的思想……”

从2001年到2016年,俄罗斯联邦政府连续四次颁布《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希望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振奋民众精神。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整体精神面貌有所改观。俄罗斯人口的平均寿命从2000年的65.3岁延长到2015年的71.4岁,但青少年的精神道德问题仍然严峻。在俄罗斯吸毒人员总数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近两年,15-17岁青少年吸毒人数却呈上升趋势,而巨青少年涉毒年龄一再下降,俄罗斯联邦卫生部2016年的数据显示,青少年涉毒年龄降低到了11岁(2011年为13岁)。另外,俄罗斯青少年自杀率直位居世界前列,青少年精神道德危机依旧存在。

精神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德育能力

中小学精神道德教育实践对教师德育能力的现实需要。1992年,首次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曾一度淡化了学校道德教育。1999年10月出台的《俄罗斯教育系统1999-2001年德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强化学校德育的作用,并提出要结合国家传统和现代经验来更新学校德育的内容和结构。2007年,修订后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指出:“基础普通教育大纲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的精神道德发展……”2009年3月颁布的《俄联邦国家普通教育标准》提出,俄罗斯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俄罗斯民族价值、(学生)本民族价值、宗教或文化群体的价值以及全人类价值基础上,促进其精神道德的发展,形成俄罗斯公民意识。由此可见,俄罗斯中小学德育强调要与精神道德文化相结合,促进青少年的精神道德发展。

以普京提出“国家思想”为基础,按照《俄联邦国家普通教育标准》对中小学德育的要求,2009年9A,俄罗斯教科院制定出台了《俄罗斯公民精神道德发展与公民道德教育构想》,强调重视俄罗斯人民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德育潜力,提出了由爱国主义、社会团结、公民意识、家庭观念、劳动与创造、科学与真理、传统的俄罗斯宗教、艺术和文学、大自然、人类等十大核心内容组成“基础性国家价值体系”。以这‘价值体系为核心,从 2010年4月开始以试验形式在俄罗斯联邦19个地区的中小学为4-5年级开设《俄罗斯民族精神道德文化基础》课;到2012年明,俄罗斯联邦所有地区的中小学校均开设此课程。课程由6个模块组成,包括东正教文化原理、伊斯兰教文化原理、犹太教文化原理、佛教文化原理、俄传统宗教史和伦理学原理,学生和家长从中自行选择一个模块。

这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中小学首次在全国范围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新的德育课程涉及宗教、文化、历史、艺术、自然等多门学科知识,教育工作者、医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神职人员等都参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对授课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很高的精神道德素养,具有多学科知识。除了专门的德育课程外,根据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点以及所授课程特点,促进学生社会化、学生个人素养的形成是对所有教师提出的首要职责。

专业伦理对教师德育素养提出规范化要求。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教师作为人类价值的载体,其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有力工具,教师自身的德育素养对德育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当前,信息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增加了青少年精神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对教师德育素养的要求也从道德层面提升到法律层面。201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要求教育工作者遵守专业伦理,并建议以地方法律形式制定颁布《教师专业伦理法》。

2014年2月颁布的《教师专业伦理法(样法)》,提出对教育工作者的伦理要求和专业操守要求,要求教师在完成下作职责的过程中,要从宪法规定的关于人、人的权利和自由是最高价值的认识出发,遵守法律、道德、伦理规则,尊重个人隐私,保护学生名誉、荣誉感;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养成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对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习俗持宽容和尊重态度,尊重其他不同民族、社会团体和宗教团体的文化和特点,推动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学生间的和谐共处;杜绝任何与(学生)性别、年龄、种族、民族、语言、国籍、婚姻状况、财产或社会地位、政治或宗教偏好相關的歧视性言语和行为,不持粗鲁、傲慢的表现和轻蔑的语气,不对学生抱有偏见。

以《样法》为基础,各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增补相关内容,颁布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专业伦理条例》。学校设有教师专业伦理协会,如教师违反《教师专业伦理条例》,将由学校教师专业伦理协会以及争端调解委员会予以裁定。教师专业伦理的遵守情况可作为对教师进行鉴定以及奖励的依据。

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德育能力提出专业要求。德育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之一。“能力”在俄罗斯教育学领域是一个新的关键词,俄罗斯教科院院士沙德里果夫在2007年的《教师活动专业标准》(草案)中第一次强调教师专业能力。目前,在俄罗斯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对于“能力”一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一般将“能力”理解为与确定的对象和过程相关的、优质高效地开展与确定对象和过程相关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技巧及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准备课堂教学材料等方面的能力,是个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准备。

由此推理,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就是教师优质高效地开展精神道德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技巧及活动方式。2013年10月,俄罗斯教育科学部正式批准的《教师专业标准(学前、初等普通、基础普通、完全中等普通教育活动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的德育知识、德育技能和德育行动提出了要求。

从德育知识的角度,要求教师掌握道德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从德育技能角度,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特点以及文化差异组织道德教育活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并能理解和接受;能够开展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管理教学小组,吸引学生参与道德教育活动;维持学校的友好氛围;保护孩子的兴趣,帮助处于冲突和不利条件下的孩子;寻找教学知识的价值意义,保证学生对于这些价值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组织学生旅行、郊游和考察活动;与其他教师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合作完成道德教育任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小组特点,策划、组织学生度过闲暇时间。

从教师德育行为角度,要求教师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开展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促进学生发展;设计道德教育方案并予以落实;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游戏、劳动、体育和艺术活动开展道德教育;设计道德教育情境和活动发展儿童的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宽容态度和行为习惯;借助家长的努力,帮助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俄罗斯教师德育能力培养途径

国家教育标准将德育能力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德育实践、专业伦理、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有助于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给其德育能力的培养留出空间。

德育能力的培养首先表现为教师培养内容的改变。2015年12月,新的《高等教育国家标准教师教育(学士)标准》颁布,明确提出对师范类学生德育能力的要求是新标准与之前标准的明显不同。按照新的教育标准,师范专业大学毕业生要具备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活动、研究活动、文化教育活动的能力,其中文化教育活动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组织能力,并能够创造文化教育空间。该《标准》要求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要具备一般文化能力、一般专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其中,一般文化能力包括:以哲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形成科学世界观;能够分析历史发展的阶段和规律,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公民立场;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用俄语或者外语达到交流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宽容对待社会、文化和个体差异;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一般专业技能中要求毕业生掌握专业伦理,具备语言素养。

在专业技能中提出毕业生要具备完成德育任务的能力,具备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中促进(未来)学生精神道德发展的能力;为学生实现社会化以及职业定位提供教育学支持能力。

国家必修课程丰富各学科教师的德育知识。国家教育标准是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中小学精神道德教育基于俄罗斯人民精神和传统文化,以“基础性国家价值体系”为核心展开,为此,除了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外,新的教师教育国家标准要求所有师范类院校和师范类专业以国家必修课程形式开设历史课程,课时100学时(学士培养总学时1422);国家必修课程还包括哲学。以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师范类专业的国家课程包括国家史、哲学。必选课设有专业伦理、教育法律法规。选修课模块设置了“中小学学校冲突”“学生行为矫正”“学科历史”等课程。

赫尔岑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的历史课设置目标则明确说明,通过历史课学习要展示俄罗斯国家历史中的重要事实、事件,为学生深入研究国家社会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国家经济、社会关系、文学、法律等奠定基础。要了解苏联和俄罗斯国家形成和发展各个时期国家地理的变化;了解俄罗斯在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通过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帮助未来教师理解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发展趋势以及俄罗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俄罗斯的文化成就以及价值观体系。

实践课程培养未来教师的德育實操能力。培养德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能力也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鄂木斯克国立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部分设有《职业人门》课程,在选修课部分设有《小学教学及道德教育方法课》。此外,设有《学校德育过程》专题实习课,实习设在二年级(第四学期),实习为期两周,学分为3学分。实习课旨在培养未来教师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包括根据特殊需求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开展道德教育;掌握在课内和课外教学过程中解决德育和学生精神道德发展问题的能力。实习内容包括如何组织课外活动、班会、小组活动、讨论;设计并组织其他德育活动,包括集体创造活动等。

注重在学科教学过程挖掘德育潜力。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系设有历史教育专业。该专业培养中小学历史教师,补充教育机构教师。该系为未来的历史课教师开设《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道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现代路径》,通过课程学习,未来的历史课教师要掌握中小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德育目标实现的形式、方法;掌握在中小学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发掘德育潜力的能力;了解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德育的特点,开展人道主义教育和公民教育。学科历史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在部分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课程中,设有不同的学科史课程,如数学教育专业设有数学史,生物教育专业设有自然科学史。卡卢加国立师范大学正在尝试探索通过开设数学史课程培养未来数学教师的德育能力。

专项德育工作设立教师进修项目。公民爱国主义教育被视为增强俄罗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在通过学科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课、爱国主义教育专项活动,是中小学及补充教育机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

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性品质以及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专业能力。“少年哥萨克”是一项军事爱国主义教育项目,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有特定的要求,为此,俄罗斯“莫斯科军事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中心”开设了“中小学校少年哥萨克班辅导员专业能力发展培训”项目,通过教师进修的形式提高其军事爱国主义教育能力。

注释:

[1]强调以“能力”(компетенция)为本,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俄罗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新的教师教育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

[2]俄罗斯各民族的精神道德文化基础(俄文)[EB/OL]. http://dic.academic.ru/dic.nsf/ruwiki/1841294.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