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国(布尔津县人民医院骨科,新疆 阿勒泰 836600)
脊柱骨折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
赵兴国
(布尔津县人民医院骨科,新疆 阿勒泰 836600)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骨折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以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骨折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脊柱骨折;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
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脊柱创伤骨折后路术中椎弓根螺钉也开始更加成熟,例如AF、RF等,临床疗效都比较理想[1]。AF技术是一种内植物国产化的新方法,其主要特点为效果理想、经济、实用和简单。我院在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5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CT和X线检查确诊为脊柱骨折,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心功能不全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以及手术禁忌证患者。全部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0.3±1.8)岁;致伤原因包括高空坠落伤14例,车祸伤28例,其他8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通过C 臂X线光机进行透视定位,中心点选择伤椎棘突,给予正中切口,分层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同时对椎旁肌肉进行剥离,有效暴露伤椎,进针采用“人字顶点法”,将椎弓根钉植入,有效复位后,利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有效冲洗,并逐层缝合。
实验组患者给予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在对伤椎和上下椎弓根进行确定时可以采用Wein-stein定位法来进行,正确植入弓根螺钉,术中患者给予X线检查,对弓根螺钉的置入情况进行确认,术后患者给予48 h常规负压引流,患者要卧床休息4周,当患者骨折韧带基本愈合之后,就能利用相关支具下床活动,在患者骨折愈合后1年才能将内固定物取出。
1.3 临床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住院时间(d)实验组 25 131.4±16.6 222.8±36.1 9.1±1.3 12.1±4.2对照组 25 154.3±17.2 296.3±33.5 12.3±1.2 16.5±3.1 t - 4.7900 7.4621 9.0437 4.2144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共出现切口感染和螺帽松动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25);对照组患者共出现切口感染1例,螺钉断裂1例,螺帽松动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3/2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脊柱结构具有节段性特点,因此脊柱具有三维空间6个自由度的运动特点,在轴向载荷基础作用力下,三维空间中的各种作用力复加,导致脊柱出现多种运动状态,如果复加作用力转为瞬时暴力,就会破坏脊柱结构,发生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是脊柱骨折的共同点[2]。脊柱是身体的承重支柱,如果脊柱在矢状面呈S型,在椎体高度丢失的情况下,脊柱也会丢失生理弯曲进而失去平衡。所以临床治疗脊柱骨折时首先要对抗轴向载荷,让椎体高度得以恢复,重新排列受伤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让其生理弯曲得以恢复,最终实现承重平衡状态[3]。
手术是临床治疗脊柱骨折的主要方法,传统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能对骨折进行有效复位,但是临床操作时需要对伤椎上下相邻椎体进行暴露,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大,会让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延长,另外并发症发生率高,会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而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在临床治疗脊柱骨折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的操作方法简单、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对患者的创伤小;固定节段少,术中能对近邻阶段的退变进行有效预防,让运动阶段的损失减少;另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短,促进患者更好康复,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骨折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和卓亚.经椎弓根植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148-149.
[2] 翟斌胜.胸腰段骨折不同节段固定对手术疗效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17):3726-3727.
[3] 申建兴.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18):60.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8-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