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业是拉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实现企业有效融资是当前关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新三板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创新型、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目前,新三板市场融资已初具规模。文章运用DEA模型探究新三板的融资效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三板;融资效率;DEA模型;指标构建
一、引言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是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更是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新任务。自2013年12月新三板扩容至全國范围后,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急剧增长,2014年和2015年分别新增挂牌企业1216家和3557家,截至2015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5129家。此外,新三板市场成交金额和成交量也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股票发行的次数、股数和融资金额也都快速增长,2015年新三板挂牌企业共进行了2565次定向增发,发行了230.79亿股,融资金额达到了1216.17亿元,这些数据相对2014年都是成倍增长。由此可见,新三板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起到了一定作用,探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融资效率是当前重要的一大课题。
二、文献综述
金融效率可分成运营型效率和配置型效率。肖劲、马亚军认为融资效率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融资能力,包括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融资后的资金运用能力。张璐选取60家中小板和创业板信息技术类企业作为样本,通过DEA模型计算得出我国创业板信息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相对较低、中小板企业融资效率较高的结论。汪涛简要介绍了新三板的历史沿革及融资现状,运用DEA模型对2012年前挂牌新三板的概念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样本企业融资效率普遍偏低的结论。
三、模型构建
本文使用DEA方法进行效率测算时主要涉及到两个模型,一个是固定规模报酬模型(CCR模型),另一个是可变规模报酬模型(BCC模型)。通过CCR模型计算出来的效率值为综合技术效率值,可以用于评价决策单元是否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使用BCC模型计算出来的效率值为纯技术效率值,可用于评价技术效率是否为最佳。规模效率值则可以用来评价技术效率是否为最佳。
(一)CCR模型
固定规模报酬下的CCR模型,是由A.Charnes,W. W. Cooper和E.Rhodes (1978)创建的。由于CCR模型是固定规模报酬下的模型,因此又称为CRS模型。固定规模报酬指的是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项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二)BCC模型
如果DMU的无效率是生产规模导致的,那么在规模报酬不变假定下的CCR模型就不再适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对CCR模型进行了改良,提出可变规模报酬模型(BCC模型),由于规模报酬是可变的,因此也称为VRS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构建
1.投入指标。资产总额——反映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资产。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营业成本——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源。
2.产出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后获取报酬的高低。营业收入增长率——反映企业的成长性,也是企业重要的获利源泉。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
(二)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在2013年进行定向增发且在2014年和2013年之前都没有定向增发的挂牌企业为样本企业。数据来自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WIND、CHOICE数据库以及样本企业2012年、2013年、2014年的财务报表。由于获取的企业财务数据存在负值,而DEA模型要求输入输出的数据必须为非负值,故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三)结果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对样本企业进行效率值的测算,得出各企业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效率值。由于大部分样本企业都是在2013年下半年进行定向增发,且增资到资金给企业带来效益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时滞,因而把2013年归为定向增发前。为了方便比较,把2012年和2013年效率的均值作为定向增发前的效率值,把2014年的效率值作为定向增发后的效率值。经过计算,32家样本企业定向增发前后效率值如下表所示:
从上面结果可知,在5%和1%的显著水平下都无法拒绝三个原假设。由此,可以认为样本企业定向增发前后的效率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存在融资无效率的现象。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DEA模型的测算和分析,对新三板融资效率的研究表明:一是新三板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二是新三板企业融资前后的效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融资效率较低。
据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健全新三板市场机制,扩充融资渠道,让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融到所需资金。二是增强企业资金的运营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的闲置和浪费。三是监管机构在完善新三板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新三板对挂牌企业的培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开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模糊分析[J].金融研究,2001,(6).
[2]肖劲,马亚军.企业融资效率及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2004.
[3]张璐.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4]汪涛.新三板概念股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4.
作者简介:张文俊(1988-),男,江西赣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