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巨彬
【摘要】 目的 探讨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脊柱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4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术式治疗, 观察组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术后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为(95.13±9.43)%, 椎体后缘高度为(96.43±10.52)%, Cobbs角为(5.23±1.06)°,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临床价值较高, 可有效恢复胸腰段脊柱椎体前后缘高度以及Cobbs角, 值得推广。
【关键词】 后路手术内固定;脊柱骨折;临床价值
随着交通事业与高空作业的不断发展, 胸腰段脊柱骨折发生率逐渐提升, 其主要诱因为综合暴力, 包括轴向剪力、压缩、旋转以及屈曲等, 处于三维不稳定状态[1]。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可经过椎弓根恢复脊柱三柱复合结构, 促进稳定性, 确保内固定坚强, 最终确保三维稳定。治疗胸腰断脊柱骨折主要内容为对伤锥后畸形与弓角予以纠正, 将伤锥前后缘高度、椎间高度、生理曲度以及脊柱序列等恢复, 亦为脊柱外科医生工作研究重点。经研究证实, 后路手术内固定可有效治疗脊柱骨折, 且内固定稳定性高, 故而逐渐被临床接受。本文探讨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脊柱外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8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开展影像学检查, 经X线或CT检查椎体高度压缩1/2~2/3, 均存在程度不一的椎管狭窄现象。将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4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6:8, 年龄16~62岁, 平均年龄(39.5±5.7)岁;致伤原因:17例为车祸伤, 5例为高空坠落伤, 2例为压砸伤;依据Denis划分骨折类型:18例为压缩骨折, 4例为爆裂骨折, 2例为Chance骨折。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7:7, 年龄14~63岁, 平均年龄(40.7±6.2)岁;致伤原因:16例为车祸伤, 5例为高空坠落伤, 3例为压砸伤;17例为压缩骨折, 5例为爆裂骨折, 2例为Chance骨折。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术方法 观察组为后路手术内固定, 术前X线摄片, 对脊柱侧位状况予以了解。全身麻醉后俯卧, 且需悬空腹部, 在损伤脊柱棘突周边注入美蓝溶液0.5 ml, 再次拍摄X线片, 针头确定损伤脊椎, 避免将手术范围扩大, 将手术时间缩短。作切口于正中, 中心为损伤脊椎, 尽量暴露上下椎体棘突等周边组织, 椎弓根定位, 将椎体撑开, 控制好进针方向、角度以及深度, 探查减压椎管内高压患者, 将水肿清除后将横向连杆安装好, 最后融合最外侧植骨, 将切口逐层关闭。对照组为传统术式, 具体操作参照临床。对比两组术后脊柱骨折复位状况。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后脊柱骨折复位情况对比, 椎体前缘高度:对照组为(75.82±6.25)%, 观察组为(95.13±9.4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8.45);②椎体后缘高度:对照组为(78.16±6.14)%, 观察组为(96.43±10.5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13.27);③Cobbs角:对照组为(7.10±2.51)°, 观察组为(5.23±1.0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4.70)。
3 讨论
脊柱骨折好发群体为男性, 诱因为间接外伤暴力, 胸腰段骨折发生率最高, 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若病情严重还会导致截瘫, 甚至致使患者死亡。因此积极治疗脊柱骨折患者, 可减少脊柱骨折产生的神经功能障碍、畸形以及慢性疼痛等。胸腰段脊柱骨折还会致使脊髓受压、椎管狭窄以及脊柱畸形等[2], 破坏脊柱正常三维结构, 若未及时纠正将会影响脊柱正常功能恢复, 若严重将会无法恢复, 因此及时复位可有效恢复患者脊柱功能、日后负重与正常行走。
后路手术内固定为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折常用术式, 其主要是通过正中切开脊柱部位将损伤椎骨充分暴露, 而后应用内固定器械撑开与伸展纤维环与纵韧带后部, 确保突入椎管骨块有一定程度的间接减压与复位[3]。该手术主要经过后路从椎弓根通过, 前房椎体用内固定器械螺钉固定, 贯穿脊柱三柱, 优势在于入路难度低、出血少以及创伤小等, 且可有效固定前、中、后三柱, 力学性能优越, 确保三维固定, 可用于难以复位脊柱骨折患者。且固定为短节段性, 可避免长节段脊柱融合影响活动度, 早期矫正脊柱前后移位与后凸畸形, 且经椎管侧前方开展椎板与椎体后减压, 充分暴露, 便于操作, 安全性高。临床还需注重手术时机的选择, 尽量开展于伤后1周, 此时骨纤维尚未连接, 可促进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恢复。若脊柱骨折后存在脊髓受压并发症且诱发神经功能障碍, 伤后8 h应快速将脊髓压迫解除, 最大限度减少神经损伤。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为(95.13± 9.43)%, 椎体后缘高度为(96.43±10.52)%, Cobbs角为(5.23± 1.06)°,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欧阳冰等[4]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临床价值较高, 可有效恢复胸腰段脊柱椎体前后缘高度以及Cobbs角,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斌, 杨忠.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78例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刊, 2014(8):1216-1217.
[2] 尚博, 郑建红, 方继锋, 等.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34):3793-3794.
[3] 杨安栋, 陈秀民, 孟庆民, 等.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临床医学, 2015(4):69-70.
[4] 欧阳冰, 苏建成, 曾月东, 等.前路与后路重建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研究.西部医学, 2014, 26(8):1007-1010.
[收稿日期:201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