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丽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336000)
试论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饶 丽(宜春职业技术学院336000)
摘要:新的教学大纲在音乐教学这一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正确的音乐教学应让全体师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并享受音乐美。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体验音乐的情感效应作为教学重心,同时逐渐指引学生正确把握不同音乐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欣赏真正的音乐美。本文主要从音乐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带给学生的情感效应,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情感效应;音乐教学;情感体验
所谓音乐教学,不仅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音乐的韵律和表现形式,更是要学生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情感与思想,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丰富内在情感,从而令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产生情感效应。情感作为人们欣赏音乐时的心理反应,与审美情趣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共鸣。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效应是判断音乐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那么教师如何进行音乐教学才能获得理想的情感效应呢?本文将围绕该主题进行探讨。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爱护学生,对工作认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欣赏音乐,融入自我情感,最终产生情感效应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将情感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呢?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踏踏实实,完成课前备课的任务。在备课过程中,应具体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注重欣赏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优秀的音乐就好比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能够时刻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善于分析课堂音乐所透露的情感,从而正确把握作曲家创作音乐时的内心世界。
其次,教师应分享音乐中的情感变化。与学生相比,教师在音乐领域上的阅历更加丰富,有能力更为恰当的赏析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并达到内心与作品共鸣的境界。因此,教师应充分展现对音乐的热爱,感染学生,更要运用自我的音乐修养,将更好的音乐作品和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带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时做到深刻把握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充分掌握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在价值,理解创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音乐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换言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递音乐作品的传播者,也是赋予学生音乐情趣的长者,更是真正懂得音乐的欣赏者。
音乐教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来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切身体会音乐美的所在,从而与音乐发生共鸣。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举办不同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从音乐中感受其中的情感。
1.教师应作为引导者,丰富学生的音乐专业知识
教师首先应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正确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中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将类型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归类,比较其中的音乐形式、语言特色、情感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赏析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将音乐语言大致相同的音乐作品放到一起,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些作品的赏析,并从中归纳出该类音乐作品的情感共性,教会学生如何把握音乐语言特色、要素和表现形式,并将其领会运用到其他音乐作品的欣赏活动中。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由于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享受音乐,反复聆听,同时建议学生要带着疑问去欣赏音乐,认真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情感。还有,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对音乐的需求,主动为学生欣赏音乐创建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聆听者的角色。其次,教师还应考虑到课时有限这一问题,尽量提高学生赏析音乐的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将具有代表性但时间长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分割,选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聆听中体会梁山比与祝英台的情感世界和爱情故事,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度,最终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3.教师应拓宽学生的音乐领域,体验更加丰富的情感
音乐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赏析音乐作品,充分考虑到音乐的风格、语言特色、创作时期、所属流派等方面,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完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教学有侧重点、有层次。另外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普及音乐常识,鼓励学生要经常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和流行音乐,注重体验过程,正确引导学生体验作曲家的情感变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真正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应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对其教学的反馈意见,总结教学经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目的,优化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实现情感效应。具体优化方案如下:
1.实现音乐情景的再现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具体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内容设定相应的情景。具体设置情景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像资料、绘画作品等其他形式的相关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满足视觉效果的同时满足听觉享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这种手段能够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双重效果,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赏析水平,又能大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2.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作为一种靠听觉获取情感满足的艺术形式,能够反应人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因此,学习音乐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自身感知音乐的灵敏度,注重聆听。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发想象力,学会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结合自身阅历想象出符合音乐气质的画面,如在聆听轻缓的音乐时想象出诗意的画面,在聆听沉闷而又快节奏的音乐时想象出紧张的画面,通过这种方式进入音乐情感中,从而感受作曲家和音乐中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音乐作为一门与情感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其教学工作需要人性化的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美,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情感为出发点,在丰富学生的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情感效应。
参考文献:
[1]丁新星.催生学生音乐情感 推进素质教育进程[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4).
[2]卢延玲.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调控[J].新课程学习:下,2012(4).
[3]季碧薇.让音乐教学走进学生心扉——初中音乐教学推行素质教育之我见[J].教师,2012(16).
[4]高以萍.激发学生参与情感,提高音乐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1 (93).
[5]罗世刚.以音载德以乐育人——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9).
[6]田瑞芳.未成曲调先有情——在音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