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敏
【摘 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想要实现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必需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实效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都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入手,探讨了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过程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分析与对策
我国的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德育工作极其重要,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德育,就是以人为主体,进行品行、信念等品德教育的活动。学校德育则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自觉的法律意识、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所谓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差距,即实际效果。因此德育过程实效性是指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其中包括:德育是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效果、是否促进了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效益,以及对德育的投入是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的实际效率。然而,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并不理想。
1.德育目标定位不明
与普通中学相比,中职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从适应中职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德育目标也应与普通中学有所区别。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中职学校照搬普通中学的定位,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中职生是经过普通高中选拔后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自觉性不够、学习目的性不强等厌学问题,拿普通中学的德育目标来要求中职学生,使得中职的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致使德育实效性低的问题比较严重。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很多中职学校过分重视招生和就业压力,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进行教学时,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视为中职教育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德育方面,不注重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依然沿用老教材和老教案,使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难以产生共鸣。同时,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其教育标准和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上经常出现口号空说教多、内容虚实践少的问题,严重脱离实际生活,不能达到德育的渗透性和持续性,更谈不上对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前瞻性改革了。
3.德育方法粗暴简单
因为长期对德育的忽视,中职学校的德育队伍普遍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与途径过于简单。在面对学生时,主要采取“约束、压抑、控制”等粗暴的方法,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这样的教育是否能被接受,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导致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抵触情绪。
4.德育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中职学校在对德育效果进行评价和判定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依然实行的是传统的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方法限制了德育评价的主体范围,导致评价结果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情况。因此,也不能正确评估学校的德育质量。
二、中职学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学校管理者对德育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仅仅将德育工作作为“教学的保障和辅助”,口头上虽然表示重视,实际行动上却缺乏诚意。有些领导甚至认为开展德育工作是浪费教育资源,是放松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的“不务正业”的行为。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校方面忽视了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2.生源因素影响
高校、高中的扩招行为,导致了中职学校的生源紧张,为了完成招生和教学任务,中职学校普遍降低了招生标准,导致了招生对象成分复杂,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又形成了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低分数群体”、“弱势群体”成为中职生的代名词,加上本身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使得中职生产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也影响到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社会转型以及多元价值取向对传统观念造成了极大挑战。受市场经济追求利润、强调物质利益的影响,以及社会不良思潮和网络文化的渗透,学生在树立价值观的过程中变得非常迷茫,使得中职学校在德育方面的工作难度变得更大。
三、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明确德育层次,构建德育目标
在教学工作中,中职学校领导应正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德育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合乎学生需求的德育项目,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2.整合德育资源,更新德育内容
要实现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必需整合教学资源,积极推进德育课程的改革,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设置德育内容,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职业教育进程以及学生自我成长需要的密切配合。
3.注重德育主体,探索德育方法
学生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体,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落实工作时,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应选择能被学生认同和接受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4.完善德育制度,创新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调节、优化德育过程,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有良性的推动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完善德育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指标。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应实现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的有机结合,融入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使德育评价的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德育学习成果,为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四、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
1.中职德育应与职业培训相结合,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比如利用比较有影响的真实事件,使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讲解“产品质量法”时,教师可以将著名的“三鹿奶粉”事件的资料进行整理使用,让学生认识到保证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监督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
2.中职的德育要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
如在讲解“通过职业活动反哺父母,回报社会”的课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帮助收集各自父母工作、劳动时的照片,然后使用这些素材制作视频短片,配上如《感恩的心》《春泥》等表达对父母恩情的感动和回报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观看父母劳动时的照片,体会父母的辛苦,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干巴巴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五、结语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职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教学任务来抓,不断思考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和对策,才能更好地完成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春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v.4;No.2412:29-30.
[2]李雪清.中职学校德育失效归因分析及对策[J].职业,2012,20:56-57.
[3]瞿道航.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广西教育,2014,No.8581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