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香
【摘要】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即是说从发展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丰富心灵,增长智慧,健全品格,以提升人作为精神的存在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主体意识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24-01
0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传统教育太注重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强调,一味地灌给学生语文知识,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缺少对学生的内在关照,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完全是一种机械化模式化,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浅薄而又苍白。
提倡人文关怀,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人,而不是机器。我们应站在他们已有的认识水平审视他们的思维,尊重他们的实际需要,努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在他们主体意识已然觉醒的时候予以肯定、鼓励、关怀和引导,激发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品质。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尊重他们的生活体验。而关注学生的发展就离不开对他们的肯定鼓励和积极引导。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也就是差异性,我们要承认并尊重这种个体的差异性,注意引导启发,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个性的发展。有句话叫“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用来形容我们新的教育理念再贴切不过,“〇”可以是圆圈,可以是太阳月亮,可以是烧饼足球等等,任何的否定限制都只能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甚至损害他们的自尊。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所有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故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在心灵的对话与灵魂的触摸中,在一次次情感的激荡中,丰富心灵。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人格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我国著名的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在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中学生能感受其拳拳的爱国情怀,在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可领会其浩然正气;走近李白,他们学会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乐观自信,走近苏轼,他们明白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宽阔旷达;华罗庚教他们执著奋斗,毕淑敏教他们认识自我。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我们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学会理解包容,懂得接纳尊重,成为有健全人格与高尚情操的饱满的人。
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这种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这就是说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令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提升人他们的生命质量,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中凸现人文关怀。这里我借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一段话作为本文结束语:“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 参 考 文 献 ]
[1]夏红星.《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学生实现主体性》,中学语文教学,2005(8).
[2]黄厚江.《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中学语文教学,2005(12).
[3]张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辽宁师范大学,2006.
[4]甘春枝.《体现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之本源》,文学教育(下),2010(6).
[5]钱静.《让人文之美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学刊,2011(14).