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关键词】班主任;偷懒;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74-01
不少教师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这样”“不能这样”“必须这样”,而很少说“可以这样”“你能这样”“你想怎样”,让学生在有方向的自为中自生、自能和自长。虽然,我们积极主张孩子的自主发展,做中发展,但家长和教师却常常“自己出手”。“给我这样”“我说这样”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管理的常态。“胆小”“被动”“手拙”“懒动”“怕苦”“乏趣”“能弱”等,已经成为今天我们的孩子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孩子的显著差异。
观察和思考让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之事”的一切包办,使孩子因“缺练”而弱能;学生对“学业之事”的超负应对,使学生因“缺时”而弱动;安保对“安全之事”的必须保证,使孩子因“缺炼”而弱技;学校对“教育之事”的“求全”“求快”,使孩子因“缺我”而弱见;教师对“管理之事”的“求稳”“求我”,尤其是班级管理中一味地师“勤”,使孩子自我思考、自我实践、自我主见、自我反思的生长机会有所剥夺,学生也因“缺磨”而让“自能”“自处”“自为”的“在场”历练的勇气和能力受到了弱化。
我们知道,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成功所产生的自信及其带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过程导向的努力比结果导向的努力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管”“管住”“管好”是班主任的职责。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达成“不教”,表达了让学生拥有“自为”“自理”学习和行为的机会、方法、思维和能力。班主任要做得“轻松”,需要科学之管,智慧之理。“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是管理的智慧策略。
学生的成长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教育的材料、内容、组织、方式、手段、时机、环境,教师的素质、素养,学生的状态,教育的评价等。需要研究与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和程度,厘清“教”与“不教”、“快教”与“慢教”、“何时教”与“何时不教”、“怎样教”与“怎样不教”等关系;需要教师智慧“装傻”,科学“偷懒”,让学生有“自为”的机会。因为,“懒”是为了“勤”,“慢”是为了“快”。教师之“懒”管是行走教育的智慧,是创生把学生带入“自思”“自趣”“自生”行走的情景和路径的机会,是创生发现和发展学生智能的手段。
例如,在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机制过程中,为了有序、有效学生管理,也为了自己“懒”管日常事务,我根据班级实际创设多岗位责任制,把班级事务分成几十个小板块,“背诵管理员”“门窗护理员”“图书管理员”“小小发报员”“课间秩序管理员”“节水节电员”“好人好事宣传员”“板报更换监督员”……达到人人有岗,岗岗有责。创建中由学生自荐岗位并定期进行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这样的机制,不但锻炼与展示了学生自我,也激发了他们的光荣感、责任感、成就感,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了全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生长了自主管理能力。
“放”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收”,师“懒”之目的是为了培育生之“勤”。班主任应有效把握好“多做”与“少做”、“自做”与“生做”等关系。因为,“放”是一种“给予”、一种“机会”、一种“养成”。给机会就是给实践,给实践就是给磨炼,给创造。
教师之“懒”蕴含着更深层的教师之“勤”,它需要教师读懂学生,读懂教育。需要教师对学生培育目标的先期判断,对教育方式的先期分析,对教育时机的科学决策,对教育结果的适时掌控。(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