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超��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是基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借用生态学及相关学科(如教育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有益尝试。主要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相关概念和基本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子系统研究等。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生态系统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21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2-0091-05
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创新取得了突出成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便是其中之一。随着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们对生态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对生态学的研究也逐步加深。部分学者敏锐地意识到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如生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取向”、倡导以“整体的、动态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把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主张,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中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为主要发力点的当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所应承担的培养工匠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理应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简言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就是以生态视角来分析和观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其实质就是将其视作一个生态系统,用整体协调、动态共生、全面联系等观点和方法研究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和配置问题。
一、当前研究的文献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交叉研究,旨在将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分析模型等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宏观、整体、层次、协调等观点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
分别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上进行检索,从2000年1月到2015年12月共有相关文献234篇,其中期刊全文数据库178篇,优秀博硕士论文库56篇。
2002年之前没有“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文献,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学科交叉研究尚未被引入,2002年到2006年有少量文献,2007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绝对数量并不多,之后每年的文献稳中有升,这表明,近些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以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见表1)。
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上进行检索,从2000年1月到2015年12月共有相关文献1706篇,其中期刊全文数据库1603篇,优秀硕士论文库103篇。
以“生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生态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视角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等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上进行检索,共有相关文献0篇,也就是尚未有学者就这一领域或视角进行系统研究。
从检索结果来看,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撰写的《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一文被引82次,频次最高。他也是较早引入生态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学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文章及著作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新篇章。如他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2009年)一书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和研究的著作。此外,戴锐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2007年)、卢岚撰写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2010年)、黄平槐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发展价值研究》(2010年)、杨增岽撰写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2015年)等论著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上相关文献的统计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学界对生态学也给予了重点关注,对其方法论的借鉴也日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共识。“以生态视角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实质是把其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分析研究系统中各构成要素及要素配置问题。”[1]
第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价值”和“方法路径”的文献数量较多,并且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表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文献都是围绕学科交叉的意义、价值和方法进路而展开,未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学深入融合的地步。
第三,部分学者的研究视角限定在“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也就是说更多的研究是对生态进行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理解,而并非方法论上的解读。这显然只是对“生态”的浅层次认识。
二、研究涉及的主要领域
我国的理论学术界对于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究探索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整、内容丰富的学科系统。[2]从整体上来看,专门性和权威性的学术著作比较罕见,研究探索的文献成果主要是散见在一些公开刊发的论文中,相关的学术研究还处在一个有待发展、有待深化的初步发展时期。本文对相关的文献成果进行归纳,目前,我国研究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建设的文献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研究
复旦大学邱柏生教授在实施多向实证化研究探索的基础上,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涵盖了所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他还对这种生态环境的类型实施了划分。褚凤英(2015年)在研究探索中,强调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包含了院校、家庭、社会以及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等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影响的综合因素,并对其中的主客体关系进行界定。[3]刘成波、商树松(2010年)在所撰写的研究论文中,认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重点指的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虚拟化四个生态环境系统。[4]王春艳(2010年)强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应该包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对象、介体教育内容与方法以及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机制,还应包含院校、家庭、社会等综合环境。[5]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涵义和实现路径研究
钟瑞添、张百顺(2009年)在研究中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基于生态价值之上的,通过改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与人与生态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6]许丽萍(2011年)撰文指出,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要注重增强生态意识、坚定生态信念、规范生态行为。[7]陈文斌、申冬梅(2014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要得到充分发挥,需从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入手,即向人们灌输和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培养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帮助人们树立履行生态义务的道德责任,引导人们树立坚定的生态意志和生态理想,将人的生态思想意识转化成主观行动。[8]
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在规律性研究
谢中清(2006年)在对高职教育实施定向考察的基础上,认为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生态危机,重点是教育教学和一系列生态环境氛围之间难以有机协调、学生的个体价值塑造没有引起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缺乏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9]向津清、戴元星(2010年)则强调,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在结构特征上体现出以下几点:一是非线性的生态系统特征。二是相对平衡状态下的演进性生态系统特征。[10]再就是各种涨落机制是高职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得以维持并实现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他们还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演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认为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个体生态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王学俭、郭绍均(2015年)在研究探索中认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和开放性的社会数据信息系统尤其是网络生态保持协调,必须和社会实践生态以及营造自我创新发展的绿色空间保持协调。[11]戴锐(2007年)则认为,维持和创新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重点是既要提升一系列要素系统的良好品质,又要输送以合法守制行为为动力核心的能量供给系统,再就是始终保持一种鲜明的创新性、稳定性以及独立性。[12]侯俊、张学敏(2008年)在所实施的实证化的研究探索中,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规律性营造组建了科学合理对策建议,并对坚持人性化和人本化的教育以及高度重视相关的理论创新实施了重点分析阐述。[13]张洪春、胡凯(2009年)在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形成过程实施深度研究归纳的基础上,认为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理论框架核心涵盖了价值、教育及工具三个观念维度,他们进而强调指出,高职院校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就必须坚持实践化的政治主导性和人本化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14]
4.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应用性研究
刘成波、商树松(2010年)在定向研究的基础上,强调高职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一系列因素是联袂互动的,因此要实现有机的协调必须注重整体系统的协作。[15]曹建树(2010年)把高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归纳为生态主体以及教育环境两个部分,认为相互之间平衡协调、融洽相处非常重要。[16]李伟、邹绍清(2009年)认为,生态论的具体方法形成了对这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以及实践的与时俱进以及发展创新的深度研究探索,而在具体的形态层次上,重点体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环境系统因素的认知模式,还体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环境系统因素的联袂互动方法以及和谐融洽、共生共进的模式方法。[17]蔡志强(2006年)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出发,分析论证了在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营造的主要路径,强调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态氛围必须重视话语转换以及核心内涵的创新发展。[18]他还在研究探索中认为,在当前的信息社会背景之下,实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最大化,就必须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元利益主体的倾向性诉求,并不断强化自身传播功能的健全完善,努力促进自身应对危机能力的提升。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当前生态危机日益突出,导致人们要越来越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研究,加之教育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的逐步发展和日渐成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方法借鉴。但通观既有研究成果,很多都浮于表面,未能深入,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较为滞后。因此,构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以理论研究助推实践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又重大的历史使命。
1.尚无学者专门进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大多围绕高校和大学生展开,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却鲜有涉猎。在当前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地位凸显,受到关注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国家顶层的制度设计,还是各级具体的安排部署,都已经十分清晰地表明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因此,深入研究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刻不容缓。
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在内容结构上有待创新
从现有文献看,大量研究都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方面,对生态学及相关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内容交叉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少。换言之,学界普遍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生态学学科交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集中在对其内涵的把握,而对内容结构方面的创新之处把握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容应从其构成的要素入手,即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有哪些,各要素间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如何进行,这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进行整体性把握的基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发展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需要提出来的,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发展的实效,显然不是生态学这一门学科所能承担的,需要借助众多相关学科取得的成果作为借鉴和参考,如系统论、整体观、科学发展观、教育生态学、哲学等学科或理论的相关成果,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动力。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应注重同时从“生态”的本体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着手
当前,多数学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皆指“借鉴生态学研究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问题。”[19]也就是说,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已经形成了诸多观点和概念,也有对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但都围绕“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直接借鉴”和“生态价值与思维方式借鉴”展开。简言之,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大多是借鉴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或实践问题进行探索,较少有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塑造人的社会生态系统”[20]。实际上,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塑造着社会生活中的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端源起,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亦或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基础,都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确证,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正如有学者所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政党系统,又存在于政治系统,同时又活动于社会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于大系统,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被决定是主要的,相对独立性是非主要的”[21]。
综上,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不应该将视野局限于方法论意义的层面,也要关注“生态”的本体论意义,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个塑造具有生态环保意识、掌握发展生态文明技能、适应当前生态建设要求的生态人的闭合生态链条(也即生态系统)。
4.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应注重其政治价值及意识形态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与他事物相互联系中所具有的本身固有的特质”[22]。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实质及发展变化来考察,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属性”[2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到底为何,学界尚有争议。笔者在此无意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还是文化性、是公共性还是草根性,而是旨在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不宜只关注方法创新和视角转换,我们并不反对引进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或者其他“西学”来丰富和完善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但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情,乃至完全抛弃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的,为了方法的创新而舍弃本质属性的探索是要尽量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凌烨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11] 王学俭,郭绍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体系、问题与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5(3):49-54.
[3] 褚凤英. 也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问题[J]. 思想理论教育,2015(11):57-61.
[4][15] 刘成波,商树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系统的构建与优化[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4):23-28.
[5] 王春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0.
[6] 钟瑞添,张百顺. 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内容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5-7.
[7] 许丽萍. 低碳生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05-107.
[8] 陈文斌,申冬梅. 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106-108.
[9] 谢中清,袁晓建.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6-29.
[10] 向津清,戴元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及演化规律[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66-170.
[12] 戴锐.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 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13] 侯俊,张学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链的构建[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30-733.
[14] 张洪春, 胡凯. 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J]. 河北学刊,2009(2):165-167.
[16] 曹建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平衡路径的建构[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75-778.
[17] 李伟,邹绍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方法探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9-81+84.
[18] 蔡志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5-22.
[19] 邱柏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
[20] 杨增岽.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1.
[21] 孙其昂. 历史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现代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2009(19):11-14.
[22] 李敏. 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 思想教育研究,2015(9):105-109.
[23] 罗仲尤,刘克利.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96-100.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